经济
Must Watch!
股市对经济的作用
股市对经济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
股市上涨,有正的财富效应,会刺激消费;
股市下跌有负的财富效应,会打击消费。
股市上涨,企业估值会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投资,而股市下跌带来估值下降,那就会打击投资,让更多企业会把用来新建项目的资金,用去收购市场上原有的项目,新扩建项目就更少了。
所以总体来看,股市上涨既有利于稳消费、也有利于稳投资。
正因为如此,欧洲和美国的决策者,对他们的股市十分重视,每次下跌,他们的最高领导人就会出来讲话。
但在中国,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中国人把股市当成投机,不但不去支持股市涨,反而是担心股市涨,怕股市涨了以后形成泡沫。
这种错误的思想就好比害怕摔跤,所以就在地上趴着,好像一直不站起来,就永远不会摔跤一样,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或者再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天旱了,不去抗旱,反而怕下雨造成洪涝,因此去提前防涝。
中国股市指数这10年来没有涨,近期在中概股和港股的带动下,A股又出现大幅回调,很多蓝筹股的估值处于历史的最低位。
所以目前来看,急需的不是“防涝”或“防泡沫”,而是防止“负泡沫”提振股市信心,发挥股市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国务院金融委的会议召开得非常及时,期待后续各方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会议的精神,重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振股市的信心。
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 已经到了拒绝降价的地步 死亡倒计时了
听闻开发商很缺钱,到处都是开发商资金紧张的新闻,于是我在年后就想找一批缺钱的开发商聊一聊,看能不能买点便宜资产。
住宅价格是肯定降不了的,不然在预售制度下会造成社会混乱,窗口指导不让降的新闻到处都是,但商业地产的价格是没人管的。
既然缺钱,既然急缺现金,那你把商业地产的价格低价卖出去不就行了。
商铺写字楼的价格已经十年不涨了,如果能再跌一大截,就完全去泡沫化了,进入正常价值投资区间后自然会有一批资金愿意进来买。
按这个思路,应该找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市场传言越缺钱的开发商同意降价的概率越大,我也是这么做的。
这思路看起来没问题,但我找了不少开发商聊天之后,发现事实情况截然相反。
我对那些传言非常缺钱的几个开发商重点关注,寄予厚望,对大家都认为资金链很健康的几个开发商随便聊了一下,没怎么报以希望。
结果,我认为很缺现金的那几个开发商统统拒绝了降价提议,倒是我认为不缺现金的那几个开发商比较热情,谈价诚意很高。
对于他们的资金情况我没有判断错,没钱的确实没钱,不缺钱的确实不缺钱,其资金情况人尽皆知,三道红线榜单上写的清清楚楚,并不算什么秘密,具体名字我就不提了,毕竟聊完天了都算朋友,点名不合适。
但是他们对降价销售的提议非常忌讳,在资金链无比紧张,奇缺现金的情况下,宁可不卖也不降价,愿意给的让价幅度非常之小。
我对此大惑不解,但在聊天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真相,非常有趣,我觉得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资金链紧张,奇缺现金,所以就必须降价销售,这是正常人的思维,正常情况下也没错,但对于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这个常规做法已经失效了。
只有资金链正常的开发商,才有降价销售的资格。
在聊天的过程中,那些我认为缺钱的开发商基本都提及了一个词,叫货值折损。
他们非常愿意卖房换现金,谈判意愿也很高,但坚决不同意降价,愿意谈各种条件作为补偿,但账面交易价格不能降太多,否则就会“货值折损”太大。
反倒是不缺钱的开发商,从来不提这个词,也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条件,直接和我对砍价格,大家谈多少钱就多少钱。
啥叫货值折损?
有啥影响?
他们不说,但我在聊天的过程中大概猜到了一点。
资金链最紧张的这批开发商,很可能已经把手头能质押的一切全部都给质押了,资金链绷紧到了极致。
一栋楼已经建成但是没有成功销售,并不代表这栋楼就会闲着,开发商会把这些资产拿去银行抵押来套取现金,还能拿来做工抵房。
你是开发商,你很缺钱,手头有十万平米的房子造好了没卖掉,难道就任由他们闲着吗?
肯定拿去当抵押物换贷款啊。
既然拿去当了抵押物,就涉及到了一个价值的判定,你这些楼值多少钱,然后银行反算出来你能贷多少钱。
同样面积的情况下,开发商的实际销售价格,决定了这批货的“货值”,然后决定了能贷款的额度。
如果大幅折价销售,那么这个销售价格传出去之后会造成银行定价体系的动荡,一旦认定你“货值折损”,那开发商的这笔贷款安全度就会不够,银行有权要求开发商追缴保证金以保证贷款安全,或者贷款到期后再次贷款的时候给的额度非常少。
这里涉及的追缴金额以及贷款额度的减少,可能会远远大于你抛售换来的那点现金。
恒大许家印说:
“不能依靠贱卖资产去还债务,否则资产贱卖完了也很难还清债务。”
他说的是对的,大幅折价卖资产表面上是在让利换现金流,但实际上会导致债务窟窿越来越大。
那些资金链已经绷紧到了极致的其他开发商,如果硬挺着价格不卖,虽然资金链异常难看,但至少“账面货值”还是正常的,贷款没到期前暂时还能维持的下去。
一旦大幅折价,债务窟窿可能立刻就爆了,本来还能撑半年一年的,现在立刻就完蛋了。
因此,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到处卖资产换现金流,自己明明是最缺现金的,但硬挺着也不能卖,慢慢地等着宝贵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虚度过去。
去年下半年,好几家资金紧张的大开发商就开始到处谈资产处置了,整整半年过去,自家债券违约传闻一日更胜一日,现金流几乎归零,连利息都付不起了,地方政府天天谈话,结果资产处置的数量居然是零。
因为资产价格不能下降,否则越卖欠债越多,不卖的话,账面暂时还能维持。
但现在这种行情,谁敢高价接你的资产,那不成了自杀行为嘛,所以资产处置的数量肯定是零。
除此之外,如果开发商大幅折价销售,那么开发商在卖房之前,还要先凑一笔钱去还掉贷款,解除质押,才能把这间房拿出来卖。
如果折价力度大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出现销售款和抵押贷款的数量差不多的情况。
先拿出来100万解除质押,然后把房子卖了110万乃至于只有100万。
开发商降低了100万的总负债,但手头的现金流实际的增加值仅仅只有10万或者干脆是零,动摇了自身贷款信用体系,还对下个月即将到期的债务于事无补。
负债已经太多太多了,债多了不愁,少那么一点负债也没啥意义,还没能换来现金,这么干有啥意义?
还不如干挺着硬拖时间呢,能拖到变数最好不过,拖到拖不下去的时候选择破产,把所有的资产和债务一箩筐的打包扔给政府去解决,这么干至少面子上还能辉煌个一段时间。
倒是那些资金链很健康的开发商,负债率低,很多资产是没有抵押贷款的,可以直接拿出来卖。
如果当他们判定未来几年房子的价格肯定要降,那不如索性一口气先提前卖到某个超低价格,给购房者安全垫,让购房者安心,以此把现金流换出来。
因为他们负债率低,所以他们的房子没有抵押贷款,所以他们卖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就目前这个行情而言,现金流就是命根子,只要自己能活到其他开发商挺不住倒下的时候,所有的蛋糕都是自己的。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个奇怪的现象,资金链健康的开发商反而愿意降价,越缺钱的越不降价。
我了解到的是武汉的情况,但其他城市应该也差不多,一家开发商的总体战略应该是统一的,不会差距很大。
最缺钱的那些开发商已经不用聊了,他们不是不想降价,是已经失去了降价的资格。
这些开发商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等绳索缠的越来越紧,然后让命运来裁决自己。
黄奇帆说过,美国就500家开发商,结果中国有5万家,中国究竟需要多少家开发商?
5万家淘汰掉99%,也还有500家之多,因此绝大多数开发商在未来十年里,都是要被彻底洗牌的。
欧美的开发商负债率通常是50%左右,香港的开发商负债率通常是40%左右,而大陆开发商的负债率高达80~90%。
普通人一看,感觉这负债率差不多啊,也就高一倍吧,但实际上远远不是。
4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60块钱,借了4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0.66,很低。
5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50块钱,借了5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1,一般。
8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20块钱,借了8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4,高的吓人。
90%的负债率,意味着自己有10块钱,借了90块钱,然后干了100块钱的事,杠杆率是1比9,高的突破天际。
1块钱干2块钱的事,和1块钱干10块钱的事,这债务风险能一样吗?
如果杠杆率达到1比9,这表示开发商无法经受一丝一毫的风险,有点风吹草动就原地爆炸。
当年2015年股票配资横行的时候,配过1比9杠杆的人,都知道这种杠杆爆仓那是多么的容易。
哪怕你的杠杆只有1比4,爆仓也是分分钟的事。
而中国有很多开发商,前几年负债率接近90%,三令五申之后现在还有80%那么多。
负债率50%到70%的开发商还有一丝辗转腾挪的空间,负债率80%以上的开发商已经失去所有操作可能性了,连甩卖资产紧急换现金的选择都没有了,现在除了躺平拖拖看,其他什么也做不了。
但实际上,国家5年前就示警了,央行2019年就到处找人谈话了,留的时间足够的多,结果这些房企在2020年还去砸巨资抢地王,根本就没有丝毫降杠杆的意思。
混到今天这一步,真怪不得别人。
恒大已经暴雷,所以恒大可以点名说,以前红极一时的恒大,别说舵主许家印,就算是恒大总裁夏海钧,当年也是特朗普带着伊万卡过来亲自签约的人物。
如此风光的恒大,现在最大承诺也就只是保交楼了。
就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不缺钱的开发商已经开始纷纷甩卖资产换钱过冬了,而最缺钱的那批开发商反而被负债率捆住了手脚动弹不得。
很明显,硬挺着不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80%负债率下,只要几年的时间,哪怕侥幸原价卖出,利息都能把那20%的本金侵蚀的干干净净。
不知道利息可怕的人,我再给你们算算账,假定开发商借债利率按7%算,80块钱负债每年应付利息是5.6元,而本金只有20元。
只要4年时间,利息就能吞掉所有本金。
如果你资产打95折,那3年就死。
如果你资产打9折,那2年就死。
拖,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拖就能解决问题,那资金链健康的开发商为啥还要甩卖资产,大家都硬挺着高价卖不就完事了么。
当一家开发商的资金链紧张到不能,也不敢把资产进行低价处置的时候,其命运结局早就已经注定,剩下的无非就是时间问题。
奇迹是不会发生的,如果真的会发生奇迹,美国也不至于只有500家开发商。
2015年的去库存政策让本应破产的一批开发商拖到了今年,但他们依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
这次不管救还是不救,他们都活不下去,无论就是死在这一轮还是死在下一轮的问题。
中国房子已经到了需要70年租金才能回本的地步了,难道还能140年租金才能回本?
房价再拉起来泡沫就直接爆炸,横盘不动反而还能多拖几年。
但房价不涨,对于某些负债率极高且动弹不得的开发商来说,也是死路一条,他们只有暴涨才能救命,但暴涨会导致房价泡沫立即爆炸,到时候是整个行业一起死。
总之,中国的5万家开发商确实太多了,早晚会消失99%的。
不能打折卖,否则债务危机会立刻爆发,如果一家开发商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那就是死亡倒计时了,因为其他开发商在打折卖,反正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活下来。
从我目前得到的市场信息进行判断,不少开发商已经到了救都没法救的地步,“果断处置资产”这种操作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唯一指望就是拖时间等暴涨。
不暴涨他们肯定会死,哪怕横盘都不行,但暴涨是拉着所有人一起死,所以这类型的开发商注定会死。
拖下去有意思吗?
多拖几年债务窟窿会被利息侵蚀的更大。
但好像他们也没什么好办法。
虽然我不方便点名,但可以透露一下,我聊的销售人员归属的开发商,都是名列三道红线上的,不然我也不会认为他们缺钱,本指望从他们那买便宜写字楼的,但全部被拒绝了,愿意诚意让价的居然是一道红线都没踩的那种开发商。
怎么说呢,从这种情况来判断,好几个大开发商明后年都得上新闻,大家等等看吧,到时候有不少瓜可以吃。
北京失业中年
最近身边的一个朋友突然间就被辞退了,而且是一线互联网大厂,周末跟我聚了下。
喝了点小酒,聊了很多,他说我可以把他的经历发出来,因为他已经看淡了,只要不提他名字就行。
我本来不擅长写这种文章,让他把心路历程写了一遍,写完发现简直没法看,这两天被我一顿猛改,感觉更没法看了,大家凑合着看吧。
文中叫他老王吧,其实他也不姓王。
老王是2009年四川某985毕业,作为一个四川人,深知自己迟早要回四川,于是准备先来北京看看,过一两年就回去,毕竟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四川,再不出去看看就迟了。
选择北京也是因为他觉得北京有底蕴,适合他这样没啥文艺细胞的闷骚青年。
到北京后随便找了个工作,觉得那个公司还不错,在四川的时候校招才给4000多,北京公司直接给7000多,吓了一跳,就加入了,工作内容是安卓开发,他战战兢兢说自己也不会安卓,他主管说想学吗?
想学我教你啊。
他没想到,当时还挺冷门的安卓开发会在接下来几年里大放异彩,很快,工作到第三年,奖金没有同事高,于是准备跳槽,有另一个小公司,刚拿到风投,招聘启事上就写了一行字,“只要你专精安卓,多少钱我们都能给得起”。
然后他去面试,对方也不是hr,而是一个业务主管,稍微问了下他之前的工作内容,看了下他写的代码(那时候的常规操作,直接翻工程文件),问了下他的血压、有无遗传病史,然后就说如果没啥事,要不下午来上班吧,月薪三万,此时是2012年。
当时他就被吓住了,没想到这么浮夸,不会是骗子公司要割他肾吧,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这样的三年安卓经验、过硬教育背景的人,在互联网公司那里就是这个价,童叟无欺。
站在北京西二旗贴满“招租广告”的天桥上,买了一袋糖炒栗子,他觉得自己可能要出息了。
于是他欢乐入职,入职一年多,发现自己变了,给自己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乔丹鞋,外星人笔记本,机械键盘,巨贵的耳机等等,最大的梦想是买特斯拉,然后每天继续挤地铁上班。
多说一句,2013年已经有了特斯拉,那时候这车尽管漏雨,但巨贵无比,具体多贵我和他都不记得了。
随后认识了公司搞测试的妹子,也是四川的,观念和他差不多,将来准备回成都,来来回回聊了半年多,国庆去见了父母,这门亲事没人反对,基本就确认了下来,2015年结了婚。
婚前收入不错,攒了一些,本来准备回老家买房,不过2016年房价大涨,作为后知后觉的年轻人,而且他们本来准备回成都买房,一直没当回事,直到2016后半年年才意识到他们应该在北京看看,一看就想买,到处借钱凑了首付,没想到买到了房价历史大高点,背上了一个月一万六的贷款,随后北京出台限购,房价被锁死了。
毕业五年后在小公司混得不顺心,公司做出来的产品经历了疯狂砸钱后用户一直上不去,投资人没了耐心撤出了。
公司开始明显走下坡路,领导逐渐开始越来越变态,比如要求晚上十点对进展,早上八点半全员开例会,他觉得没意思了,就去招聘app上刷了下简历。
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一个大厂的消息,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他们公司,他都惊呆了。
这公司作为全国前三的互联网大厂,当年去他们学校校招的时候鼻孔都是朝天的,全校总共招了不到五个人。
当时年轻的小王也去面试了,复试倒是进去了,考官出了三道题,他连题目啥意思都没太弄明白,考官面无表情地说,回去等我们通知吧,他在对方鄙视的眼神中灰溜溜地退出来,心里毫无怨言,反而感慨果然是大厂,就是牛逼,崇敬之情反而加深了。
后来觉得自己好贱。
这次电话面试的时候,本来以为又有什么超级复杂算法题,没想到对方问他链表反转、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这不大一《数据结构》课程基本知识吗?
一脸懵逼中,面试通过了,他就去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厂。
对方问预期工资,他稀里糊涂说你们看着给吧,甚至挂电话的时候忘了对方开出了什么价。
进厂之后又被雷了一次,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要低了的情况下,还是成功倒挂了当初校招进入这个公司的老同学,他正好没经验,正好说话口无遮拦,接受老同学盛情邀请吃饭的时候透露了工资,那个老同学很快辞职不干了。
人生无常。
后来在园区碰到多年前去学校招自己的那个考官,说为啥校招和社招差距那么大?
当初校招的那些题哪来的啊?
那哥们已经干到了大领导,很感慨地说,说来惭愧,当时考你们的那些题,我也不会。
不过看你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真特么逗。
小王若有所思,原来这样啊。
工作内容本来以为会涉及什么复杂算法,毕竟这么大的厂子,没想到比他在小公司还低端,每个人管着一块责任田,一个月写不了几行代码,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同事瞎拉扯。
不过没想到的是忙得要死,提交不完的文档,做不完的ppt,对不完的需求,每个需求都只是往自己责任田加几行代码,但是该走的流程、该提交的文档、该参加的项目例会却一个都不能少。
有时候还得装忙,毕竟领导下班不走,领导的领导也不走,组里其他同学也都在那里似乎很忙,他跑了太扎眼,于是在公司看网文,后来知道其他人也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看到九点多再走,认识了类似唐三,猫腻,愤怒香蕉等一群有着奇怪名字的人。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他明显觉得自己的技术退化得不成样了,怀疑在这地方呆五六年估计再也找不到工作。
后来跟同事一沟通,同事说屁事没,大厂都这样,自己当初北理工ACM的高手,不照样废了嘛,让他放心,大厂最关键的是了解业务逻辑,本来对代码要求也不高,进来了就在这里待着呗,只要不混到靠后的15%,又不会裁员。
他才松了一口气。
多年以后,他回首往事,发现他就是那个时候人生出现了转折,观念发生了大变化,失去了风险意识。
后来的日子过得飞快,因为房子买了,要安心还贷,孩子出生了,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被孩子给占了。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出生对他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时间完全失控了,不知不觉间进入了2020年的“疫情时代”,随后的时间更快了,在公司期间,他被提了两级,但是由于不太爱说话,跟领导关系一般,每年评级,都是中等偏上,也不担心被辞退。
倒是当上了小主管,只是跟大领导关系很一般,被提拔的主要原因是他确实没出啥错,比他优秀的那俩嫌当领导麻烦,于是轮他了,而且确实对业务比较熟。
当上了小主管后,彻底脱离了代码岗位,他觉得这也没啥问题,毕竟每个码农的终极目标就是不做码农,总不能一辈子写代码吧。
我就是他那段时间和他认识了,因为我们两个公司业务有联系,他是那边的接口人,我是这边的接口人。
后来我领导批给我一千两百块,让我去找合作公司重要联系人吃饭,降低摩擦成本,我就去了,然后和他混熟了,正好两人都爱玩dota和穿越火线这种上古游戏,还都打得巨烂,后来开始组队玩,都打的烂,也不好意思说对方。
整体而言,他是个随遇而安的人,觉得赚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也远远超过了那些没出来的同学,一直这样也挺好。
由于自己收入不错,老婆干脆不上班了,又生了一胎,家里有余钱,又买了一套小的不太能住的学区房,储蓄也花光了,这下房贷冲到了三万多。
然后就到了今年年初,风暴降临了。
其实去年年底就有了苗头,当时中概股在海外一直状态不太好,不少他的同事股票下跌过程中没破产,补仓补破产了。
国内市场萎靡不振,公司很多盈利项目也转入亏损,大领导们天天把“收缩战线,集中优势兵力投入关键战场”挂在嘴上。
他后来说自己政治嗅觉太差,直到通知他被裁了,他才明白什么叫“收缩战线”,原来是这么缩,公司的一次缩,落到自己头上就是一场劫。
不过主要也是觉得不太可能被裁,因为自己考评一直在前30%,除非裁员率超过70%,否则自己就是安全的。
谁能想到整个团队都被裁了。
通知他那天毫无征兆,大领导就叫他过去谈心,说是咱们部门盈利不佳,这时候必须壮士断腕,今天说的这些呢,并不是觉得你们能力不行,只是咱们部门遭遇了市场低迷,也是没办法的事,你看我都在这里干了十几年了,现在也有风险,干了这么多年,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困难。
他懵逼了,领导您不妨直说。
领导说裁员名单上有你,我也是今天才看到,之前并不知道,好聚好散吧,你是我第一个沟通的,有点不知道该怎么说,你们组基本都被裁了,不止你们组,咱们部门三分之一的项目组全被裁了,极少人员转岗,这种安排我不理解,不过也得执行。
后来他知道,他领导有件事说了谎,同时有件事没说谎。
说谎的是,裁员名单是领导报上去的,事先当然知道要裁谁。
没说谎的是,领导确实也有风险,因为他很快也被裁了。
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接下来的事全程懵逼,在工位坐到下班,找了个麦当劳来回刷手机,直到十一点多,回去又在车里坐到十二点,上楼后老婆孩子果然睡着了。
长嘘一口气,反正也没想出来怎么解释今天这么魂不守舍,终于不用解释了。
后来的事一直迷迷糊糊,清退、交工卡、散伙饭,有条不紊,公司为了高效开展清退工作,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等他从hr那里签完字,回到工位,发现电脑已经登录不进去了,关机,拆线,送去“技术部”归档。
从公司出来后,突然有种悲凉,这辈子都进不去这栋楼了。
回家也不跟老婆说自己被辞退的事,天天跟之前一样去上班,老婆问为啥最近状态这么差,他说项目压力太大,所有人都这样。
老婆问他是不是碰上啥困难了,他说项目进度太紧,大家都不太好过。
那段时间他办理了人证车证,去注册了网约车,准备开始跑出租,因为他的车是电动车,车库有充电桩,享受国家电网补贴,一公里才几分钱,算了下,跑网约很划算。
后来又觉得自己编码能力尽管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应该和自行车差不多,多年不骑重新拾起应该不难,于是每天开车出去找个辛巴克抓学习,顺便投简历。
面试了一些公司,发现倒是能找到工作,不过那边确实对年龄有意见,不愿意招有孩子的大龄中年,觉得他没法保持工作强度。
而且确实不招领导,只招基层码农,当领导的工作经历反而对他是一个累赘,对他的编码能力也有怀疑,觉得你这么多年不写代码,还能干编码吗?
工资不愿意给太高,因为现在人才市场最不缺人才。
最后他愿意去的公司都在裁员,不愿意去的还对他挑三拣四。
这个世界怎么了?
后来又去图书馆抓学习,可是心态不好,看不进去,到处张望,发现那里有很多和他一样装学习的中年人,奇怪的是,一眼就能认出来对方跟自己差不多。
直到有天他正准备出门装上班,媳妇叫住他,跟他说有啥事都可以家里商量,没必要自己抗。
他在纠结说不说的时候,他媳妇说早就知道他被辞退了,因为好久没看到他的工卡,有天用他手机登录了一下他们公司内部管理app发现权限已经注销,就知道被裁了。
再说新闻里天天都是他们公司的倒霉事,他又闭口不说公司的事,明显不正常。
哦,原来知道了啊,那还装啥。
后来反倒是他媳妇把他开导明白了。
说咱们当初不是说好了要回成都嘛,北京这地方环境也不如成都好,咱们一家子都得了咽炎,小孩也喜欢成都,上次回去都不想回北京。
他说对啊,自己怎么没想到。
咱们也没户口,当初买学区房也是准备如果搞定户口就在北京上学,现在看不太可能了,反而不用操心户口的事了,咱们不是有成都户口嘛,回了成都反而省心。
他说对啊,自己怎么没想到。
媳妇又说,算过了,回了成都让老人帮忙带孩子,两口子都去上班,这些年也有积蓄,卖了北京房子回成都买,日子应该不会太难。
他说对啊,自己怎么没想到。
所以前段时间他把小学区房脱了手,加上手里的余钱,终于不再担心房贷了,接下来准备把住的这套也卖掉,然后一家子回成都,回之前跟北京小伙伴都吃个饭,问了一圈,发现也省事,其实不剩几个了,自己竟然还是走得比较晚的,人生无常。
跟我喝了几杯,他说“十年京华梦”,曾经竟然以为自己是帝都人,曾经以为今后的日子会一直那样继续下去,没想到出其不意就结束了。
结束之后突然才想起来,自己当初来北京是想看看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想到呆了十来年,天天加班玩游戏,连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八宝山都没去,于是带着全家开车把北京转了一圈,之前没感觉,这次转圈竟然有了一种全家到北京观光的体验,曾经毫无感觉的一些景点,竟然觉得非常高大上,自己有点高攀不起。
下定决心离开后,反而对京城有了新的理解:
以前觉得自己怎么有勇气离开呢?
现在觉得当初哪来的勇气留下来呢?
又觉得其实自己跟当初的同学没啥差别,只是自己一念之间来了北京,赶上了一波互联网红利,这几年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竟然想在京城定居,如今红利褪去,他也该撤离了。
撤就撤吧,都挺好。
总之,人生无常。
中国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 为什么?
这几天,几张关于互联网大厂裁员的图片全网疯传,一时间大家都在热议这个事情。
京东员工的工牌堆积如山,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
有赞那边,工牌也是堆积如山。
工牌上的一张张照片,代表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这一台台电脑的使用者,也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他们,曾经都是收入笑傲全国的互联网程序猿。
今年开始的这波裁员波及所有互联网大厂,连腾讯阿里据传也要裁员,裁员比例据传10~30%不等,最狠的有赞据传裁了50%。
如今你上网搜一下裁员这个词,弹出来的全是互联网大厂。
这些图冲击力过强,短短时间刷屏网络,甚至因此酝酿诞生出了一个新词汇,叫“开猿节流”。
阿里员工超过25万,被传裁员比例30%,腾讯员工超过10万,被传裁员比例10~30%,仅仅这两家就会裁掉几万程序猿,还有其他所有的大厂也都在裁,总人数相当惊人。
去年还在全网声讨互联网企业996呢,今年突然没声音了,也不用讨论在哪个路灯上吊死互联网资本家了,因为都被裁了。
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要突然大规模裁掉这么多人?
很多人说,这说明经济形势恶化的太厉害,互联网大厂扛不住了。
这个结论是错的,因为经济形势确实不太好,但也没有坏到这个份上。
互联网大厂人数不少,但相对于中国总就业人群来说九牛一毛,大家都有工作,都身处某个行业,感受到经济没前几年好这个是正常的,但你要说这几个月突然恶化到要按百分之几十的比例全行业裁人那还真不至于。
你自己的行业你自己清楚,很明显没有互联网行业那么夸张。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要突然大比例裁人?
互联网大厂员工被裁后应该怎么办?
这是两个问题,不过可以一起回答。
首先大家要知道,互联网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离谱比例的集中裁人,绝不是单纯因为经济不行,而是因为以前的日子过的太好,所以哪怕只是恢复正常都显得很难受,如果要收缩,那更难受。
先从宏观上给大家分析下互联网行业员工的收入来源,然后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大厂要裁员了。
过去20年,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20年,前十年电脑端互联网异军突起,更改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后十年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再次更改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
改变社会的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发了大财,赚的盆满钵满,日进斗金。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大厂很赚钱,而且是躺着赚钱,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大厂赚的钱去哪了?
天天都说互联网大厂赚钱,但整个互联网除了腾讯和阿里还能有点利润,其他全部亏损累累。
滴滴完成市场垄断后,大幅提升了抽成,理论上应该能赚很多很多钱,而且是躺赚。
但事实上,滴滴的财报是亏损的,还亏很多。
这种亏损不是财务造假,是实打实的亏,你怎么查它都是亏。
类似的还有京东,规模很大,赚钱不少,但一直亏损,亏了很多很多年。
反正这些互联网企业,赚规模,赚估值,就是没赚钱。
其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一直处于急速扩张期,而且还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20年来,互联网企业赚钱太容易了,扩张也太容易了。
京东的刘强东曾经公开演讲,说京东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
今天京东的工牌堆积如山,很多兄弟被开除了,还把裁人美化成毕业,不少人就拿出了刘强东以前的发言截图作为对比,以进行讽刺。
如今的京东确实在开除兄弟,但以前的京东说自己不想开除兄弟我觉得应该也是真心话。
因为当初刘强东认为京东未来还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然后才得出京东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结论。
如果京东未来还能增长10~20倍,如今的兄弟自然不用开除,人都还不够用呢。
但是,中国的GDP每年增长6~7%,今年定个5.5%的目标都有人说可能达不到,刘强东是哪来的底气认为京东能增长10~20倍的。
按5.5%的速度增长个20年,也就1倍多吧,10~20倍是个什么概念,京东凭什么增速要远远超过中国平均值?
但实际上,不仅是京东认为自己未来还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认为自己未来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
要是小互联网企业,张嘴就喊100倍增长都很正常,说10倍那都是保守了。
说吹牛也不完全算,毕竟过去的互联网企业增长就是这么夸张,动不动几十倍增幅确实是常态,远超普通企业的想象。
增速快,扩张容易,赚钱简单,但互联网企业的技术门槛却很低。
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都不存在太高的技术门槛,你做的产品别人都会做,你之所以那么大那么赚钱,无非就是先行一步把市场占了而已。
因为用户习惯的依赖性,谁先占市场谁就是半无敌状态,其他人很难挑战,先发优势特别明显。
比如说你习惯了用微信,那就很难接受其他聊天平台,你习惯了用百度搜索,就会一直用这东西。
虽然先行者其他人很难挑战,但却有可能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新兴领域给掀翻。
零几年的时候,百度是无敌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之首,一直到最后百度也没有被其他搜索引擎给击败,但如今却萎靡不振。
掀翻百度的,是移动互联网,是智能手机,是诸多APP带来的信息孤岛。
别说百度想不到这个结果,整个地球都没人能想得到百度搜索会废在智能手机这里。
取代QQ的,也不是另一个电脑聊天软件,而是微信,万幸微信是腾讯系自己孵化出来的,不然今天的腾讯会比百度还要艰难无数倍。
从表面上看,微信也是无敌的,但字节跳动却利用今日头条和抖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和社交软件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对微信形成了强大的威胁。
身在互联网行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被谁击败。
而互联网行业高度增长的特性,会让那个击败你的人能在短短两三年之间从一个小虾米成长为巨无霸,等你反应过来已经彻底晚了。
虽然看起来互联网巨头都是躺着赚钱,但其实躺平是不存在的。
他们确实可以选择躺平,但只要敢躺平,也许不到十年这个企业就没有了,被一个想都想不到的新企业给掀翻。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为了让自己的江山永固,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在疯狂的扩军备战。
互联网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需要的投资很少,主要成本就是发工资。
每年挣那么多钱没地方花怎么办?
自己企业没有技术门槛,很没有安全感怎么办?
很简单,大量招人,在能沾上边的领域全部都做一个APP,各自安排一个团队去搞。
只要有可能对我构成威胁的领域,我都派人去冲锋陷阵,用我强大的资金优势和人力优势先去搞起来,这样我就永远不可能被人取代。
滴滴提高抽成后为什么还亏损?
因为它把利润拿去搞货运板块,搞生鲜贩卖,搞同城快递,搞了很多很多新业务,这些额外的团队招了很多人,发了很多工资。
阿里巴巴主营业务是淘宝,但阿里巴巴弄了很多很多东西,搞出来了整整一个动物园的APP,其中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利润,年年亏钱,但阿里宁可不断拿淘宝的利润去补贴也要保留这些团队。
这些团队弄出来的APP,是互联网巨头的外围部队,是这些大厂给自己挖的护城河。
虽然烧钱,但买了个安心。
这些年来,互联网大厂几乎所有的盈利都砸在了这上面,有钱就招人做APP,有钱就发工资。
这种做法发展到极致,互联网企业甚至出现了把大量闲人招过来养着的做法,明明没什么活干也要招,让他们每天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消耗时间。
这么浪费钱的唯一目的,居然只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招到这些人,减缓竞争对手开发APP的速度。
既然这种事都做得出来,那开发很多无意义APP的行为就更做得出来,只要有一点点用,可能有用,那就做,先做出来再说,总比让员工闲着强。
什么利润,什么效率,这些都不是互联网企业考虑的重点,只要能增大一点点自己的护城河,什么代价都值得。
这种畸形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浪费。
过去20年里,互联网企业所有的利润几乎都拿来给员工发工资了,除此之外还有所有的投资款,也拿来给员工发工资了。
不管给了多少投资款,赚了多少利润,互联网企业永远亏,除了租办公室和买电脑花的那点钱,其他的钱基本都花在获客和发工资上面了。
理论上说,员工的工资应该是自身创造价值减去老板利润之后的差值。
但在过去20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创纪录的实现了全行业领取的总工资大于全行业创造的利润,把剩余价值剥削给硬生生的搞成了负值。
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融资额动不动就是几十亿乃至于几百亿,年年还赚那么多利润。
最后这些钱去哪了?
都在军备竞赛中变成人员工资了。
这种奇葩现象是互联网行业独有的,任何正常行业都不可能有老板干这种事。
互联网企业的超高增长,让所有的投资人和老板都只看未来,不看现在,而互联网企业高度的不稳定性,也让互联网企业极度重视军备竞赛,招了无数的人做了无数的亏钱项目。
互联网大厂搞这种军备竞赛,纯属浪费人力,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如果这种厮杀持续下去,在浪费无数人力之后,最终会有一家互联网企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完成惊天突破,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垄断巨头,从而带来天量的利润,弥补投资人前期付出的一切。
从资本的角度,他们希望诞生这样的超级垄断巨头,但从人民和政府的角度,这种超级垄断巨头的存在真的有意义吗?
如果超级垄断巨头的诞生没意义,那现在的这种厮杀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政府认为这种军备竞赛和厮杀属于互联网的“过度扩张”,认为这种行为不应该存在。
2021年,政府动用了反垄断法对几家“过度扩张”的互联网巨头给予了警告。
2021年12月23日,腾讯直接把手头几乎所有的京东股票全部分发给了股东,价值1042亿人民币。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让所有的互联网大厂下了裁员的决心。
众所周知,阿里一直想在社交领域逆袭腾讯,而腾讯一直想在电商领域逆袭阿里。
不想在社交领域被阿里干掉,最好的办法就是突进阿里的电商领域,分割阿里的市场,削弱阿里的力量,让阿里没有精力对腾讯进攻。
因此京东股权对腾讯极为重要,可以说是整个商业版图中仅次于微信和QQ的战略级存在。
如果腾讯连京东股权都愿意放弃,那腾讯搞那么多外围阵地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连腾讯这样的巨头都不搞军备竞赛了,那其他互联网企业还搞军备竞赛干嘛呢?
输了,这么多投入全部白费,赢了,你也成不了垄断巨头。
既然如此,那互联网企业就只能看利润了。
开企业就是为了利润,这本是商业的基本原则,但在互联网行业这个原则失效了接近20年,如今恢复了正常。
一旦决定以利润为主,那互联网企业自然会选择把那些不赚钱的项目砍掉。
很多项目在以前是有存在意义的,哪怕不赚钱也能牵扯对手精力,还有一丝希望掀翻对手,但现在这个商业逻辑不存在了,那就只能砍掉。
在过去的“过度扩张”中,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很多不应该存在的岗位,如今恢复正常,这样的不盈利岗位自然要消失,这就是2022年初所有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判断出,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就算经济恢复到疫情前也不可能逆转,除非国家放弃反垄断法,鼓励互联网行业厮杀出一个超级垄断巨头。
以前互联网行业的岗位和工资都泡沫化了,收入极高,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这么多人突然被裁,后面怎么办?
程序猿一辈子的知识储备都在互联网上面,只会干互联网行业,现在整个行业所有企业都在裁员,他们应该怎么办?
难道真去送外卖?
送外卖累死累活一个月最多七八千,歇几天的话一个月就只有五六千乃至于四五千了。
而互联网大厂的工资是很高的,新人年薪都20万起,老人50万上百万的也比比皆是,所以他们不可能去送外卖。
虽然说过去20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工资泡沫化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年薪20万的,这些人能进大厂本身能力和素质就过硬,因此肯定找得到工作,而且还是在互联网行业。
但是还想维持这么高的工资那就不可能了,所有大厂一口气裁那么多人,会造成人才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还苛求以前的收入那肯定找不到工作。
最后一定是层层向下挤压,大厂去中厂,中厂去小厂。
原来那些培训几个月就去小厂,月薪七八千的底层程序猿,才是真正要转行送外卖的人。
但事情并不止于此。
过去20年,互联网太赚钱了,造富效应冠绝所有行业,因此无数的人挤破头了要去当码农,所有的大学都把软件专业扩张到了极致,外面社会上还有无数的培训班。
互联网行业急刹车,但这些人刹不住,大学可是四年起步,因此他们会在未来几年源源不断的进入这个行业,而且数量逐年增长,造成更严重的供大于求。
我不可能改变行业现状,但可以给所有的互联网码农一个建议。
互联网行业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家首先要看清这一点。
然后,如果是这次不幸被裁员的码农,别犹豫,立刻降低工资期望,抢先找到其他岗位把坑占了,绝对不要按原工资待价而沽,那样会对你极度不利。
我认为这只是互联网冬天的开始,后面几年会越来越冷,先低价占坑是最优选择。
另外,如果你没有被裁,还在继续工作,那么请注意。
互联网在过去工资年年增长,甚至有跳槽一次涨一截的说法,因此很多码农买了很贵很贵的房子,还把月供给直接拉到极限,默认自己以后永远这么高的工资,且永远逐年上涨。
这么干,风险极大。
所有的行业本质上都是普通行业,无非就是哪个行业暂时踩了风口而已,没有任何行业的平均工资会永远超过其他行业。
以前的机械行业是这样,现在的土木行业是这样,以后的互联网行业也会是这样,谁还没辉煌过呢。
在行业辉煌的时候,一定要留好资金储备,一定不能默认行业永远上行。
互联网终归要恢复正常,和其他行业的待遇没有太大差别。
即便没有监管,也早晚会有这一天,现在不过是提前了而已。
你可以拒绝做这样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做好这样的物质准备,不要给自己上太大杠杆,给自己留足够的安全余地。
疫情结束后,其他行业会恢复到以前,但互联网永远回不去了。
因为互联网大厂这波大裁员的本质原因,和疫情无关。
放弃幻想,用平常心看待整个行业,才能做出对自己未来人生最有利的决策。
欧盟认为欧盟应该绕开欧盟的制裁
最近一段时间,欧盟在忙着和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
不允许俄罗斯人购买欧美的任何商品,也不允许欧美人购买俄罗斯的任何商品,在文艺舆论领域封杀俄罗斯的人,甚至俄罗斯的狗和俄罗斯的树。
在短短半个月里,欧美抛出了2000多项制裁令,可以说在人类想象力范围内制裁了俄罗斯的一切。
被欧美制裁后,俄罗斯的货币卢布瞬间暴跌,导致俄罗斯人的财产大幅缩水。
为什么欧美的制裁令有这么大威力,能让俄罗斯这种五常国家的主权货币瞬间暴跌?
很简单,根据目前的国际贸易规则,欧元和美元可以购买世界上的一切货物,甚至包括各个国家的服务都可以买。
你持有的欧元和美元,不仅可以买菲律宾人的香蕉,甚至还可以让几内亚人给你擦皮鞋,他们都愿意要你的货币。
这些商品和服务,构成了欧元和美元的货币价值,因此欧元和美元不是废纸。
但是当欧美联手对俄罗斯制裁后,欧美强令所有和自己交好的小国都拒绝和俄罗斯交易,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如果你是一个持有1亿卢布的欧美人,那这些卢布对你来说就纯属废纸,因为制裁令让你无法用这些卢布从俄罗斯买到任何商品和服务。
失去了商品和服务的支撑,那卢布就是废纸一张,大家自然都不想要,所以卢布瞬间暴跌。
货币本身也是商品的一种,很特殊的商品,没人要自然会跌,所以卢布的暴跌没毛病。
俄罗斯同意把国内的一切商品和服务换成欧元和美元,但欧盟和美国却不同意把国内的一切商品和服务换成卢布,所以欧元和美元的币值明显超过实际价值,而卢布和人民币等的币值明显低于实际价值。
这不公平,但国际规则就是这样,你想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遵守这个规则,这是欧美的老祖宗在数百年里打出来的规则,是祖先遗泽,所以也没什么不公平的。
全球大部分国际航道咽喉要地都掌握在美国手里,少部分掌握在欧盟手里,归俄罗斯和中国控制的几乎没有,所以欧美可以在他们认为有必要的时候直接掐断中俄的海运航道,而中俄却没办法在自己认为必要的时候掐断欧美的海运航道。
全球贸易绝大多数商品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所以规则由谁来制定已经很显然了。
欧美可以不要卢布,但俄罗斯却不能不要欧元和美元。
但这次,欧美的制裁玩过火了。
根据制裁令,欧美把俄罗斯踢出了Swift结算系统,禁止俄罗斯使用欧元和美元进行一切贸易支付,事实上把俄罗斯手里的欧元和美元变成了废纸,同时还冻结了俄罗斯持有的欧元资产和美元资产。
制裁俄罗斯是欧美的自由,俄罗斯管不着。
但是,欧盟在用着俄罗斯的天然气啊。
根据长协合同,欧盟以欧元支付俄罗斯的天然气,每天俄罗斯向欧盟输入天然气,然后欧盟把欧元打到俄罗斯银行账户上。
但根据制裁令,欧盟任何个人和企业都不得和俄罗斯有任何金融交流和贸易往来,因此俄罗斯每天向欧盟输入天然气后,欧盟对应的天然气企业无法,也不能把欧元打入俄罗斯的银行账户。
同时,即便这笔欧元进入了俄罗斯的账户,根据制裁令,俄罗斯也不允许用欧元购买欧盟的任何商品和服务,等同于拿了废纸。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俄罗斯手里的欧元成了废纸,买不到任何商品,然后还每天兢兢业业的向欧盟输入大量俄罗斯天然气,最后欧盟连废纸都不愿意给俄罗斯。
这是终极白嫖怪啊,比那些长期不三连的人还懂得如何白嫖。
很显然,俄罗斯不可能把宝贵的天然气这么日复一日的白送给欧盟,如果你不能让欧元具备购买力,那就只能用另外一种具备购买力的货币来买天然气。
因此普京宣布,欧盟必须以卢布支付进口天然气的费用,否则俄罗斯将“不会搞慈善”。
这一政令下达后,卢布瞬间暴涨43%,因为卢布可以换天然气后,就获得了商品的价值支撑,不再是废纸一张,而欧盟的天然气价格,以欧元美元计价的价格,则瞬间暴涨,因为欧元美元不再能换俄罗斯的天然气了。
对于普京的这一政策,G7国家开了个会,然后一致宣布拒绝以卢布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
如果欧盟同意以卢布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那就首先要用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去换取卢布,因为除非解除制裁,否则欧元在俄罗斯就是废纸。
如果这么做,那就等于制裁令全部作废,自己就成了笑话。
所以G7国家坚决不同意以卢布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并谴责俄罗斯不以欧元结算俄罗斯天然气的做法属于违约,违反契约精神。
西方人定义的契约精神是欧盟可以制裁俄罗斯,可以没收俄罗斯的欧元资产,但俄罗斯必须卖给欧盟天然气,且必须以欧元结算,等结算后再被欧盟依据制裁令没收,然后还不允许你抱怨。
简单的说,我可以揍你,但你不能还手,甚至不能骂我,否则就是你攻击我。
这不叫契约精神,叫弃约精神。
欧盟把欧元变成了废纸,还不允许银行把这些废纸转账给俄罗斯,同时也不给俄罗斯卢布,那很明显俄罗斯不可能继续再白送天然气给欧盟,马上就要断供。
给的最后时限,是3月31日。
制裁俄罗斯是欧美的自由,但不白送欧盟天然气做慈善也是俄罗斯的自由。
当然,欧盟也可以不要俄罗斯的天然气,这也是欧盟的自由。
但欧盟做不到,因为整个欧盟45%的天然气来自于俄罗斯。
虽然美国有很多天然气,其他油气国也有不少天然气,但他们都没有直通欧盟的天然气管道,只能通过特种运输船LNG运过来。
天然气的产量足够,扩产也不难,但LNG运输船不够。
大家都知道欧盟的天然气价格已经涨了十几倍,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美国到欧盟的LNG船只的运费也已经涨了十几倍,船根本不够用。
即便你现在就造船,也得几年后才能下水。
即便船造够了,欧盟那边也需要配建超大规模的LNG接收站才能消化吸收这么多的液化天然气。
议会今晚拨钱,明早动工,至少要3年才能把这些东西修好。
换句话说,如果俄罗斯彻底断供天然气,那么最理想的情况下欧盟都要严重缺气3年之久,这是欧盟不可忍受的。
天然气不止用来烧饭和取暖,同时也是欧盟发电站和制造化肥的重要原材料。
欧美掌握着全球海运咽喉,有能力让俄罗斯的天然气无法通过海路销售一丝一毫,但现在是欧盟求着俄罗斯要天然气,俄罗斯没有海路也不愁你不买。
慎重考虑国内实际情况后,欧盟决定还是要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不买没办法,美国提供的天然气补不上缺口。
但俄罗斯已经明确说了只用卢布结算,除非你们解除制裁,让我手里的欧元能买东西,否则我不可能要欧元。
欧盟一致认为制裁令是绝不能解除的,同时一致认为俄罗斯的天然气是必须要买的。
怎么办?
最后,欧盟认为,欧盟应该绕开欧盟的制裁,悄悄找俄罗斯银行购买一定数量的卢布,然后用这些卢布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
听起来很精神分裂,但这是欧盟国家没办法中的办法。
欧盟实际上是美国的傀儡,虽然欧盟有个别政治领导人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但欧盟各国家绝大多数的上层政治家早就被美国收买了,自己和家人也都在美国有资产,有退路,因此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得不听从美国的命令。
所以制裁令必须遵守,但欧盟国家又确实需要俄罗斯天然气,因此欧盟各国只能绕开欧盟的制裁。
欧盟从俄罗斯购买卢布,用什么买?
当然是用俄罗斯认可的,具备价值的东西买。
要么是商品,要么是黄金,要么就是俄罗斯认可的其他货币。
欧盟不可能用商品和黄金去换取卢布,因此只能用货币,而俄罗斯认可的货币还真不多,就算是人民币都是刚刚开放大规模兑换。
俄罗斯拿着人民币,可以从中国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商品,而欧盟自己囤了一批人民币,也可以用欧元在中国央行这里换取人民币,所以用人民币去换卢布的概率极大。
最后中俄欧皆大欢喜,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但是,我总觉得哪里好像有点不对,这怎么换一圈货币就成了互利三赢呢,难道利益可以这么凭空产生?
我怎么感觉是美俄联手给欧洲放血呢。
在欧洲被迫以卢布购买天然气后,俄罗斯宣布将会把更多的国内商品以卢布结算,包括石油、金属和粮食。
石油就不谈了,硬通货,除石油外俄罗斯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农业出口金额仅次于油气出口,是俄罗斯第二大外贸支柱产业,而今年全球粮食大涨价,到处缺粮。
因此,俄罗斯宣布以卢布结算粮食一定卖得掉,就算欧美不买也一定有其他国家买,不管谁买,都会对卢布的货币价值构成支撑。
什么叫经济规律?
人要吃饭,车要喝油,这就是经济规律。
普京用能源、粮食和武器,让沉迷于和平太久太久的人类再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硬通货。
这种手段极其罕见,普天之下只有中美俄能用。
中东小国石油倒是丰富无比,理论上也能卡欧美脖子,但你卡一个试试?
今天开口美国海军明天就能把你港口堵了,到时候看看是谁的脖子先被卡断。
能源粮食和武器必须三合一才具备威力,少一个都是废物。
中俄知道这个道理,美国也知道这个道理,但好像欧洲不知道。
这次大制裁,中美俄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欧洲在受伤。
欧美制裁俄罗斯这个事,俄罗斯无所谓,也不寻求绕开欧美的制裁,你们爱咋滴咋滴。
倒是欧盟,千方百计的绕开欧盟的制裁令,弄出了欧盟绕过欧盟的制裁在欧盟制裁的俄央行购买卢布这种绕口令级别的冷笑话,滑天下之大稽。
那么请问这个制裁令到底是在制裁谁?
我怎么感觉是在制裁欧盟呢。
最后,欧盟明目张胆的违反欧盟的制裁令,难道不怕被欧盟制裁吗?
大裁员背后是1亿中国人被AI取代!
这两天,京东大裁员,强哥终于对自己的“兄弟”下手了。
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等多个板块的多个事业部都裁员了10%-30%。
其中,京喜的江西和广东战区裁员比例更是高达100%。
据内部人吐槽,这次裁员涉及的面太广了,连最重点的零售都裁。
看来,真的做到了,开猿节流。
其实,你我被裁都是早晚的事。
只是这些大厂,提前做了而已。
我扒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近期的一篇报告。
随着科技的进步,2030年,全球超过1/5的劳动力——8亿工人,可能会因为自动化而失业。
在不远2025年,将会有5%的中国工人将会被取代。
1 人工智能,对我们冲击有多大?
大约 60% 的职业中,至少三分之一的组成活动可以实现自动化,这意味着所有工人的工作场所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和变化。
至2030年全球将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
从数量上看,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需重新就业。
从绝对值来看,中国需要转换职业的的工人数量最多。
如果迅速采用自动化,将达到1亿人,达到2030年劳动力的12%。
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可能需要学习新技能和寻找新职业的劳动力比例要高得多:
美国和德国将在2030年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而日本则接近一半。
到2030年,日本的劳动力也将减少400万人。
美国和德国也可能面临自动化导致劳动力大量流失,但它们预计的未来增长以及因此创造的新就业机会更高。
美国拥有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在升级的情况下,随着创新导致新的职业和工作类型,它大致处于平衡状态。
到2030年,德国的劳动力将减少300万人。
然而,到2030年,印度的劳动力预计将增加1.38亿人,增幅约为30%。
2030年,中国预计有1.112亿人的工作被自动化所取代。
越是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越有动力率先采用机器人,因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被机器人取代的程度会更快更高。
到2030年,全球平均被机器人取代的劳动力比率是15%。
作为不发达国家的代表,印度这一比率仅有9%;
中国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为16%;
而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德国,这一比率高达23%和24%。
中国哪个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机械师和厨师。
到2030年,以这两个岗位为代表的基础工作会减少360万。
考虑到中餐的流水化生产趋势,厨师的需求会大大减少。
未来的职业,凡是有可能被机器人替代的,迟早得被替代,只是时间问题。
谁也阻挡不了科学家研发机器人的步骤和速度,谁也阻挡不了企业家用机器人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积极性。
所以,我劝你还是踏入那些有可能被机器人替代的行业。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
卡车司机变少了,快递小哥的人数变多了;
杀猪匠变少了,教师变多了;
打井人变少了,打车人变多了。
未来30年,会有更多的人被取代。
不被社会所需要,不被政治和经济所需要。
士兵,会被无人机、导弹替代,作战,只需要少数特种部队。
机器人没有伤亡,也不会受到恐惧、饥饿和疲劳的影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未来,将不复存在。
未来,我们不需要士兵了。
在经济领域,银行柜台早已被逐步替代,未来的投资顾问,很可能被风起云涌的智能投顾所逐步取代。
现在国际、国内收益最好的基金,很多都是全凭算法的量化对冲基金。
未来,我们不需要金融专家了。
在医学领域中,人工智能可以正确诊断90%的肺癌病例,但人类医生的正确率只有50%。
未来我们不用再去医院排队,就在家里可以找到最好的机器人医生为我们服务。
未来,我们连医生也不需要了。
时代在变,机器加速了时代的发展,人类在这艘大船上,久久不能平息。
你不用担心你的工作会被别人替代,被别人抢夺。
大可不必担忧,因为人并不是你的竞争对手。
你的工作不进步,只是简单重复,就一定会被替代。
机器留给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如果说眼镜是眼睛的延伸,喇叭是嘴巴的延伸,人工智能应该就是人脑的延伸。
那么,我们更需要活在当下,拥抱时代。
时代正在洗牌,可能一转眼,我们就被淘汰了。
2 哪些职业,不容易被取代?
BBC做了个预测,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3、创意和审美。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1、无需天赋,经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2、大量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
3、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两耳不闻天下事。
以下是部分具体职业的前景展望。
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AI将极大地替代简单、重复性、操作性的工种。
这些工种不仅仅是传统上定义的工厂生产线工人,还包括很多银行、财经等领域。
在接下来的30年,只有三类人,能勉强对抗AI的冲击:
资本家、明星和高级技工。
面对步步逼近的人工智能,我们能做什么?
要么积累财富,有资本。
要么积累名气,有人脉。
要么积累知识,掌握更多技能。
财富、人脉、技能,至少有一个你才不会被淘汰。
现在,筑起你的财富堤坝、人脉堤坝、技能堤坝吧。
炒股养家的干货
第一 全世界散户的通病都是亏了死拿 稍微由亏转盈就会马上卖出 不看趋势 不看成交量 只看账户盈亏比 最后的结果就是亏损无限大 盈利有些小
你现在需要反向操作 盈利的死拿 稍微亏损就割掉
我的止盈止损原则就是盈利15% 利润跌到10%就止赢 续涨就继续拿 让利润奔跑
如果买入后下跌 亏损超过本金的5%就止损 如果你能保证每次只赢10% 止损5% 那么操作100次 即便你的胜率只有50% 你的收益也将达到800% 这难吗 难的是人的贪婪和恐惧 知行合一
第二 我自始至终觉得 成交量这个指标非常重要 学会这点 你将碾压80%的选手 量比小于0.5属于明显缩量 缩量还能创新高 说明主力高度控盘 而且可以排除主力出货的可能 如果正好处于上升通道 则吃肉的概率极大 如果涨停量比小于1 说明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次日再次涨停的概率极大 如果量比大于1.5 而且突破某个重要阻力位 比如20日均线 缩量回调的个股 是不可多得的买入对象
第三 持股2-3只最好 散户的痛点是不会空仓 急于补仓 本金少股票多 侥幸心理 死扛到底 如果你手里只有超过5只以上的股票 而且大部分都是亏损 这个时候 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减少持股数量 趋势破位 比如跌破20日均限 就优先卖出 我的持股数量 从来没有超过4只 即便是在牛市也是一样
第四 早上大跌别急 下午一般有反包 尾盘大涨要减仓 次日回调几率大 缩量上涨还会上涨 缩量下跌还会下跌 放量至涨 头部出现 缩量止跌 底部出现 巨量大涨 必然回调 成功率高达85%
第五 趋势为王 顺势而为 趋势一旦形成 不用多分析 必须跟随 跟着资金走 如果你不会判断趋势 那你就看均线 所谓均线 就是把行情划分为多头和空头 多头就是向上 空头就是向下 短线你就看5日均线 放量突破你就跟进 中长线趋势你就看20日均线 放量突破你就进场
外銷網店營銷工具
透過Alibaba.com做網上銷售是重要的渠道,亦是新常態下尋找新客源的關鍵途徑之一。
眾多工具中,關鍵字推廣幫助最大。
曝光率對網店營運必不可少,運用P4P(關鍵字推廣)功能來精準地推廣關鍵字。
鑑於P4P是按點擊收費,換句說話,產品未被客人點擊便不會收費。
若每件產品都放在頭版,收費相對較高。
然而,P4P功能將有限的預算用以推廣較大量的關鍵字,即使關鍵字多達三、四十個,收費也不會很貴。
另外,P4P機械人亦可管理所有關鍵字,具有自動調價功能,無需花大量時間逐一推廣,同時為我節省不少成本。
快速交易工具 半日完成訂單
除P4P功能外,RTS(Ready To Ship)功能是另一助攻手。
利用這個快速交易工具,客人無需聯絡商家便可自動落單,簡單又快捷。
若果商家本身資源有限,但又想嘗試在Alibaba.com上經營網店,強烈建議他們善用RTS工具。
如果商家有現貨可以提供的話,更應利用這個工具。
其好處是買家只需輸入貨品數量,便可即時了解運費、出貨日期、單價等資訊,客人無需聯絡我們便可自動下單。
收到訂單後把貨單傳給工廠,工廠便將貨品直接送到Alibaba.com的貨倉。
Alibaba.com提供的物流服務亦帶來不少便利。
現時運輸需要面對一個問題:
快遞服務和運輸費均屬海鮮價,而Alibaba.com能夠與眾多物流公司保持連繫,物流公司亦會按時自動調整價格,無需再花大量時間找物流供應商報價,確實省卻不少溝通時間。
冀善用不同資助 拓展公司規模開發新產品
除了加盟電商平台外,亦要對推廣和營運範疇多作深入了解,參加多些平台提供的相關免費課程,最後便是善用政府提供的不同資助來加快完善網上業務轉型。
阿里巴巴國際站開店諮詢:
https://survey.alibaba.com/apps/zhiliao/Js5CIkbQ4
查詢熱線:2215 5128
为什么年轻人不生孩子
阻碍年轻人生孩子的 不是年轻人的自私 而是贫富差距
没有人愿意生一个未来社会的廉价劳动力 生一个被资本家剥削压榨的打工机器 更不想孩子和自己一样 人生都将在贫富差距面前丧失尊严
抢不到资源的人没有能力抚养下一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就已经丧失了繁衍的机会 只能任由自己的基因被历史淘汰
然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不是不努力 而是努力过后仍旧抢不到资源 因为社会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了少数人手里 所以大多数人再怎么努力 也只能分配到少部分资源
自己的生存都举步维艰 繁衍岂不是雪上加霜 上万一平的房子让月收入只有几千的普通人望尘莫及
即使已经买了房了 也得榨干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积蓄 却让房地产商赚的盆满钵满 医疗教育 课外辅导又是一笔笔高昂的养娃
年轻的打工人还要面临没完没了的996 工厂里的工人 更是动不动就要加班到12个小时 睡觉都成了奢侈
他们被资本彻底异化成的打工机器 人格无法全面发展 思维单一且固化
他们的时间精力都被资本压榨完了 那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提升自己 改善生活呢
鼓励年轻人生育的关键 在于要提高底层人民的生活质量 让他们分配到合理的资源 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要让普通人活得像个人 所以共同富裕发展的同时 兼顾公平势在必行
宜家,卖不动了
2022年3月1日,宜家中国宣布自2022年4月1日起对其在贵阳市场的顾客触点布局做出调整,不再保留线下顾客触点。
换言之,宜家将关停其在贵阳的门店。
贵阳也成为宜家1998年进入中国以来第一个撤出的城市。
此前,宜家在其他城市的店铺虽偶见关闭,但都是因为搬迁。
真正的退败,这还是头一次。
贵阳店的关停隐约透露出宜家在中国下沉市场的乏力。
宜家商场大都分布在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
纵观宜家在中国内地现存的34家商场和2个体验中心,其中分布在北京、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的有20家,其余店铺也大都分布在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
与之相比,在中国各城市GDP排名中常年在50名开外的贵阳,或许代表了中国市场更广阔的一面:
在欠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宜家引以为傲的性价比优势可能荡然无存。
同时,新冠疫情下不稳定的供应链和水涨船高的生产成本,更成为压死宜家贵阳商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这个角度看,贵阳商场的关闭不仅是宜家在某个特定城市的撤退,也是其在中国整个下沉市场止步的号角。
被切断的供应链
新冠疫情改写了一切。
2019年秋,宜家家居贵阳观山湖商场开业,一时人满为患。
彼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家商场的寿命不会超过三年,正如没有人料到宜家经过几十年验证的商业模式在不可预知的未来面前是如此脆弱。
全球化采购带来的高效供应链曾是宜家的制胜法宝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宜家因其低价策略遭到瑞典同业的集体抵制,被迫出海寻找原材料供应商,自此走上全球化采购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宜家的全球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早已成为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直到新冠疫情来临前。
宜家在全球有众多采购地,中国、波兰、瑞典、意大利和德国是其中最大的5个,采购量占比过半。
采购来的原材料经过世界各地的生产供应商加工后,将被销往各个国家和地区。
这一切都得依靠强大的物流。
为了满足运输需求,宜家在全球建立了大量物流中心和分拨中心,且在采购和销售过程中都采用集装箱运输,对物流效率有极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每卖出一件货物后,新的货物必须在五天内运到商场上架。
这样的模式注定了宜家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据了很大比重,基于这个原因,宜家从未停止在物流上省钱的尝试,比如节省运输和仓储空间、提高装卸效率的“平板包装”。
这些创新举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谓相当强大且有效,但疫情爆发以来,海运价格不断上涨,即便是拥有超强供应链的宜家,也快撑不住了。
2021年,集装箱价格飞涨,一箱难求,某些航线上单个集装箱的运费涨了10倍,引发了一场全球供应链危机。
2021年底,宜家宣布:
“由于运输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全球市场商品的平均售价将提升9%,具体涨价幅度根据各地所面临的供应链问题程度而定。”
宜家首席财务官表示,尽管宜家已经尽最大努力来保持价格稳定,但未来的全球航运状况仍很难预测。
这场全球供应链危机的后果不仅是涨价,还导致了包括“网红鲨鱼”在内的多款畅销产品缺货——这些产品虽然利润不高,却是宜家的“流量密码”,它们的断货直接导致宜家门店接待量和销售额的下滑。
宜家2021财年数据显示,宜家全球门店共接待7.75亿次消费者,低于上一财年的8.25亿次,门店销售额也下降了8%。
成本上涨、供应链危机导致畅销品缺货,畅销品缺货又导致客流量下降,宜家的销售额也随之下滑。
疫情阴影下,宜家陷入恶性循环。
靠“圆筒”,撑不过寒冬
曾有分析者调侃:
宜家有三宝,电商做不了。
这“三宝”,指的是宜家餐厅的代表——瑞典肉丸、圆筒冰淇淋和免费饮料。
在中国内地,宜家卖出了超过2000万支圆筒冰淇淋。
在每一个宜家商场的出口位置,都能看到售卖圆筒冰淇淋的窗口,一元一个的价格更让人觉得“不买就亏了”。
心理学家用峰终定律解释这一设计:
人对一段体验的评价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高峰体验,另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
因此,便宜的“圆筒”也成了宜家“讨好”消费者的秘密武器——吃了一元一个的“圆筒”,多少能弥补购物过程中的遗憾与疲累,让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对宜家的好印象回家。
这一无心插柳的举动甚至让宜家在餐饮上榜上有名。
在中国内地,宜家卖出了超过2000万支圆筒冰淇淋。
2016年,宜家食品部的销售额达到了18亿美元,直逼美国第二大比萨连锁店达美乐。
30%的人去宜家,就只是为了吃。
中国各地的宜家餐厅里,你甚至还能找到当地特色美食。
深圳宜家供应丰富的早茶,成都宜家有钵钵鸡,重庆宜家出售小面……让顾客开心吃喝、快乐打卡,正是宜家精心策划的促销手段。
宜家的负责人曾表示,肉丸才是“最好的沙发销售员”。
这与宜家的体验式营销一脉相承。
无论是本土化的美食,还是场景化的生活空间,宜家都希望消费者能够亲自品尝、亲身体验。
但或许正是出于对“体验感”的执着,以深思熟虑著称的宜家在电商化道路上显得过于保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宜家的电商平台只负责产品展示。
用户可以检索产品、查库存,生成购物清单,唯独不可以直接在线上购买。
总而言之,宜家始终希望你走进实体店。
可是物美价廉的“圆筒”并不足以唤回中国消费者。
无论是出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还是疫情期间减少出门的号召,实体店的吸引力都已经大打折扣。
或许宜家想要逆流而上,抵抗消费习惯的变迁。
但一如多年前马云和王健林关于电商和实体店的赌约,目前看来,这一赌,宜家也没赢。
2016年,宜家曾在上海试点网购业务,随后又磨蹭了2年,其线上商城才终于在中国149个城市上线。
不情不愿的电商,
割舍不下的现实世界
本就有掉队之势的宜家,如今虽有了电商,却很难看出诚意。
在宜家线上商城,无论是30元的安装费,还是动辄高达149元的配送费,在消费者看来都绝不像是橄榄枝。
对于被各大电商平台“包邮且送运费险”“七天无理由退货”等政策“惯坏”的年轻人,运费高昂的宜家线上商城,让人很难爱得起来。
与此同时,宜家的风格和产品一直在被模仿。
几乎在每个电商平台上,你都能找到各种价格更低的宜家仿品;
OCE、NOME等本土品牌的出现,也进一步蚕食着中国家居市场。
高性价比的产品本是宜家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一优势在模仿者和竞争对手的围攻下并不明显,尤其是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中国下沉市场。
在更深的消费观层面上,宜家的产品也并不能完全契合中国传统家装理念。
与追求轻巧、易替换的欧洲消费者不同,不少中国人对家具的要求是经久耐用,对于“要用一辈子的东西”,人们往往愿意花更多钱追求更好的质量,而宜家产品的质量又很难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在收入结构和消费心理的双重影响下,宜家产品的性价比显得有些不上不下。
2018年数据显示,宜家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净利润大幅下滑,中国区的增长率自2011年以来第一次低于两位数。
2001~2020 年宜家全球年收入及增速
2019年,宜家中国累计销售额只有157.7亿元。
与之相对的是,这一年“双十一”期间,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的销售额分别是219亿和208亿。
而宜家似乎也铁了心在“现实世界”一条道走到黑。
面对危机,宜家没有选择在虚拟世界和“敌人”厮杀,而是进军地产开发,在各大城市打造商场。
如今,宜家已经在无锡、北京、武汉、福州、长沙、南宁6座城市建造了荟聚综合体。
2019年,宜家决定斥资80亿在上海打造总建设体量超过43万平方米的荟聚。
宜家还计划自2020年起,每年在中国新开一家荟聚购物中心。
在长沙,宜家的荟聚中心甚至开始出售公寓,均价在每平方米15000元左右。
这些公寓内的家具全部来自宜家,只需自行购买大型家电,就可以拎包入住。
纵观其发展史,几乎在每次困境面前,宜家都会选择一条出人意料的道路。
面对中国市场的增长瓶颈,敢做敢想的宜家还将有些什么创新思路?
这家即将80岁的公司,手腕依旧令人期待。
大城市的表现
可以想象这样一家子。
以前这家人穷的时候啥都自己做,在院里种菜,养猪,养鸡,春种秋收,到了过年自己杀猪蒸馒头冻豆腐做花卷。
后来这家子赶上了贸易时代的兴起,正好他们家处在一个贸易节点上,很快发了财。
发财之后还能继续像以前那样生活吗?
当然不行了,于是家里人主要任务是到处跑生意赚钱,家里的杂事全部外包,比如打扫卫生让阿姨来做,做饭请了俩厨子,哪怕去上班也是司机接送,至于以前种的地,全铲了盖上楼,那粮食怎么办?
从别的地方买呗。
这样其乐融融,这家子发了财,佣人们也高兴,毕竟自己也有工作了。
但是等到出了点问题,疫情来了,一开始变化不大,后来疫情扩大,佣人们都被封锁在家出不来了,这家子啥也不会了,饭也吃不上了。
其实现在来看,上海的问题就在这里,这座城市自从开埠以来180年,它一直是中国通往太平洋的最重要的枢纽,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依靠专业的商业化分工解决问题。
从开埠以来,上海城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只做自己擅长的那一小部分活,基本不干别的。
改开之后的上海政府,某种程度上讲也极度依赖这种分工,比如每天早上给城市打扫卫生的是公务员吗?
当然不是了,而是几家环卫公司在干;
每天排着长队把物资送到千家万户的是公务员吗?
当然不是,也是无数商家根据订单排货,然后再通过专业运输公司给拉进去。
进一步讲,上海世博会什么的,达到了世界级水准,是因为上海公务员们擅长艺术设计并且会盖场馆吗?
当然不是,上海市政府通过竞标把所有项目分拆成一个个的“业务包”,然后让专业的商业公司去做了。
比如场馆应该是什么样,可能一家法国公司竞标成功,他们的设计式样被选中,然后由安徽的某个建筑队给施工搞定。
到了开业那天,可能大学生志愿者在附近维持秩序,组织大家欢乐地玩耍。
这样转一圈,政府的工作量非常小,而且由于引入了商业竞争,商业公司为了拿到竞标,肯定会尽力压低报价,并且提高服务质量,一来二去,整体水平自然是精益求精。
尽管其他城市也购买服务,但是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这么彻底。
而且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商业水平高,上海的税赋自然充足,可以大规模购买市场服务,政府成了消费者,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繁荣。
这一点大家应该不反对吧,如果不是这次疫情,上海的市政水平虐其他90%的城市两条街。
当然了,这两天很多人是不认可这句话的,我跑过中国几乎所有的三线以上城市,个人感觉上海这轮疫情爆发前确实很强。
也就是说,这次疫情它非常拉胯,他以前市政很强,这两件事不矛盾,都对。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种模式太过依赖商业活动,一旦商业活动停了,整体就崩了,并且就跟上文大户很久都不做饭一样,佣人来不了,饭也不会做了,全家在那里吃生菜叶子。
前期"精准防疫"时期,政府通过精确跟踪每一个病例,不破坏市场环境,那时应该是全国做得最好的。
但是后来奥密克戎的强传染性把精准防疫搞崩之后,随后上海开始封城,商业活动基本崩了,京东天猫也停了,这个高度依赖商业化的城市基本被打懵了。
这段时间不少人在骂上海,这倒和封城期间太多人没饭吃一样,生活过得太顺利,没有“容灾系统”,碰上麻烦不知道怎么过了。
在电影《亿万》里有个情节,男主的公司跟其他华尔街对冲基金一样,严重依赖计算机交易平台,后来碰上大麻烦需要紧急抛掉天然气股票的时候,系统却被人给黑了,一堆交易员坐在那里啥也干不成。
只有几个老同志拿出纸质记事本找出里边的联系人,用电话进行交易,成功解决了危机。
这段时间上海发生的事,就有点像高度依赖的系统崩了以后,得赤膊上阵了,但是又没有相关的能力,毕竟多少年没这么干过了。
通过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这几天的团购,也能发现这个城市的商业化已经深入骨髓,原有的商业活动停了后,又在极短时间内发展出一套来。
而且我今天晚上查了下新闻,说是上海物资现在已经不缺了,只是现在的运输车队进了上海就出不来,接下来就是硬耗着了。
昨天微博上发了个帖子,反响还不错,大家还是挺认同的:
Image
说到这里,还想解释一个问题,不少小伙伴说,这次上海这么拉胯,会影响到它的后续房价吗?
讲真的,啥也影响不了。
上海如今的地位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什么政策影响,它天然得天独厚,天生的超级大港口背靠巨大平坦的腹地,之前有城市学大佬说,中国从现代文明角度来说,只有两个天然超级城市,一个广州,一个上海,当然了,深圳和广州其实差不多,他俩占着相同的地利。
上海能发展成现在那样,属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的纠缠进化,好地利使得当地人能赚到钱,赚钱机会又吸引更多敢冒险脑子好的人过去,进一步加强港口的优势,所以一经开放,几乎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势头。
整个中国近代史上,上海经历的挫折有好几次,但是每次都变得更庞大,哪怕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和海外大部分联系被中断,上海依旧是全国前二的超级城市。
一旦开始搞市场经济,立刻就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
就算大家再不喜欢这个城市,也改变不了这一点,这事结束之后,上海依旧是一线城市。
其他城市的房价看产业看人口看政策,而一线城市可以啥都不看,一线城市资产的核心是货币、是人心,甚至可以说,一线房产的本质就是货币问题。
咋理解呢?
现在的大环境下,货币持续增发是个毫无疑问的问题,这两天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政府其实不太想放水,但是没招,整个市场眼巴巴等着政府降准降息。
钱出来之后自然会进一些人的兜,反正要造富。
普通有了钱第一反应是怎么能让钱翻倍,而富人有了钱想的却是保值。
这也是为啥普通人总是对年化20%收益率的产品都嗤之以鼻,因为就算20%的收益率,也没法明显改善大家的生活,所以前些年大家疯狂买入那种庞氏骗局的理财产品,明知道20%以上的收益率有问题,但是依旧想去试试,万一自己不是最后一棒呢。
富人们不是这么想的,富人们保值就行了,这也是为啥4%左右收益率的债券都能被疯抢,而且参与疯抢的资金规模大得离谱。
大家很可能觉得现在互联网不行了,教培不行了,富人会不会少了,其实那两个行业只生产大量的白领,并不会贡献太多的富豪。
之前我不是聊过嘛,我的一个朋友在绿中介做了很多年店长,他发现一个问题,北京的千万级别豪宅买家很少有科技行业的,大部分都是传统行业的大老板,比如工头,承包商,小老板什么的,互联网员工工资高,老板没那么有钱,传统行业员工工资低,但是老板比大家想象得有钱。
反正银行放出来的钱不管有没有进入互联网行业,都会进入社会,在互联网行业相对均匀一些,但是在其他领域毫无均匀可言,最后钱都聚集在少数“核心节点”上。
这些人有了钱之后就面临一个大问题,怎么花出去的问题,在中国,核心资产只有房子和股票,但是股票前两年好不容易给了大家一丢丢信心后,这两年环境一变差,立刻跪得无比干脆。
尤其是这段时间外资大规模撤离,我国股票无论内地还是香港,或者是美股的中概互联,无一例外跌得跟狗一样,这无疑会摧毁大家对股市的信心。
大家也发现了,以前指望A股像房地产一样,从家里的幼子成长成顶梁柱,没想到这货有“童年阴影”,只要有点风吹草动立刻躺下装死,怎么都扶不起来。
所以转一圈下来,民间只能通过房产保值,政府也想通过房产救市。
一线房地产在中国不仅仅是资产的问题,更是人心所向的问题,尤其是有钱人的人心聚集地。
有人说,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不就是产业太集中,把上海的一些优势产业搬出来不好吗?
其实国家也想,但是搬不动,上海尽管房价非常高,但是同时也能给出高得离谱的工资和发展机遇,所以高手愿意在上海呆着,你把公司搬到其他地方他们干脆辞职了。
比如一个研发中心,想搬到合肥,里边所有人工资不变,月薪两万的人可能很高兴就过去了,但是月薪十万的人就不一定了,他们不想离开上海,因为他们担心去了二三线城市自己贬值,也担心自己孩子没法上国际学校,更担心孩子将来还得回一线,而大部分人关心的房价问题,对于顶级人才来说不是啥问题。
这事我自己经历过,我们公司之前把一个不太赚钱的部门从北京搬到武汉了,将近一半的人欢天喜地去了,但是那几个骨干全部离职,并且转眼间就拿到了高薪,在北京换了一家公司继续上班。
某种意义上讲,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也跟这群人有关系。
懂了牛人不愿意离开一线,而富人要保值,把中国所有能保值的城市拉出来,也就只有北上深,之前杭州姑且可以一战,这段时间互联网大规模裁员之后,杭州出现了大量法拍房,我知道的不少互联网从业者失业后,在杭州找不到工作,第一反应也是把老婆孩子留在杭州,自己去上海碰碰运气。
也就是说,上海这种商业氛围浓重的城市,可能在处理疫情的时候很拉胯,不过搞钱确实有一套,只要搞市场经济,它就能风生水起,进一步吸引大量的冒险者和人才去那里打拼,时间长了,差不到哪。
贫富分化,一代人就可以达到极限
最近思考贫富分化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对传统的认知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
人们常说贫富分化是由于财富一代代积累而成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在王朝末年形成巨大的足以颠覆社会的力量,用这个来解释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
但我思考之后,发现好像不对。
正确的事实,应该是贫富分化会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达到极致,然后固定不变。
中国改革开放前几乎没有贫富差距,全国大锅饭,到如今也就区区40年,但实际上20年左右的时候贫富差距就已经达到了极点,然后几乎固定不动,到如今也没什么事,国力还蒸蒸日上。
美国那边,一百年前贫富差距就很大了,这一百年过去,贫富差距不仅没有持续扩大,反而还缩小了不少。
如果说中美两国是现代化国家,把原因解释为政府对贫富差距的打压,那我们就把观察的素材换成古代封建王朝,一个连贫富差距是啥都不知道的朝代。
我前几天聊地主话题时列举过史料,给大家统计过明清时期的长工年薪,土地价格以及租金。
以华北平原地区普通土地举例,一亩地在王朝初期和灾年售价2~3两,在王朝末年和丰年售价10两,租金率约为5%,一年0.5两。
而长工的年收入约为一年5两左右,大概2年收入可以买一亩地。
人人都说地主通过不断的土地兼并最终夺走了贫农的所有土地,只需要每年拿土地租金去买地就可以了。
耕地年租率5%并不高,但只要时间足够长,效果就会很恐怖。
假定一个只有100亩地的小地主把财产传给了儿子,假定儿子不知道灾年便宜买地,只会傻乎乎的每年固定买,那么儿子每年的租金可以再买5亩地。
假定儿子没啥本事,也不是败家子,每年在外随便做点什么事,不求给家里积累财富,能养活自己就行。
那么只需要20年,家族土地就会膨胀到200亩,这还是不考虑这20年利滚利的情况。
40年,家族土地膨胀到400亩。
60年,家族土地膨胀到800亩。
80年,1600亩,100年,3200亩。
区区100亩地的小地主,生几个中庸的继承人,100年后居然能拥有3200亩土地,成为一方大地主。
再过100年,还能翻32倍,那就是10.24万亩。
但实际上,良田千亩的大地主还见得到,良田万亩极其罕见,那都是能上县志的人。
至于良田十万亩,除皇族之外,基本只有史书上才会出现这样的人物。
曾经引发热议的四川超级大地主刘文彩,实际占有的也就一万亩土地而已。
清朝持续268年,灭亡后民国又持续了37年,加起来接近300年。
四川怎么就轮到刘文彩当大地主了?
三百年前那群100亩地的小地主哪去了?
刚才算的结果不是他们用200年就能每家良田十万亩以上吗?
要是100亩地的小家族能持续把租金买地买个300年,占有的土地面积应该再翻32倍,达到320万亩。
但事实上,建国前我们压根就没看到过这样的宇宙级地主,占一万亩地的刘文彩都能被当成超级地主对待。
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情况,有清一代财富传承非常困难,根本没有几个地主能把财富传承下去。
哪怕只要求财产继承人把自己养活就行,每年固定把租金拿去买耕地,如此简单的要求他们也做不到。
要么三代,要么五代,必出败家子,崽卖爷田心不疼,把祖辈传下来的耕地变卖一空。
因为这些人持续变卖耕地,才能把清朝的地价死死压在10两以下。
要是所有人对耕地都只买不卖,那地价早就被炒上天了。
清朝99.9%的地主,都随着时光彻底消散,后代坠落到了贫困阶级,并没有出现那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
以超级大地主刘文彩为例,他虽然最顶峰时占有了万亩良田,但这些地其实并不是祖辈传下来的。
刘文彩的父亲只有几十亩地,连地主都不算,最多算个富农,把这些地传给了刘文彩及其兄弟。
1921年,刘文彩的弟弟升任川军旅长,刘文彩借此勾搭上四川军阀后代为敛财,对四川横征暴敛,各种巧取豪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暴富,成为了一方大富豪,大地主。
刘文彩的万亩良田是一代人的时间里买出来的。
事实上纵观明清历史,绝大多数大富豪的财产都是一代人打下来的,前三代还管得住,能守住家业稍微添点地,等富一代闭眼入土后那就完全失控了,短短时间里财富都会被挥霍一空。
能传承百年乃至于两百年的家族,有,但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而且后代绝无可能把所有租金都拿去买地,顶得住自己花销不卖地勉强维持祖辈耕地面积的,就已经算家教有方了。
代代都努力攒钱的家族,哪怕初始资产只有100亩地,每年膨胀5%,那300年下来占地面积也达到320万亩之多。
如果初始良田千亩,那300年之后应占地3200万亩,400年后应占地10亿亩。
这样的地主家族,纵观整个中华文明史,我在史书上都没见过。
中国全国耕地加起来好像总共就18亿亩把,你400年就买光了?
事实上,这种燕子衔泥的模式根本积累不下土地,几乎所有的地主家族后代财富都是在不断缩水。
富一代都不傻,都会把不准卖地写入族规,但就是会在某一代生出个败家子。
这种特性导致了人类的贫富分化是有极限的,而且基本上一代人就能达到极限,后面很难持续扩大。
解放初期统计地主土地的时候,发现全国接近2~3成土地都是族田、义田、学田等,也就是富一代免费送给家族的田,所有土地产出用来给本族人口抚养小孩,照顾老人,以及让子弟读书,事实上起到了基层社保基金的作用,只不过不照顾本族之外人口。
这种族田不归任何人所有,还能稳定基层,起到给社会托底的作用,性质是半公半私。
因此清乾隆二十二年制定律例,盗卖族田照“盗卖官田律治罪”。
这种族田的数量并不多,很多就几百亩,一口气捐赠给家族千亩地的极其罕见,都是范仲淹级别的大人物才有钱这么做。
这些族田大部分的产出也消耗在了本族人口上,极少数才会拿出来添置新地。
但仅仅是因为产权不归属于所有人,没有任何人能卖这块地,随着时光的积累,占地面积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了清朝占地面积最大的地主。
这些族田,实际上介于公私之间,虽只能为一族所用,但做的事基本上都是政府本应该承担的义务,为国家解决了很多问题。
这是好的一方面。
当然也有坏的一方面,因为这些族田总归是需要有人管理的,管理权通常都在族长手里。
虽然产权不是族长的,虽然租金分配要受到族规的制约,但这个管理权还是很大。
因此解放前的基层权力,稳稳的掌握在这些族长和族老的手里,他们说话在当地是一言九鼎,比法律还好使,他们的力量归根结底就来源于族田。
同时,他们占据的耕地还是人类最本质的生产资料,和土地公有制相冲突,所以解放后全都没了。
但他们曾经存在并留下的一些数据,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富豪要传承自己的财产的非常非常困难的,难到几乎不可能,后代一定会把他的财产慢慢缩水,倒霉生出败家子的还会直接崩塌,只有族田才能永固。
贫富差距基本都是一代人打出来的,并不是靠租金积累出来的。
那为什么王朝初期贫富差距没那么大,到了末期农民起义不断,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呢?
我的看法,这确实是土地兼并的问题,但并不是代代积累财富导致的土地兼并,而是人口飞速膨胀带来的土地兼并。
土地就那么多,不管给谁都只有那么多,产出的粮食是固定值,只能养活那么多人。
结果人口膨胀了2倍,3倍乃至于5倍,这怎么养活?
不管怎么协调,都一定会有很多人濒临饿死边缘。
不想被饿死,就只能造反起义,没有任何办法。
解放前,江西全省共有100万亩族田,但这是由6739个家族设立的,族田的平均值才不到每个家族200亩地。
这是积累了整整一个清朝的族田规模。
你说这是土地兼并没问题,但你要说这么点规模的土地兼并就导致农民活下去了,我觉得解释不通。
但你要是说在土地承载极限的基础上花20年时间多生了50%的人口,所以导致50%的人口活不下去了,我觉得解释得通。
人太多,粮食不够分,所以内乱。
现代几乎所有国家都陷入了人口衰退的局面,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这个,但几乎所有王朝最后都是因为这个原因灭亡的。
虽然人口情况不一样了,但人性是一样的,现代人和古人不会有本质区别。
古代几乎所有的地主家族最后都亡于败家子之手,四川那么多地主传承了整整一个清朝,最后居然被刘文彩用一万亩地夺走了最大地主的称号。
而这一万亩地,只是刘文彩用十几年的时间弄出来的。
刘文彩确实巧取豪夺,确实勾结军阀赚带血的钱。
但清朝那么多封建官僚,赚钱速度不比刘文彩低,巧取豪夺不比刘文彩差,留给后代的土地一点都不少,后来都没了。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存钱不如存人,贫富分化不会无穷扩大,所有中产都有跃升为富豪的可能,而富豪也很难传承过三代。
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富豪基本都还活着。
他们只要不停的经商,总有一天会踩雷完蛋,不金盆洗手赚的钱永远只是纸面的钱。
如果上岸了,把财富传承给孩子,那最多三四代人,一定会冒出败家子挥霍一空。
古代喜欢多生孩子,每代光男孩就生五六个,就这还是会遭遇败家子。
现代社会很多富豪连男带女总共就1个孩子的比比皆是,这要能传承3代以上那简直就是做梦。
富豪真想传承财富,我建议仿照族田,把自身财产转化成半公半私的性质,剥夺子女变卖祖田的处置权,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后代能长期处于中产的位置。
如果想让后代持续富豪,那最终结局可能连中产都保不住。
这种半公半私的性质究竟怎么体现出来,欧美的家族慈善基金是一种形式,但中国可能也有另外一种形式,现在没有,但等过几十年我觉得肯定会出现。
中国还缺一个现象级败家子,改革后的富豪忧患意识还没那么强,人也都还活着,对后代还有约束力,但实际上他们的财产是早晚要被败光的。
贫富分化,一代人就可以达到极限,从古至今几乎所有富豪家族的财产都是一代人赚到的,在此之前基本都是富农或小地主。
因此可以判定,未来一定是中产的,富豪一代更比一代富这是不可能的,哪怕在古代那么简单的吃租买地都做不到,更别提现代了。
供应链的问题会影响通货膨胀
通过膨胀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而且很可能是长期性的问题
全球化退潮将会损害精密大分工的全球化的体系 生产效率会下降 生产成本会上升 那么就会产生成本的上涨推动的通风膨胀
全球供应链严重打结了问题
全球供应链的海运体系出现了大规模的混乱 打结了 这个打结情况越来越严重
全球化过去那种及时生产模式 just in time 现在正在切换为 just in case 就是冗余生产模式 没有库存得补库存 过去一切强调效益 一切强调利润 所以不需要库存零库存 但现在不行了 现在需要扩充增强供应链的冗余程度 弹性 所以这种转化 just in time 转换到 just in case 的话 会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影响 因为过去30年搞的全都是在追求利润之上 所以不断的削减 裁员 把各种成产成本压到最低 只要不更新设备 还能够产生最大回报 就不会投资 所以长期以来 30年以来的这样的一种政策导向或者叫利润导向 使得全球供应链中间的每个环节都非常的脆弱 没有一点点冗余的余地 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当然是精密和高效的 但是这套体系的抗冲击能力也在大幅下降 因为没有冗余了 所以会变得极端的脆弱
其实早在新冠疫情之前 苏伊氏运河出现了一次轮船搁浅 结果导致全球的海运混乱了好几个月 美国加州的港口发生了一次搬运工人大罢工 导致美国整个的陆运体系 动荡了小半年 所以 不是新冠疫情使得全球供应链打结 而是全球供应链已经变得极其脆弱 任何冲击都会产生严重的混乱 当然新冠的规模更大 严重冲击了全球的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到现在为止 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 仍然没有摆脱他的困境
所以 要想改变供应链的这个脆弱环节 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同步升级全球的 所有的基础设施 而且得大家一块干 才能有效的防止这种供应链打结了问题 但是这意味着时间和巨大规模的投资 所以通过膨胀不可能是短期 一年以内 到2021年去年年底就应该消停了 结果我们看到2022年年初仍然没有消停
现在这个问题更严重了 因为叠加了乌克兰战争 这个供应链打结的问题变得更加混乱 那么这个过程 你要同步升级基础设施 这个过程起码要持续数年的时间 还得有规模庞大的投资
难道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的预判能力不行吗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个可能是 鲍维尔早就知道正确答案了 但是为了维护华尔街的利益 为了能够继续搞货币宽松 让华尔街赚更多的钱 维持资产泡沫 所以 他选择性的忽视通货膨胀问题 或者说 也不得不搞出个理论 来搪塞或者糊弄市场 所谓通胀短暂性 这就是一个糊弄市场的一个理论 这是一种可能 还有第二种可能 就是鲍威尔和美联储那些经济学家们 脑袋真的是方的 他们是真心的相信自己的模型预测是准确的 是靠谱的 数学是可靠的 第一种叫装傻 第二种是真傻 第二种比第一种还可怕
这意味着美联储以后 还会犯类似的错误 那么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 我们看到为什么鲍威尔他们对于通过膨胀的判断 仍然是错的 就是乌克兰战争很有可能打出两套平行的宇宙体系 或者说 两套国际贸易体系 一套是西方贸易体系 另外一套是东方贸易体系
经济制裁 金融制裁和技术冷战 将会迫使中国印度俄罗斯这些大国 不得不自行的发展 很多高技术的底层的技术 底层的技术设施 比如说发展芯片 新能源 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 生物技术等等这些产业 因为你不发展别人会限制你 会制裁你 所以你只能够自己干 这样一来的话 全球的这个所谓全球化就不是退潮的问题了 而是全球化的碎裂 或者叫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分裂 如果说爆发了经济体系和供应链的大分裂的话 这个事情就极端复杂了 因为中间涉及到无限复杂的供应商 整个供应链体系如何才能重组 因为脱钩之后怎么重建呢 就中间涉及到多少这个链条重新连接的问题 这可远比新冠疫苗带来冲击要严重多 我们知道一个飞机制造商像波音这样的 他的一级的代理商就有好几千个 一级这这个代理商底还有二级还是三级 还有四级 没有人知道 即便是这个公司的ceo也搞不清楚 你第三级第四级供应商到底在哪个国家 是什么厂家生产
你如果把这样的一个复杂精密的 这样的一套分工体系 比如说芯片 他的分工体系比飞机制造还要复杂 你都不知道动了哪会影响到全局 就像乌克兰 他的氖气供应 生产芯片的一个重要的原材料 占世界出口的40% 乌克兰打一打仗 那个地方工厂给关了 到4月份可能库存就没了 那全世界突然发现芯片生产不出来了 当然其他国家可以替代 但是大家没有动力 觉得这就是一个短期的战争 我何必投这么多钱 再搞一个氖气这样那个公司呢 没必要 所以像诸如此类的这种突发问题 会严重冲击供应链 而关键问题是 几乎没有人研究过 这么一个复杂的一个分工体系和涉及到一级二级 三级四级 五级甚至更多的代理商的这样一种 供应链体系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甚至连学说都没有 所以你说如果供应链体系出现大分裂 全球化打成两套系统了 这个事情的冲击能小得了吗 他不他会比新冠疫情要严重的多 所以我非常怀疑 在美联储经济学家 所搞的那些数学模型里面 根本没有办法预测地源政治发生突变 全球体系解体 或者打出两套体系来 全球供练必须要分裂 这个事应该怎么预测 历史数据有吗 没有办法通过历史数据来预测现在出现的这个突发事件 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
你看美联储16个委员 这个委员会成员中间 11个预测明年年底的基准利率 大概是2%点多 因为供应量的瓶颈到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消除了 大为缓解了 通过膨胀也会逐步回到美联储所说的2%这个程度 所以 他们认为 通过膨胀最晚到明年就应该结束了 因为供应链的瓶颈消失了 如果他们是这么看待问题的话 而完全没有考虑到更底层的逻辑的变化的话 我觉得有理由相信 这个方脑袋的问题 是由于认识 或者叫认知事件的能力 出现了缺陷所造成的后遗症
为什么这么说 最近我看了篇有意思的文章 有人专门研究过 美美联储中经济学家的政治这个所谓政党的属性 很有意思 民主党和共和党 在美联储体系的经济学家 也就是美联储委员会再加上12家银行 所有体系中的 700多位经济学家吧 你要看他的政党属性的话会发现 民主党和共和党之比是10.4比1 也就是民主党的经济学家是10倍 共和党跟他相比少了多 那么在华盛顿的美联储委员会里头呢 情况就更加 戏剧性了 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比例是48.5比1 就是有48个经济学家 民主党呢 对应一个共和党的经济学家 这个问题说明什么 民主党和共和党 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民主党是什么 是世界主义者 或者叫全球化的最主要的支持者 而现在的基本态势是 美联储整个这个体系中 是民主党的经济学家 在为决策者提供数学模型和数据 如果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那就难怪一个私募基金律师出身的鲍威尔 他搞不清楚那就很正常 因为给他数据就是错的 模型就错了 你让他怎么说 他能够正确判断吗 当然不行 民主党派最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全球是平的 世界经济化大分工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注意他们认为是线性不可逆的 就这件事情不会走回头路 会直线的发展 所以叫方脑袋
他们不认为有波动 不认为有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这种可能性 那需要辩证逻辑的思维高度 而他们没有 他们认为美国主导化的 这个主导下的全球化是一个单极事件 而且只会是单极 他们根本不认为全球化会倒退 也不认为全球化会出现多极化的倾向 更不要说全球化会分裂成几个体系 想都不会去这么想 这就是认知世界的问题了 是哲学层面的问题了 不是研究经济的底层逻辑 或者一般的逻辑 数理逻辑 还有做模型的能力 他们这些社会基本训练都会 但是怎么认知世界 怎么认识全球化 怎么认识历史 这是需要更高水平的 需要哲学水平 而这些人缺乏这个层次的能力
通货膨胀会越来越严重
乌克兰冲突 再加上对俄罗斯的反复的经济制裁 再加上疫情 能源价格 天然气石油 还有电价都在暴涨 现在还面临化肥短缺 粮食危机已经近在眼前 大众商品的各个品种都在比翼齐飞 现在全球供应链的打结情况 变得越来越严重 所以在全世界非常混乱的局面之下 可以预见到未来几年的通货膨胀 都会越来越严重
那么如果按照美国现在军方所提出的 对乌克兰战争预测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认为 最少打几年甚至打十年 都不一定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到美国的通货膨胀 这个问题来自全球通货膨胀 会越来越严重 我觉得很可能会超过70年代最高水平 也就是1980年的13.5% 冲到两位数以上 接近这个这个数值 是完全有可能的 甚至 再往后发展 我觉得可能会接近 美国百年以来的通过膨胀最高点 也就是1947年的14.4 这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从美联储的会议记要的内容来看 我觉得虽然美联储表现出来比过去 似乎更加鹰派 但在我看来 还是严重低估了通胀的压力 从我们目前这个市场的 最关注的领域来看 无非是两条 加息和缩表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 这个会计总的精神可以提炼为一句话 加息猛而多 缩表快而狠 美联储多数委员认为 5月份 就是下个月 一次加息50个积点的概率非常大 或者说几乎成了定局 然后加速回归中性利率 势在必行 那么现在市场预测加息的次数 从现在开始 到明年2月份 每联储将会有 大概10次左右25个积点的加息 所以到 明年2月份的时候 美国的联盟基准利率应该达到3%左右 这个是市场的一个普遍的预期 同时美联储3月会议时候还讨论了缩表的路线图 就是美联储资产分表9万亿 从5月份开始 就会采取一个相当激烈 而且非常迅速的缩表进程 每月缩表规模大概是950亿美元左右
这比2017年到2019年的两年的缩表的幅度高了一倍 接近一倍 那么在缩表的过程中 每月950亿美元的缩表 国债大概占600亿 两房的 mbs 大概占350亿 这个缩表的规模 是超过了现在市场预期的 因为市场预期 原本以为每月缩减600-900亿之间 现在达到了950亿 那么缩表的规模 大约是一年1万亿 然后连续3年 减掉3万亿 那就是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9万亿 三年以后降到6万亿左右
那么从上次缩表的时间来看 17年开始 18年真正开始启动到19年 到2019年9月吧 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 缩表才缩了7,000亿美元 然后进入市场 在9月份 2019年9月就崩了 这就是回购市场崩盘 迫使美联储再度进入市场 以回购的形式去拯救华尔街 那么当时是将近2年时间缩了7,000亿 而现在呢 是一年之内缩表1万亿 持续3年就要3万亿 所以缩表的幅度高了近一倍 而速度快了一倍还要多 这就是我们看到加息和缩表 将在5月份开始 这个对市场的冲击会变得非常明显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非常注意的是细节 缩表的细节 美联储缩表这回主要缩的是什么
主要缩的是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国债 然后以一年以内的短期国债来拼缝 什么叫拼缝 怎么来理解 我们知道 国债的缩表 他采取的是一种自然到期 就是 美国财政部 发行国债 最后到了美联储手上 所以美联储是美国财政部的债权人 美国财政部每年 每个季度都要收税 收了税之后 他会还给美联储还本付息 那么美联储持有的庞大的国债的这些库存中间 有相当一部分会到期 那么财政部还来的钱 碰到到期的国债会发生什么现象 就是所谓的赎回 就是财政部给来的钱 到美联储账上 首先如果这批国债到期了 勾销国债 国债没了 因为还完了 同时摧毁货币 就是财政部进来的钱 美联储在资产向下消掉国债 在负债向下消掉美元 这个时候美联储自然负债表就 自动的萎缩 同时美元的货币供应量也同步减少 这就是国债赎回
所以我们要注意 要理解赎回这个概念 就是财政部还来的钱 到了美联处 他怎么记账 是勾消国债 同时摧毁货币 你还100万 清掉100万的国债 同时消灭100万美元的货币 所以美国的总的货币供量会减少 然后现在我们看到美联储的缩表细节是 现在他准备优先让中长期国债退役 也就是中长期国债 在这个时间段到期了 那么我先让这部分 退掉先把它勾销掉 包括对应的美元 直到勾销国债的速度达到了这个每个月600亿美元 如果没有达到 比如说只有500亿美元到期 中长期国债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会用短期国债 一年以内的国债进行拼缝 就是如果你有500亿中长期国债 本轮到期 还差100亿 那么我就用 100亿的短期国债来填这个窟窿 凑足600亿这个上限 那么为什么要用短债来拼缝呢 这是美联储吸取了上次缩表过程中 他的深刻的教训 在2018年启动缩表的时候 美联储手上库存中全都是中长期国债 也就是一年以上的国债 几乎没有短债 没有一年以内的 结果导致在某些月份中 比如说我规定这个月 我要缩表500亿 结果到期的中强日期国债只有460亿 那中间差40亿怎么办 没法办 他填不上 这就会使缩表的速度发生变化 就是会减慢本来应该缩短的 其实你只缩了460亿 就是缩表不足量 降低或者延缓了缩表的速度 这次美联储手上拥有了 大量的短债 一年以内的短期过债 总规模是3,260亿 这3,620亿 这个3,260亿美元主要 他发挥的作用就是拼缝用 尤其到了今年下半 年短期国债到期量会更大 所以在开始缩表的时候 他几乎可以保证我要缩600亿国债时候 我总能 把这个缝给填满 就是我手上短债多 所以我的自由度大 拼缝了这个拼缝能力增强 会使所表的速度稍微快一些 那么关于缩表中间 600亿国债 还有350亿的两房 mbs 债券怎么办 美联储的多数委员认为 不要等到他到期了再赎回 直接在市场上卖掉 然后 卖掉尽可能就是恢复到正常状态 因为美联储自然负债表上 正常状态应该只有国债 不应该有两房债 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回到这个正常状态上 不过美联储 持有的两房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现在大概是2.4万亿美元左右 假如每个月卖出350亿 那也也得持续卖出大概5年多的时间 才能把两房债全部卖光 所以这种缩表方式 意味着美国按揭抵押贷款的利率 将会维持一个大幅上涨的 这样的势头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因为两房债 这个美联主持有两房债 如果在市场中卖出 而市场中如果接盘 接盘侠不够多 那么这个债券就会跌 价格会跌 收益率会提高 而两房债的收益率 他是 所有按揭贷款公司批按揭贷款 那那些银行他会关注这个利率 如果这个利率上涨 那么他给买房人的抵押贷款利率就会上调 所以现在美国的 30年 固定利息的按揭抵押贷款已经接近5% 如果说 美联储开始每个月抛出350亿的两房债 那么这个利率还会被往上推 结果是什么 结果会非常明显的打击 美国的房地产上涨的势头 而房地产如果受到冲击 那么他会联动经济的很多 其他的上下游的产业 跟中国的情况类似 不过美国的房地产 没有中国的泡沫性这么大而已 除此之外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 在这个会议纪要上 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这就是 很多美联储的委员现在越来越担心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最近一个月 美国的国债市场 还有股票市场 还有石油市场 都出现了市场深度恶化的趋势 流动性变差 流动性变差就会导致比如说国债市场的债券价格波动性变大 然后收益率就会震荡 震荡幅度也会变宽 这种现象让美联储非常担心 会出现上次缩表所导致的 2019年9月回购市场崩盘的前车之鉴 上次缩表 是在美联储预计 整个银行体系中的超额准备金还有1.7万亿 所以他觉得很安全 没事 加起缩表同同步推进 但是等到了9月份 这个市场突然情绪发生反转 是在银行准备金高达1.7万亿 金融市场上表面看起来流动性相当充裕的情况之下 突然爆发 市场流动性一夜之间没了 枯竭了 这导致回购市场崩盘 迫使美联储再度介入 拯救华尔街紧急救助 当时利用回购 向市场注入了5,000亿美元 才把盘子稳定住 所以 这次美联储学乖了 虽然他看到现在美国的银行体系中 超额准备金 还有高达3.8万亿 但是现在美联储的委员们就已经开始焦虑了 非常焦虑 焦虑什么 就是一定要注意在缩表过程中 因为这次速度非常快 而且幅度非常大 在这么紧这么这个大力度的缩表 同时还大幅度的加息情况之下 会不会产生上次出现那个问题 也就表面上看起来 金融上流动性还很充裕 结果突然有一天 流动性枯竭 所以委员们要求美联储要密切关注 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密切关注每周的美元环流监测数据 还要监测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四大数据 其实在我们看起来 如果缩表加息 会引爆金融市场 那么最早出现恶化征兆的 一定是在国债市场流动性 突然枯竭这个问题上 所以监测国债流动性的四大指标 市场深度 买卖价差等等 监测这四大指标 会给我们一种提前量 让我们看到什么时候市场会出问题 所以我们 看到下个月开始 美联储加息缩表全面开始 而且力度幅度都超过市场的预期 那么对于一个严重泡沫化的 这样的一个金融市场而言 到底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和冲击 列出了一些重重点的监测指标 其实从历史上来看 美联储每次缩表加息 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都会导致金融市场出现重大的问题 我相信这次其实也不例外 关键是我们得看对了方向 看对了指标
绑定国家货币
94年以来 人民币的投放 中间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中间 外汇占款的比重越来越大
外汇占款什么意思 其实说白了 就是以外汇作为抵押来创造人民币
如果我们的美元比重特别高 实际上就是以美元为抵押创造人民币 比如说现在是1比6.5 那就是我拿到1美元 外贸给我挣来了1美元 以他作为抵押来印6块5的人民币
而美元背后是什么 美元的背后是美国的国债 所以我们如果往前推倒的话 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 背后最终的抵押品居然是美国的国债
所以人民币在某种程度上 在外汇占款非常高的那些年份中 实际上我认为已经被美元化了 你已经成了美元的附庸 也就说你要想增发基础货币 就一定要获得美元 实际上等于 你拿国内的宝贵的储蓄 向美国进行输血 给他进行财政赤字的融资 把你的储蓄交给他花 让他给你打上欠条 你以他的国债作为一张白条作为抵押 最终发行人民币 这不是人民币发行跟美国国债死锁在一起吗 同时由于你把 国内真实储蓄输送到了美国资助他 你的国内的消费就起不来 所以国内市场 在外汇占款比例非常 高的那个情况之下 国内没法发展市场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 gdp 增长很快 但在 gdp 中间 真正被老百姓所能够拿 到的可支配的收入比例是很低的 30%几但是现在中间上升到40%多 主要原因是我们越来越摆脱了美元的制约 人民币发行开始为本国经济服务 而不再为了美元服务或者美国国债服务
当然怎么看这个事 我觉得回过头来看这个 我们要权衡利弊 权衡利弊就是 你如果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想进入全球市场 你就必须得买门票 谁卖门票 美国卖门票 他如果不让你进 不让你进 wto 你就接触不到世界市场 你就无法获得先进的技术 包括全球生产链在中国的集中 然后你就没有办法进行全球化 那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中国一定是吃了一些亏 但同时也赚了一些便宜 所以要算大账 美国是以美元的环流机制 作为一种控制世界 进入世界市场的一种 控制渠道在他手上捏着 同时全球经济资源怎么分配 也由美元机制来说了算 所以中国要想加入这场游戏 要进要上牌桌 就必须要做出 妥协或者就要做出让步 这个让步什么 就是货币主权 和货币独立性的部分丧失 这就是代价 当然中国富的代价 也获得了收益 加入 wto 之后 进入了美元体系之后 中国的工业化 城市化和全球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这是有目共睹的 短短20年时间里面 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的国家 使全球生产链 现在被牢牢的吸附在中国的土地上 如果我们看世界贸易的全部的版图 现在高达70%的全球贸易品 他的原产地是源于中国 这就是美国为什么离不开中国 搞不起冷战的根本原因在于 全世界贸易商品中间70%是中国生产的 你怎么摆脱他 摆脱他摆脱了中国的话 那美国通风膨胀会到什么 会飞到天上去 会到什么程度 那就不是3.5%了 可能是13.5%了 甚至更高 所以美国现在突然发现 无论是进行工业生产 全球生产还是进行全球的消费 也不管是科技创新 你科技创新可以在美国搞 但是你落地高 搞出第一批产品 你一定要在深圳或者在中国城市 因为快 生产基地都在那 还有金融市场的稳定 美国的上市公司你能赚这么多钱 不是来源于全球市场的组织吗 你不是来源于全球生产链吗 全球生产链70%集中在中国 你还怎么摆脱它 所以你要摆脱它 你就会遭遇严重的同伙膨胀 使美国经济市场受到沉重打击 所以美国现在刚刚意识到 好家伙当年 这个美元这个绳索是准备拴中国 绑中国的 结果呢 被中国变成了一个自我驱动的 那种有利的条件 所以这个是美国现在 非常后悔的一件事 正在试图拉拢欧洲和日本 把全球供应链从中国赶紧转移走 转移到印度 转移到其他国家千万别在中国待着 这是美国的一种非常强烈的政治意图 所以如果我们从 成本和收益这个角度来算账的话 我觉得中国外汇占款的这种发行机制 94年到08年 他有一定的问题 就是你丧失了部分的货币主权 或者叫独立决策的权利 但是收获到预料之外的巨大成果 总的来算 总的来说吧 我觉得还是非常大的这种利大于弊 美元我们知道在2008年净危机期间 遭受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现在其实就是这个变局他的延续 我认为08年未来从历史往前看 大家会发现2008年 是美元由盛转衰的拐点 那么美元最终 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就是 他的货币出现了魂不附体的现象 就是美元不再服务于实体经济 美元不再服务于普罗大众 也不再服务于世界经济 而是蜕变为 华尔街金融集团的敛财工具 或者叫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商业帝国 自肥手段 还有包括 这种军工复合体 他们的金融战的武器 所以美元现在只为1%的超级富豪 而服务 这就是他必然没落的根本原因 当然造成这一切的本质是什么 在我看来就是1971年美元的变性 我们知道美元以前叫美金 因为美元背后是黄金储位 所以 亿美元背后有接近1克黄金作为支撑 197年之后 美国改变了货币的性质 把美元背后的抵押品从皇军 替换成了国债 所以美元的这种发行 现在这种发行机制是国债本位制 就是一张白条为抵押 创造另外一张白条 这样的货币能稳定吗 这样的货币可靠吗 所以从金本位那个时代 那种非常坚挺的美元 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城市货币 因为童叟无欺我背后是黄金 变成了一种 非常有利于金融示意集团的债务货币 很多人说现在全球发展的趋势 就是信用货币 信用是什么 信用背后不就是债务吗 如果说任何国家的发行 必须以国政 国国债作为抵押 才能创造基础货币的话 那么 货币发行不就跟国债思索在一起了吗 或者叫跟这个国家所有的 债务思索在一起了 因为银行创造银行货币数 也是以老百姓的债务 以你房地产的贷款 以你汽车的贷款 以你消费贷的贷款为抵押 创造银行货币 不是一回事吗 一个国家的所有货币全部跟 债务思索在一起 那经济要发展债务就得膨胀 而且得无限膨胀 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一种 货币制度呢 这对谁有好处呢 所以如果你走上这条路 你会发现这是条不归路 因为 一旦货币跟债务死锁在一起 这意味着这个国家 他的政府 包括所有的老百姓有一个算一个 永远不能还清债务 因为还清债务就等于车损货币 比如说有一天 全这个全世界人们约好了 我们一起去把所有债务都还清 个人债企业债 公司债 包括这个政府债 那将意味着什么 想想看那将意味着世界上没有钱 全部变成零清零了 除了现金有限的一些钞票之外 全部清零 没钱了我觉得这个可能是 人类游戏里面发明的最荒谬的制度 而我们认为 信用货币这是未来人类发展趋势等等 我我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 最终跟债务思索在一起 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人民 永远是债务的奴隶 永远不可能摆脱 债务的锁链 所以 如果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 国债必须要无限扩大 人民负债不需要无限扩大 企业负债必须要无限增加 谁获益 这不只有金融集团获益吗 因为集金融集团发行债务 交易债务中间收手续费 是他的资产全民为他打工 还有 通过负债进行大规模跨国兼并的 商业帝国 也是获益者呀 军工复合体也是获益者呀 也就说这种制作的设计天然 倾向于服务于 那些少数的 财富集团 或者叫超级富人集团 而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呢 你就是永远欠他的命 永远别让还清 因为制度设计出来你就不可能还清 如果你还清了 另外一个人也还不清 你的债务后转到他身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样的一种货币制度实际上在 重现欧洲中世纪的 这种封建领主制 实际上最终 是把所有人变成债务的奴隶 我看不出来这种货币的哲学和货币的 逻辑背后的根本的出发点在哪里 他有什么好处 我们现在很多人在盲目的说 我们要跟西方接轨 要跟全球接轨 背后的逻辑想清楚没有 他为什么这么设计 他设计出来之后他搞的怎么样 最后你你会看到 凡是玩这种债务货币的国家 有一个算一个 货币购买率大幅贬值 然后每个国家都进入了复利率 或者接近复利率的状态 金融资产的泡沫到处横行 然后呢老百姓呢 老百姓的财富越来越少 在财富中间的比例越来越低 谁获益了 这样的一种制度怎么可能是 为老百姓服务的呢 反过来我们再看中国 2018年金融危机之后 其实我们已经开始反思 美元发行制度到底是不是一种 有效的正确的 合理的合乎逻辑的一种货币思想 已经有人开始反思了 所以 09年的时候我们的外汇 这个外汇占款占到了最高的比例 达到基础货币投放量121.8% 也就是超过了%百 2009年之后 外汇占款的比例逐渐下降 人民币开始逐渐于美元渐行渐远 外汇占款 最近6年持续不断的连续下降 2014年年末是27.07万亿 现在2020年的6月底降到21.2万亿 从27降到21 减少了6万亿的外汇占款 如果我们看很多分析文章说哇 这意味着中国会议发现会出问题 因为我们的外汇贷款少了 我的妈呀这是什么逻辑 在我看起来 降低外汇贷款的比例是件大好事 说明你越来越 这个从一种被动服从 依附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说明你开始真正的用自己的 经济发展来创造自己的货币 而不是依赖美元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种正确的逻辑 和正确的总体的观念 特别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 才能把问题给看透 所以外汇占款的下降 从2009年121.8% 降到了现在降到了54.8 2021年就是我们 只有一半是靠美元储备 来创造的基础货币 另外一半变了 另外一半变成什么 如果我们看央视行资产负债表的话 主要增加的就是外汇储备下降 那部分主要被谁替代了 被央行对其他存款 公司债权所替代 这什么概念 就是能够吸纳存款的 当然是金融机构了 他们对央行形成的负债 那么这种 这种形式这种债权 央行对他们的债权 比如说再贷款 再贴现这都是央行借钱给金融机构 所以对央行来说是债权 对金融机构说是负债 这当然这两种是传统的 这两种在增加 同时还有什么 还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 什么酸辣粉 酸辣藕 还有麻辣麻辣粉 还有什么披萨兰 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的货币市场工具 他们的量上来了 这所有的这货币市场工具 他的本质都是金融机构向央行借钱 所以对于央行来说 你们向我借钱我就拥有你们的债权 这就意味着 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越来越 与本国的经济 脉动相关 而跟美元关系越来越远 实际上摆脱了美元 这叫刮骨疗毒 获得重新获得了货币独立 这个过程应该是 应该是一个值得 值得庆幸的事 或者说我们希望这个过程越快越好 一个国家的货币 必须要绑定另外一个国家货币 这本来就很荒谬
俄罗斯与全球化食物链
为什么现在全球的经济秩序、全球的货币秩序 必然发生重大变化
如果我们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全球化 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全球化意味着发达国家拥有技术、规则和金融这三大优势 俄罗斯这样的资源型的国家拥有能源、原材料和粮食这三大法宝 而中国,包括未来的印度这些生产国拥有生产制造、劳动力和市场三个强项 所以这三类经济体形成了一种食物链 西方国家居于食物链的顶层 生产国居于中间层 资源国居于最底层 这三者的结合就是全球化
那么西方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他们掌握着分配蛋糕的权利 也就是国际贸易条件 比如说 西方可以明显抬高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价格 因为定价他说了算 可以把这个价格明显抬的很高 同时可以压低生产制造国的定价 举个例子 我一架飞机换你八亿件衬衫 你要不要 八亿件衬衫我还不给你 所以看谁求谁 因为有的是能生产衬衫的人 生产飞机是就我一家 所以我来定价 我会把这个价格定的非常有利于我 而不利于你
由于西方掌握着强大的定价权 他把他擅长的领域定价非常高 所以把你的生产 制造和劳动力的成本压低 很低 越压生产国越压劳动力国家 或者叫劳动力密集的国家 我就会使你们这国家产生严重的内卷 因为你必须要竞价 谁报价低 谁才能把产品卖给西方市场 所以大家拼命压价
如果生产制造国拼命压价的话 就会使得资源国 同时也受到巨大的挤压 因为虽然一部分能源 包括原材料 是这个供应给发达国家的 但是大部分的可能还是要给生产国像中国这样的国家 原油进口量 铁铜镍矿这些进口量都非常大 因为中国要负责向世界生产 如果中国严重内卷 那当然就不可能出起太高价格给原材料和能源 所以顺便压低了原材料国这些这些国家的价格
富国为什么富有 主要是因为他掌握了切蛋糕的刀 他可以把他这块蛋糕人为切大 他比如说一块蛋糕生产出来 我虽然不搞生产制造但我要切一半 剩下你们再慢慢分 这个切蛋糕这个刀 实际上是富裕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最本质的差别就是谁掌握切蛋糕的刀 这是一个巨大的权利 怎么切对我有利 对我有利我就变成富国了 然后我一切都可以正向循环 我可以雇佣更好的人才 我可以招募全天下人到我这读大学 然后我可以把我的 高级东西搞的更好 而且我可以把它定价定的更高 让你更悲惨 让你的价格更低 让你更卷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的高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 是由于他能够很好的 很有力的 让蛋糕切法对他好 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穷 在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你没有拿到你应该拿的那一份 这是问题的本质
其实这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秩序 搞财务分配的最根本逻辑就在这 美国作为老大 天天吃肉 欧盟和日本 这些小跟班也能吃上肉排骨 中国呢 喝点汤 喝点肉汤 就已经感觉到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很开心很满足
但俄罗斯这样的国家 吃的是剩菜剩饭 他的心理落差太大 毕竟苏联时代 人家也是带头大哥呀 也是食肉动物 现在怎么混的连一个仆人都不如了 这就是普京抱怨 中间的很多抱怨是源于这样的感觉 他被压到食物链的最底层 某种已经接近经济贱民的程度
这套游戏规则本来对美国最有利 对欧洲和日本也不错 那么为什么 美国会对中国越来越不满呢 还包括欧洲和日本 对中国越来越生气呢
我们看到 西方围堵中国这个态势已经形成 不管俄罗斯有没有去打乌克兰 早晚会收拾中国 这个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而且各种舆论 各种什么新疆棉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出来了 这个其实正在做舆论战的准备
当然在这个时刻 这个俄罗斯突然出手 把这个局面搅了一下 但是收拾完俄罗斯 下一个中国这铁板钉钉的事
为什么欧美 包括日本 对中国现在有这么强的敌意呢 包括我们看到了 澳大利亚这个国家 每天跳着脚跟中国闹 还有英国 每天骂骂咧咧的 以前怎么不骂呢 以前这个日子不是过了好好的吗 为什么西方要变脸呢
主要问题在于 中国的胃口实在是太好了 消化能力更是超级强大 所以 虽然我们在全球分布中并不占有优势 我们只能喝到肉汤 但是我喝肉汤都能蹭蹭长个 因为我消化能力比比谁都强 我的胃口还大 而且喝肉汤我也能变得身强力壮 所以他们觉得中国现在不仅开始把肉汤都垄断了 而且开始跟欧洲和日本去抢肉排骨 甚至开始对美国老大盘子面那个大肥肉 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 这是整个西方对中国越来越焦虑的 越来不满的那种情绪增长的本质 指责中国破坏了规则 破坏什么规则 破坏了食物链的规则 你本来应该坐在喝汤的位置上 你要跑来抢排骨 甚至跑到主桌上去抢肉吃 这还了得 所以这个是问题的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西方必然围堵中国 无论你怎么表现 你怎么微笑 没有用 因为这背后涉及到是一个食物链的规则 是切蛋糕的巨大权利 所以西方对中国的全部的压力 他的真实目的在于把中国赶回到喝汤的位置上去 待你坐的座位上不要乱动 如果你不服 不服就会扶持印度的上位取代你 而把你降到仆人那个队列中去 去当仆人吧 然后跟俄罗斯一块吃剩菜 这个是问题的本质
也就是中国无论如何 无论你怎么表现 你只要动了财富分配 只要你要发展高技术 你要搞芯片 你要发展智能制造你要搞人工智能等等这些东西 你就一定涉及到切蛋糕了 你就要抢老大的肉 夺别人的排骨 他就不干 所以世界财富蛋糕的分配权 这其实也是中国迟早必争的权利 要不然我发展一辈子我的目的啥 我就为了喝汤? 当然不是 正是因为你有这个雄心 或者你有这个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野心吧 这个是你跟西方最终会发生根本冲突的 没有办法回旋的东西 就是我要发展高技术 我要占领高利润的领域
我们现在需要想明白这个道理 中国要不要回到喝汤的桌子上 老老实实待在那每天干苦力 喝点汤就算了 要不要永远的接受这样的命运 还是干脆另外搞张桌子 咱也坐到主位上开始吃肉
只有这两种可能 没有其他选项 因为最终涉及到财富分配的时候 必然会发生争夺 怎么争夺 中国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 俄罗斯突然站起来把桌子掀了 这就是乌克兰战争 表面上看是地缘安全问题 俄罗斯觉得不安全 实际上本让是俄罗斯不服 他非常不满自己 作为经济仆人这样的地位 每天只能吃剩饭 他不想这么过 美国和西方当然看俄罗斯掀桌子 勃然大怒 发誓要把俄罗斯变成经济贱民 开除出全球经济体系 当然我们知道 以俄罗斯人那种民族性格 我称之为是一种直性情 他们是绝对不能容忍这个现象出现的 那怎么办 既然敢掀桌子 他就会斗争到底 在世界历史上 我还真没有发现像俄罗斯这样的一种 就是所谓战斗民族那种 这种拼劲 他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 所以这场斗争 从乌克兰拉开序幕之后 我们不要指望他在一两年之内 恢复正常 情况非常不可能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是 他要这么干之后 掀了桌子之后一定会搞另外一个桌子 另外一套体系 因为西方要把它搞成贱民 他不服 不服怎么办 战斗到底 战斗到底我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块 新的经济贸易体系 乌克兰战争结局怎么样 无论他结局如何 世界经济秩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就会体验在货币秩序 会发生变化
社区团购
几年前,新冠病毒刚刚肆虐之后,几大电商平台全部借势进入“社区团购”行业。
当时,“进城卖菜”的低收入菜贩受到严重冲击,因此我们极力反对平台资本和“菜贩抢食”的无序扩张行为。
今年上海疫情中,许多外地平台资本无法在上海正常配送,上海的物资配送被一些“手眼通天”的力量所掌控,攫取“国难财”。
上海这座“市场化”城市,用事实告诉人们,即便打击了“平台经济”,将从菜贩子抢市场的是另一群人。
即便上海疫情过去,未来“囤货”,“社区团购”恐怕成为习惯。
那么这块市场是交给京东这样的“自杀式救援”的“平台经济”放心,还是交给利润百倍的“食利阶层”,“地头蛇”更放心。
过去平台经济进入“社区团购”,冲击了菜农,可是至少规模化运营,将整体成本“打了下来”,对比“食利阶层”“投机倒把”的利润率,堪称良心。
国家未来要做的,就是用“绿灯”让平台经济利用规模和效率优势,将发国难财的“食利阶层”全部冲垮。
然后用“常态化监管”,设置红灯,对于平台经济做大后,“利用垄断地位赚取超额利润”,要“露头就打”。
有了红绿灯机制,才能让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得到最好的平衡。
底部特征指标
https://www.zhitongcaijing.com/content/detail/717983.html
一、宏观指标
指标一:信贷脉冲
二、行情指标
指标二:下跌幅度和速度
指标三:估值
三、情绪指标
指标四:破净率
指标五:风险溢价
指标六:股债收益差
指标七:成交额
四、资金指标
指标八:主动偏股基金发行规模
指标九:基金股票仓位
指标十:股票回购规模
现在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是银行的货币 法定货币只占一个国家货币供应总量的3%到5 比如说中国是5% 另外95%是银行创造出来的 简单的说 现代货币都是法定货币私有化的产物 不理解货币被创造出来的这种部分准备金制度 就不可能深刻理解货币的本质 (四大货币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部分准备金的理论 信用创造理论金融中介理论)
追踪历史过程中 银行首先是分功能的 就是贷款银行和存款银行 这是两种业务完全不一样的银行体系 而且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 两者是井水不犯河水 你做你的业务 我做我的业务
贷款银行最本质的商业特征这就是先获得资金 而后发放贷款 至于我们对于私人之间的借贷 还有普通公司的借贷的理解方式 是完全一致的 就是合情合理 如果张三找你借钱100块 你首先自己必须要有100块钱才能放贷给他 他给你一张借条 然后写这样什么时候归还 利息是多少 公司非银行的公司也是这么借债 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在资产向下 就是你有一笔钱 在借出去之后一定要扣减这笔钱 这是所有的贷款公司 无论古代还是现在 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 只要不是银行都会这么记账 这是个常识 那么在我们看用资产负债表的眼光来看 资产项发生变化而负债方不发生变化 为什么 因为我把钱借给张三 我不可能对别人负债 所以我的负债项什么也不用动 资产现金减少100 增加1个张三借条 全部结束了 所以贷款银行的业务很单纯 他是没有必要做假账的 因为我贷款给张三我凭什么要做假账 没必要 同时我这个做账过程也不会创造货币 所以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问题
但是存款银行就不同了 存款银行制度 应该说是一切货币罪恶的根源 存款银行的本能倾向是做账的 为什么会导致他一定会做假账 或者说叫特殊的记账法 存款银行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就是仓单管理 别人把钱放在你这 你给别人开个收据 我觉得收据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存款银行制度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 当时叫金匠银行家 有钱人把家里的黄金 托管于金匠银行家的仓库 有时候是在政府仓库里面 有时候 是在金匠银行家自己的仓库里面 然后拿着金匠银行家给他开的收据 久而久之 大家相信金匠银行家不会作假 所以就不经常拿着收据去取黄金 那么这种黄金的收据就可以开始交 这个在市场中交易 或者叫进行支付 大家都知道 你拿着一张建票寄对 50两黄金的这这种银票 那么他是可以当钱用的 其实这套体系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就是北宋 我们成都的银行家发明了交子 交子就是 这种仓单或者叫收据 来作为交易支付的一种主要手段 所以成都地区 由于交通运输不方便 当年 所以缺少货币材质同 大量使用铁块 作为交易货币和支付手段 当然那就非常沉重了 那么一罐铜钱 你要是用铁的话相当于好几百斤 那怎么拉呀 怎么背呀 所以大家就会把这种铁钱 存放在仓库里 然后拿到仓单来进行交易 这套制度的发明 比英国的金匠银行家早了600多年 但是后来交子制度崩溃了 主要原因是 掌管仓库人会有一种贪婪的本能 如果长时间没人来看 他的收集中对应的 这这种货物还在不在的话 他就倾向于 悄悄的挪用这些财物或者增发超 或者叫超 发收据 最后总会被市场发现 那么英国的经验银行家 跟北宋的成都的交子银行家 实际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本能 就是挪用别人钱财或者叫伪造收据 那么 这种伪造方法 体现在银行的特殊记账法 我们知道 当铺也是一种委托管理 我们把比如说景德镇的瓷器 托管给账这个这个当铺 当铺会给你开一个当票 但是当票 他是不能拿来当钱用的 主要原因就是你抵押了东西五花八门 你可以是一件皮袄 也可能也可能是个褥子 也可能是个玉器 也可能是个这个景德卢 五花八门不均制 导致他这个当票就不像银票 或者不像金银行这个金匠银行家 所开的银行券那么好用 因为他背后对应的东西 是几乎一模一样的东西 金教银行家收来的都是金币 而这些金币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当铺的人要想挪用别人的财务 是很困难的 因为这个东西是非常独特 但金像银行家动用别人东西就很方便 因为这些金币看起来是完全一样的 关键是怎么做这个账 存款银行 他最特殊的地方是把 客户托管在他这的金币 和自己本身的金币混放在一起 所以谁也搞不清楚 哪些金币是属于金像银行家自己的 哪些是托管客户的 这就产生了非常方便挪用的问题 那么从记账方法来看 银行将客户托管在自己这的钱 把这个钱 放进了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之中 所以这个时候 客户 手中拿这个收据的性质就发生了质变 本来我托管在银行是一个舱单和收据 现在莫名其妙变成了银行开购的一张 欠条 储蓄者 莫名其妙变成了银行的债权人 而且是属于风险投资性质 假如银行倒闭 客户托管的这这的钱也都灰飞烟灭了 而且你还不能告他 他根据破产法自己会 就是一个公司破产的问题 但是如果是当铺出现这个问题 你可以把他告进大牢 因为他挪用你的财务 那么存款银行的这种记账 发生了重大的变性 一开始是不合法的 后来通过若干个官司之后 他逐渐的合法化 特别是在1848年的一个重大的法案 重大的法律判例 就是英国大法官在弗利肃希尔一案中 他的裁决是非常有利于银行的 就是客户 当你把 你手上的金币放进银行的那一瞬间 那一刻 钱财就不再属于客户了 而成为银行家他的资产 银行家可以用客户的钱做他所做 想做的一切喜欢想做的事都可以 只要能够 随时满足建道收据 立刻付钱 兑换就可以了 我觉得这是奠定现代金融业现在 银行业最重要的案例 那从此以后 银行可以合法的使用 完全 不同于其他公司和个人的特殊记账法 你比如说 当铺老板的账户上 他的账本记录 永远不能把客户 寄存在自己这的景德庐 算成自己的资产 我们现在炒股票 那个券商你那开了账户 你的钱财 被券商一定是分账户进行保管 券商 也永远不能把客户存放在他炒股票前 算成券商自己的资产 不能写进他资产负债表 就这么简单 但银行可以 只有银行可以 这个法律的源头就是11848年 这个重要的判例 所以将客户的 钱寄入 存款银行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这代表了银行特殊记账法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中国工业从何而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是西晋李密《陈情表》中的第一句,描述我国在1949年建国之初所遭危机也是恰当的。
1949年,靠“农村包围城市”接手大城市的新政权,一方面要面对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私人资本绝大多数囤积居奇的投机风潮;
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不可能短期恢复的情况下,所有文教卫及公交警物等都需要现金开支,却不可能把发动农民革命参军和支前的低成本治理的方式照搬到城市。
于是,新政权只能以赤字财政维持城市的基本运转,而在没有黄金或硬通货储备的条件下,也只能大量增发货币弥补赤字。
如此,按照现代经济规律演化出的不可逆结果就是通胀恶化,直接威胁新政权的生存。
这也是很多下层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根植于城市的政权旋即失败的主要教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有如此全面的制造业体系和当年的一穷二白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关系。
中国的工业化到底是怎么起来的?
建国初的危机对中国制造业有着怎样的“催产婆”作用?
第一代领导集体如何治理建国初期发生的赤字和通胀互相恶化的危机?
以及如何扭转通胀压力下城市经济符合市场规律的“脱实向虚”?
如何应对城乡二元结构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自觉抵制工业品下乡导致工业化难以推进的矛盾……
这一切,对当今困境化解也很有借鉴意义。
“国初经济危机”
我们是从清末开始,就通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引进消化吸收”等,进入了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但是每一步,都跌跌撞撞,很难成功。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后起国家,日本就是这场危机中受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进而引发了中日之间的战争。
而这个期间,正好是民国政府在二三十年代完成形式上的国家统一,进入工业化叠加城市化的高增长时期,又因为中国不可能向外获得任何剩余来形成本国资本积累,只能对内。
所谓对内,主要是城市工业从农业提取剩余。
农业产出本来就低,如果过量剩余被城市工业提取,会导致乡村衰败,小农破产。
国内以农民为主体的阶级革命,随之风起云涌,内忧外患之际,使得国民政府在三十年代开始兴起的“民国黄金十年”遭遇到了难以改变的危机。
那时候的那几代人,无论如何努力,客观上都没有条件改变这场内生性危机。
同时,由于民国政权相对稳定后于1935年到1936年改行纸币制,放弃原有用白银做货币的同时,却因美国白银提价而出现白银外流,遂从1936年开始逐渐陷入通货膨胀危机。
纸币是靠政府政治强权赋权的纸介信用,民国称为法币(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指的是1935年至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的流通货币名称),一般来说,国家政治强权的权力有多大,向纸币系统做信用赋权的能力就有多大。
但因为战争需要增加军费开支等,法币从发行之初,就不是硬货币,随着财政不断赤字,政府就得增发货币弥补,这个基本矛盾无法改观。
国民政府1948年有个深化改革,在美国人从来坚持的“美国第一主义”的善意帮助下进行的——政府借入4800万“美金”作为“金圆券”货币发行依据,这就实质性地改掉了原来法币制的“名义”主权货币体系。
但是,这种半殖民地性质的外汇本位的货币体系仅4个月就崩溃了,民国长期通胀随之恶化,使军费占比达80%以上的高赤字财政不可能再维持,现代金融与现代财政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军事上的失败。
共产党靠小米加步枪的一个连队,能够让上万国民党士兵交枪,除了革命军人神勇之外,还因为国民政府确实没“真钱”给军队发饷了。
中国共产党在第三次土地革命时期主要靠发动农民群众参加土改来支援解放战争,农村根据地没有条件构建现代化的财政金融来支付农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解放军从村里取走多少小米、军鞋、门板(担架),打个借条就可以了。
当年战争时期给农民打的借条,直到2007年还有兑现。
那时,农村没有现代财政金融,却能够靠低成本的传统农村包围高成本的现代城市取得革命胜利。
但是,共产党刚一打进大城市,就立即遭遇到和国民政府一样的现代化困境——必须每天都要有财政开支才能维护城市管理,民国军队被打垮了可以遣散回家不增加开支,但是城市中的工商管理、教育医疗、街道卫生、警察治安……全部要靠现代财政才能维持。
由此,势所必然地发生所谓“国初经济危机”。
1949年,新政权首先遭遇的是接管大城市的严重财政赤字,虽然比国民政府时期低大约10%,但赤字率仍高达70%左右。
新政权为了保证财政开支,也只能增发货币。
但国民党在离开大陆的时候把国库的黄金和外汇全部带走了,按照教科书理论,这样发出的货币只能是“毛票子”。
1949年5月30日,《解放日报》报道大批粮、煤运抵上海(图片来自东方网)
全面去依附
面对如此严峻的危机,我们是怎么走出来并且进入工业化第一步的?
工业化第一步是什么?
面对分散的小农经济,只有从小农手中获取剩余,才能有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极度稀缺,这是任何发展中国家要进入工业化都绕不开的第一难题。
更何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带领西方全面封锁中国,想要按照西方经济学给定的“出口替代”或“进口替代”理论、通过对外贸易来获得外部资本,门都没有。
只能眼光向内,对内获取农业剩余完成资本积累。
然而,建国初期第一大危机是旧政权放弃“主权币制”造成的恶性通胀,不仅没被革命终结,反而在农民武装包围并且夺取了大城市之后,延续了严重的赤字与通胀。
此时,若继续按1947年确立“新民主主义”给定的、与一般发展主义无异的“私营企业+市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本源于斯大林主义的既定方针办,则新政权难以维持。
虽然中国共产党明确要发展私人资本经济,但是在恶性通胀压力下,任何实体企业都没有利润可言。
实际上,中国经济所谓“脱实向虚”不是现在才发生,在高通胀的20世纪40年代末期就已经存在私有制经济脱实向虚了。
资金从无利可图的实体经济大量流出,普遍进入投机经济,导致生活物资囤积居奇、外汇和股票市场多空炒作……但那确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使然。
幸亏,当时中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比88%的传统二元结构。
幸亏,1947年共产党开始搞的土地改革,实际上执行的是历朝历代都要努力实现的“耕者有其田”的符合乡土中国的“农户理性”的土地制度。
到1949年建国以后全国推进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大拉平”土改,使占总人口88%的农民恢复了传统意义的小农经济,客观上不需要现代化的经济体制;
这使得新政权只需用有限的财政能力,去治理覆盖占总人口比重不足12%的城里人的通胀危机及其次生问题。
新政权、农民、私人资本之间形成互动,具体看:
一旦土地到手,传统小农一般在满足简单再生产的同时还要追求扩大再生产,也就是扩大土地面积,那就要节衣缩食尽可能多地向国家交售农产品以积蓄现金;
恰逢私人资本脱实向虚之际,必然把白米、白面、白布这些生活必需品囤积起来哄抬物价。
这时候,新民主主义讲的是私人资本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应对这场危机。
大量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应对不了危机的重要原因,是没法直接使用革命手段来解决问题,拿私人资本没有办法,市场经济嘛,私人资本和政府调控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私人资本在危机中更加获利,政府调控无效,民生受损,甚至政权维持不下去。
但是,新政权能够延用在农民革命战争中形成的巨大动员能力——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里打“三白”战役。
这时,共产党通过全国土改实现了历朝历代的“均田”但却不“免赋”,以便从农民那里得到大量的“三白”物资,有策略地投放到城市,用于平抑市场价格,迫使大批囤积居奇的私商的“顺周期”投机落败。
与此同时,农民还把出售农产品所吸纳的大约占政府总发行量40%的货币,为了今后买地需要,而储存到银行,这些货币不进入流通领域,也就没有造成通胀压力。
这对农民微观主体而言是正常的做法,却在宏观上直接帮助人民银行大量回笼并在乡土社会沉淀增发的货币,同时也间接帮助新政权极大减少了财政赤字压力。
总之,新政权一方面靠回归传统的土改普遍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则靠增发现代货币换取增量农产品稳定供给,帮助政府压低了城市物价并且反过来吸纳了过量增发货币。
到1950年下半年就把1948年民国金圆券改革造成的恶性通胀危机初步平定下来了。
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
其一,土地革命派生出农产品贸易量增加、支撑增发的主权货币。
革命能够产生制度收益,我们称之为“革命红利”。
当整个国家被西方完全封锁,意味着我们被迫实现了去依附,就像最近这几年美国一再提出制裁中国,让中国所谓脱钩,这其实是又一次全面的让中国去依附。
建国之初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被动去依附,到底是怎样走出危机的?
首先是政府理性,我们不能只强调私人经济的经济理性,还要强调政府理性,就是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我们是一个战争打出来并且打了一百多年解殖战争的政权,能不能轻易的放松底线?
关系到能不能放弃主权的原则!
不能。
因此只要我们不放弃主权独立,就得到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拥护,因为大多数人亲身经历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社会对人民造成的伤害,所以,坚持政府理性就是要维护主权的同时使农民耕者有其田,就得到了中国当时占人口88%的农民——即最大多数人的拥护。
其二,本币之锚:
“三折实”使本币基于实物信用。
接着,由于我们是主权货币,而这个主权货币当时是用解放区的方式,是折实的,当时的财政、金融都是折实,折成小米。
毛主席当时工资是折算成一年三万多斤小米,一个部长几万斤小米,都是这样算的。
我父亲那一代人进城当老师,也是按照折实来算他们的工资。
用折实的方式内生性地与土改结合,因为土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以后,农民的产出在提高,形成的增产拿来跟政府交换,要存起钱来才能买地,于是政府大量增发的货币被农民吸纳,就使国家货币主权保持了相对稳定。
独立主权向货币体系赋权形成的信用,农民是接受的,因为农民本身是革命主体。
这意味着大量增发的货币储备回到银行,等于农民帮助国家完成了一个货币收发的闭环。
农民销售的农产品被国家组织的物流系统调到沿海沿江大城市,打掉了投机把物价先降下来,实体经济就能复苏了。
所以,新政权对这场危机调控成功,一是得益于土改形成的革命红利;
二是共产党在根据地形成的折实体系。
二者都在扭转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因为城市当时实行的是军管,所有的外汇投机、股票投机,全部被用军事管制的手段取消了。
私人资本经济下,只要那些能够吸引金融资本投机的投资人大量进场,资金就不可能向实体经济投。
所以,如果一手开放虚拟资本交易,一手还要鼓励实体经济,显然是自相矛盾。
建国之初的主要做法,一是打掉投机才能让资金去搞实体经济。
二是本币的锚很大程度上是折实,锚定在实体经济上。
银行那时候都叫“存三白”,就是存进去钱的时候值多少白米、白面、白布,到取钱的时候还能买等量的白米、白面、白布。
所以并不是老百姓直接把米面布存到银行,而是存到银行的钱可以相对实物等值地得到保障,主权货币信用是用折实方式支撑的。
这些都是化解通胀的主因。
其三,国家资本:
重构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财产关系。
国初危机化解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跟一般发展中国家差异很大的因素,就是新政权把官僚资本、买办资本没收了,也把跨国公司代表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资产没收了。
通过革命所建立的经济成分叫国家资本,具有全民所有制属性,也意味着政府宏观调控中最可操控的手段就是国家资本,但它在最初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中是很弱小的。
只是因为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打赢,苏联开始向中国输出装备生产线,国家资本才得到了陡然加强。
苏联大规模向中国转移的军事装备生产线在战时被中央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本直接吸收,就需要很多劳动力进城去搞基本建设。
因为那时候没多少机械,所以挖土方、修马路、盖厂房,所有这些大规模基建都靠的是农民劳动力进城。
整个“一五计划”期间有两千多万农村壮劳力进城,这些人未必适合工业,主要是搞基建的,就需要国家主办的供销社采购大量农产品来保障他们的生活,于是就构成了国家的物流系统和农村之间的剩余之间的交换,这个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国家资本经济体系就壮大起来,新民主主义阶段财产关系的所有制结构随之也改变了。
因为,当国家资本大规模加强的时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的矛盾,所以就有了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
由于国家资本确实发展速度很快,1953到1956年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对私人资本的改造。
此后,是国家资本以全民所有制的属性,形成了对农村中获取剩余的体制改造。
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计划、成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
到1956年,伴随着国家资本完成对私人资本的改造,工业化叠加城市化显著加快。
于是,大型工业品下乡的要求使得中央推出了以乡为单位的农村集体化,这以后的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主要来源于从农业提取的剩余。
其四,私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第一次逆周期调节。
上文介绍了恶性通胀被新政权缓解的基本经验。
而危机之后进入萧条也是一般规律。
私人资本的小规模企业,抗不住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对他们的打击,投机经济1950年被压抑之后,大量的私人资本在投机中的损失直接表现为进入萧条。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试图继续新民主主义,可无论怎样刺激发展实体经济,私人资本为主的中小企业就是活不起来。
一方面是这个通货紧缩、经济下滑的萧条阶段,另一方面是政府加强物资采购服务于战争需求;
那就只有政府直接干预。
然而,当政府直接来下场购买,形成对私人资本经济拉动的时候,双方都出了很多问题,那就派生了“三反五反运动”;
随后,则是战争中得到苏联东欧“外资”直接战略性援助而迅速壮大起来的国家资本对私人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剪刀差提取的‘三农’剩余
忘不了本,才有未来。
中国工业化怎么来的?
据统计,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额从1950年的7.3万元增加到1952年的14.1万元,增长91.15%,比农民购买力增长速度高出11个百分点。
我们1949年出生的一批孩子,很多取名为铁犁。
建国初期城市中刚有所恢复的民族工业,参照苏联通过马拉步犁提高农业装备系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先进耕作方式,生产出了“双轮双铧犁”。
随即就有个“铁犁”下不了乡的故事,可以说明城乡二元结构客观上存在的对立性矛盾。
这种犁有两个犁铧、两个轮子,拉力比木犁增加一倍,可以同时犁出互相平行的两条,并且比一般犁沟垄犁得更深。
相对于当时农民普遍使用的木犁,它被老百姓俗称为“铁犁”。
其成本仅29元,而销价为39元(1955年后新币值)。
这在城市,应该是自主性的民族工业开始有了支农产品的大事。
很多报纸大力宣传,很多进城干部都激动地给自己那年出世的孩子起名叫“铁犁”,无论男女。
但在农村,无论政府怎样宣传动员,却很少有农民购买。
因为土改之后全面恢复的传统小农经济,仍然是一种“资本浅化”的经济类型:
一是村里的木匠打个架子,铁匠打个型铧,套个牲口就可以耕田了,并不需要再去购买一个“铁犁”;
二是长期以来,村社内部包括工商业在内的多种经营并不走现金交易,因而村民没有购买城市工业品的习惯。
后来,这种双轮双铧犁还是靠“组织分配”半强制地下到农村的,但已经是农村开展合作化运动以后的事情了。
不过,由于这种“一刀切”的命令式做法没法考虑农村千差万别的地质地貌特征,确有一些地方显著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有很多地方分下来的“铁犁”因难以适应当地农地和牲畜条件而被置弃一隅。
这个农村合作化之后的“铁犁”尾声也表明,正是有了农民合作体系的建设,才可以承接城市工业品下乡。
1956年形成了以乡为单位的集体化之后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形成工农两大部类交换之间的剪刀差,国家用剪刀差的方式提取了大约七千多亿的农业剩余,到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的时候,我们的国有工业的固定资产总量只有九千多亿,所以有人说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老农民创造的,是农业剩余提取进了城,变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而不是凭空产生的。
越是加强剪刀差,农村可供分配的就越少,到60年代我全家都下乡插队的时候,我们一个直白的感受就是,集体能够分配的只是总产量中的一少部分,相当大部分在我们分之前国家已经拿走了,为什么说社员没有劳动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大锅饭,而是我们的大锅饭给农民留下的少,国家提取走的多。
很多人以为是农村集体化搞得不好,其实是城市工业化只能用农村集体化的方式提取积累。
要明白,国家资本早期的原始积累和中期的逐步壮大是和这一系列历史的重大事件直接结合的,我们基本上是个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实事求是的政策体系。
今天所做的一切,应该说是一个历史延续的演变过程,从来没有中断。
在这些问题上,国家资本壮大和私人资本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资本和分散小农之间的矛盾,都是我们在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克服的矛盾。
能上瘾的东西就是财富密码
伯陵说:让别人爽了,自己才能爽。
01
自古以来,世界上出现过无数种经济模式、商业模式,但最暴利的,毫无疑问是上瘾型经济。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就能发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离不开的东西,而之所以离不开,是因为这些东西让人上瘾,每天要了还想要,欲罢不能。
这些让人上瘾的东西,总结起来无非是黄、赌、毒、烟、酒、糖、盐这几大类。
黄自然不必说,至圣先师孔夫子都讲:
“食色性也”,属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癖好,写在基因里的代码,繁衍生息的必要手段。
从成年到死亡,每个人都离不开这件事。
于是现实需求和个人欲望结合起来,便催生了庞大的周边产业,养活了无数从业者,甚至能给国家财政添砖加瓦。
早在中国的春秋时期,便出现“管子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的事,齐国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些女闾是做出重要贡献的。
此后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始终有官办的妓院,一来服务于蠢蠢欲动的男性,二来赚取利润充实朝廷财政。
到了现代文明社会,全世界的官办妓院都没有了,但是周边产业更加繁荣,出现了杜蕾斯、冈本、高邦等知名企业,以其在全世界的销量来说,你想想每年能给国家纳税多少?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那些直播间里的榜一大哥,又何尝不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韭菜,他们完成了多少人买房买车积累财富的梦想啊。
这就是人性。
赌也是全世界的恶疾,虽然我们要拒绝赌博,但思考其背后的逻辑也不得不承认,赌这种事,确实容易让人上瘾。
你想啊,你吭哧吭哧的工作一个月,才能挣几千块钱,隔壁老王用微薄的本金梭哈一把,输了则罢,要是赢了,得到的收益可能抵你工作十年,而且花费的时间只有一瞬间。
人都是有惰性的,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能不劳而获绝不努力工作,所以这种“以小博大、不劳而获”的爽感,就是赌博让人上瘾的根本原因。
于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各种形式的赌博就没消失过。
古代中国有斗鸡运动,古代罗马有斗兽场,那些动物在场中生死搏杀,分出生死之后,获胜的驯兽人可以得到丰厚的报酬,场外押注的人,也能通过一瞬间的判断下注,得到数倍到数十倍的收益。
而这种“以小博大、不劳而获”的爽感,足以吸引更多的人下水,参与赌博活动,以满足自己那不切实际的幻想。
到了现代社会,很多国家是禁止原始形态赌博的,但赌博做为一项传统活动,出现了更多的变种形态,例如西班牙发起、随即在世界110个国家流行的的现代彩票。
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人,看看有没有沉迷于买彩票的,他们是不是经常说“万一中了呢”,这种心态和赌博有什么区别呢?
更有甚者,有些男同胞们不想努力了,打定主意要找一位富有的阿姨共度余生,这就属于玩明白了。
他们充分运用学到的哲学知识,把黄和赌结合起来,以自己的一百多斤肉做筹码,赌下半辈子的荣华富贵。
所以吧,不劳而获的赌博逻辑,其实一直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人性。
02
如果说黄和赌是可以通过“自我道德修养”避免上瘾的,那么盐和糖则是身体必须的上瘾型物质。
唯心的道德修养,在唯物的身体需要面前,是特别无力的。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次实验,他们给小白鼠断盐三天,然后再用盐水喂小白鼠。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检测发现,小白鼠缺盐的时候,大脑会分泌一种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和尼古丁、可卡因等上瘾物质发作时,分泌的蛋白质非常相似。
澳大利亚也做过类似的试验,结果是当盐进入人体分解时,大脑的杏仁核区域会分泌一种物质,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这两个科学实验证明,我们日常食用的盐,具有身体上瘾和生活必须的双重属性。
这么重要的东西,必然也会产生暴利。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提出“官山海”的政策,对盐和铁进行国有化专卖,和女闾一起积累了大量资金,支撑起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命令桑弘羊“笼盐铁”,对盐铁进行国有化垄断经营,极大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并且用盐铁垄断经营的利润,武装起雄壮的汉军,屡次出塞讨伐匈奴。
到了清朝,朝廷通过卖盐引的方式经营盐业,同样能获取暴利。
以乾隆37年为例,扬州卖出153万盐引,盐商们带着盐引到海边买盐,成本价是0.64两,运到扬州就能卖出1.8两,然后盐商们通过贸易渠道,运到省外指定的销售地区,转手就能卖到10两。
这套流程下来,朝廷赚到巨额利润,盐商们也富甲海内,在扬州建造起煊赫满堂的园林。
所以盐做为上隐型暴利产品,实在是数千年来中国王朝财政的重要补充。我们喜欢吃酱骨头、卤菜、火锅等重口味食物,也是盐对人体的驯化。
在这件事情上,国家和个人属于双向奔赴。
而做为盐的反面,糖同样是上瘾型暴利产品。
根据科学家的试验研究,糖的甜味也能刺激大脑,让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提高快乐值,并且产生长期的依赖性。
女孩和小孩生气的时候,你给她们吃一块蛋糕、喝一杯奶茶,她们的心情就会缓解,这其实就是蛋糕或奶茶里的甜味,刺激了她们的大脑,提高了快乐值。
古代世界的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只能从蜂蜜和水果中尝到甜味,国家和商人能赚到的利润也有限。
直到大航海以后,欧洲人发现气候温暖湿润的拉丁美洲,糖做为一种经济作物,才开始影响世界历史。
葡萄牙在巴西种植甘蔗,制成蔗糖,不仅满足了欧洲人的甜味需求,也给自己赚到海量的利润。
1513年,葡萄牙国王为了炫富,送给教皇一尊蔗糖做成的等身塑像,以及围绕在周围的12名红衣主教、300根1.2米高的巨型蜡烛。
这架势和石崇用蜡烛烧饭、王恺用糖水洗锅差不多了。
后来蔗糖成了海地的主要作物,直接导致海地的经济爆发,让名不见经传的海地也成为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而为了更大规模的生产蔗糖,欧洲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于是便催生了非洲的奴隶贸易。
从1500—1800年间,大约1000多万黑人奴隶被运到拉丁美洲,大部分都送到甘蔗园制糖。
可以说,人类与生俱来的糖类上瘾属性,催生了拉丁美洲的制糖业,制糖业催生了奴隶贸易,而欧、美、非的三角贸易,促进了半个地球的资本人员流通,让欧洲国家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开始塑造新世界。
盐和糖,都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历史。
而盐和糖结合起来产生的暴利经济,便是现代的汉堡、薯条、薯片等“垃圾食品。”
说它们是垃圾食品,是因为这些食品都高盐、高糖、高油,吃到身体里很不健康,日积月累甚至可能损害器官的机能。
但垃圾食品确实好吃啊,虽然明知道不健康,却按耐不住“尝一尝”的冲动。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你已经对高盐高糖制成的垃圾食品,上瘾了。
03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阶段性总结一下。
黄、赌、盐、糖之所以是上瘾型物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都有强烈的刺激性,稍微尝试一下,就能让你出现短暂而强烈的快感。
这种短暂而强烈的快感,就是人体意识对外界物质的正反馈。
人是惰性很强的动物,一旦为某件事付出努力却没有结果,便很容易放弃,例如追姑娘一个月没有成功,那就不追了,读一百本书没赚到钱,那就不读了。
很多人喜欢用意志力说事,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意志力是很虚幻的,不到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刻,几乎不可能产生钢铁般的意志力。
那么对于意志力不坚定的大部分人来说,要想成功的做成某件事,必须有及时的正反馈,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后投入下一阶段的努力。
但可惜的是,几乎所有前景光明的事业,都必须经过暗无天日的努力,才能看到一点点微弱的光芒。
这个过程实在太劝退了。
于是读书二十年没有升官发财,便出现了读书无用论。
工作三年没有升职加薪,便出现“这辈子就这样了”的躺平心理。
健身一个月没有减肥成功,便有了“我是易胖体质”的自我安慰。
而提供正反馈最及时的,恰恰就是黄赌毒、盐糖、烟酒等上瘾型物质。
你根本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只要吃一块蛋糕、撸一根烤串、喝一口酒、抽一根烟、买一张彩票、尬撩一个姑娘,精神马上就会兴奋起来,产生一种绝无仅有的爽感。
然后你会觉得,哇,好爽啊,再来一次。
这样不断重复,大脑不断受到刺激,你会沉溺于这种短暂的爽感中,这就是我们说的上瘾了。
上瘾型经济能成为暴利经济,本质上是因为迎合了人性的弱点,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驯化,最终让人体变成上瘾型物质的奴隶。
人体都成上瘾型物质的奴隶了,那么上瘾型物质便有了生产资料的属性,这些上瘾型物质怎么可能不暴利,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怎么可能不赚钱?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推导一步,就能得出另外一个深层次的结论:
既然人体对上瘾型物质产生长期依赖,而这种长期依赖又来自于及时正反馈,那么人体依赖的其实不是黄赌毒、烟酒、盐糖等上瘾型物质,而是这些东西带来的爽感。
爽感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爽感就是财富密码。
能给多少人提供爽感,便有多大的财富规模,那些提供爽感的人也犹如上帝一样,操纵着芸芸众生。
主动或被动享受爽感的人,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了上帝的奴隶,资本家的韭菜。
而提供爽感和享受爽感的暴利经济,数百年来始终在改变着世界的走向。
北美的印第安人原本不喝酒,但英法把朗姆酒运到北美,和印第安人交换皮毛。
享受到醉酒爽感的印第安人,对朗姆酒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得到英法的朗姆酒,不惜攻杀自己的同胞、捕杀北美的动物获取皮毛、摧毁族群赖以为生的森林和草原。
仅仅三百年时间,印第安人便基本消亡,北美大陆也成了美国的天选之地。
中国人原本不吸食鸦片,但是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运来鸦片卖给中国人,从而让数千万中国人沾染毒瘾。
鸦片贸易,不仅导致中国白银持续外流,还差点让中国亡国灭种。
1620年代,原产美洲的烟草成为全球性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地方,就是现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州。
短短50年后,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州向英国的烟草销量,便从每年30吨,增长到每年9000吨。
这些烟草让美国度过初期的艰苦岁月,也让英国烟民支持了政府财政。
到了1950年代,全世界的烟草年产量达到380万吨,供全世界近10亿烟民使用,仅仅是美国烟民,平均每秒钟就要购买1.5万支香烟。
这背后的具体利润,几乎是难以估量的天文数字。
所以烟民抽的不是烟,那是通往天堂的云梯,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是帝国横行世界的能量。
至于食物和日用方面,你要是愿意的话,可以动手查一下肯德基、麦当劳、乐事薯片、可口可乐、星巴克、杜蕾斯、彩票的年销售量,再看一下其主体公司的市值,就能更深的体会到,上瘾型经济到底有多么暴利。
4月28日,马斯克在推特上说,要收购可口可乐,把可卡因放回去,结果网友们大惊小怪。
要我说,马斯克才是玩明白了。
可口可乐的初心就是给客户提供爽感,既然要爽,那不如直接爽到飞升,现在的糖水碳酸哪有可卡因爽,是吧。
不过到时候千万别卖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坚决抵制一切毒品。
04
说完上瘾型物质经济,我们再来说上隐型文化经济。
15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爆发了文学的高潮,各种小说、文章、童话层出不穷,但到21世纪依然流传的,无一不是能击中读者爽感的作品。
中国的《金瓶梅》自然不必说,意志力不强的读者翻开第一页,便越读越爽,越爽越上瘾,以至于在一代又一代人中流传,生命力极其旺盛。
而《西游记》营造了“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屌丝逆袭爽感,《三国演义》有一种“谋士一言安天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爽感,《水浒传》通过梁山好汉描绘了“有朝一日刀在手、杀尽天下欺我狗”的爽感,《红楼梦》则有底层人民喜闻乐见的“豪门落魄”爽感。
以上的五本经典名著,内容极其丰富,刻画社会极其深刻,但内容深刻只是小说的质量,想让读者认识到小说的质量,感受到作者要传达的意思,必须丝滑的读完才行。
那么给读者提供爽感,让读者上瘾,便是作者写小说的基本功夫。
爽感和质量,并不冲突。
反而是爽感包裹着质量,提升了作品的生命力,间接提高了作品的质量。
而外国作品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男女老少都喜闻乐见的《白雪公主》,肯定能入选榜单。
在我看来,这篇童话里起码有四个爽点:
白雪公主落魄。(白富美落魄)
食物链底层的七个小矮人遇到白富美。(屌丝逆袭)
王子英雄救美。(爱情幻想)
作恶多端的皇后遭到报复。(伸张正义)
短短的一篇童话故事里,就有四个能击中人类内心的爽点,要是流传不广就见鬼了。
不过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这些写出优秀作品的文学宗师,没能通过制造爽感挖掘到上瘾型文化经济的财富。
直到20世纪,金庸和琼瑶的作品,才借助发达的生产力,实现了上瘾型文化经济中的财富自由。
金庸的作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你能读出家国天下、儒释道诗等好东西,但金庸的作品本质上是爽文,这些好东西都是用爽感包裹着的。
张无忌在20岁出头的时候,便武功盖世,执掌天下第一大教,麾下有千军万马领导反元大业,而且身边的美女争奇斗艳。
令狐冲出场就是华山派大弟子,掌门接班人,虽然经历了一系列波折,最后还是击败东方不败,站在江湖的巅峰。
读着爽吗?
当然爽,而且还很有代入感。
普通男人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生,那就通过金庸的作品来幻想一把,而金庸也通过编织一个幻想的世界,给读者投喂了自己真正想说的内容。
而琼瑶通过小说,给女性制造了梦境。
在琼瑶的小说里,女主基本都是美貌善良的,男一、男二、男三都是年少多金品学兼优的,最重要的是男主都爱女主,爱到死去活来撕心裂肺。
普通女人体会不到这么丰富的感情经历,那么借助琼瑶的作品展开幻想,又有什么不可呢?
所以才有一句话说,男人心中都有一个金庸武侠梦,女人心中都有一个琼瑶女主梦。
同样的道理,韩国的大女主剧、美国的漫威系列、日本的奥特曼,本质上都是爽感先行,迎合一部分人群幻想的上瘾型文化经济产品。
总的来说,上瘾型文化经济的逻辑就是,谁的天国入场券最便宜,谁就能吸引最多的人,赚到最多的钱。
你用这个逻辑去看咪蒙迎合女性的文章,去看高举左右大旗的键政大V,去看特朗普白开水一样的口号,去看约翰逊的鸡窝发型,就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有时候可能觉得,他们不懂文化,但反过来想,其实是你不懂市场。
05
最后做一些总结吧。
凡是能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
国家用的好能屠城灭国,用不好便要损伤自己的根本。
个人用的好,能把大目标划分成小目标,不断设置爽感来激励自己进步,用的不好就会沦为上瘾型物质和文化的奴隶,被一波一波的割韭菜。
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能上瘾的东西,总是没错的。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还是要尽量戒掉上瘾型物质文化的短期爽感,利用这些能上瘾的东西,制造一些长期的爽感。
以下纯属举例啊,大家举一反三。
别人追求撸串的爽感,你可以追求卖烤串赚钱的爽感。
别人追求撩拨异性的爽感,你可以培养自己的气质和能力,追求吸引高质量异性的爽感。
别人追求沉浸文学作品幻境的爽感,你可以学习金庸的写作技巧,通过给别人制造爽感来满足自己的爽感。
哪怕这些都做不到,也可以揣摩“爽感是财富密码”的道理,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先恭维一番,或者送点礼物,给对方送去一些爽感。
毕竟,别人爽了,自己才能爽。
用这个方法论去做事情,总是不会错的。
1万亿美元,美国如果赖账,咋办?
截止到2022年2月底,中国大陆持有的美国国债的数字是1.055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海外持有国,仅次于日本。
所谓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是中国拥有了美国的某一笔财富,而实际上是我们给美国借了一大坨子钱,或者说美国欠了我们一大坨子钱。
截止到2022年2月底的数字是1.055万亿美元。
人们一丝一毫都不怀疑,如果中美发生冲突,美国极有可能不会还这个钱。
不仅如此,即便中美不发生冲突,在过去两年新冠疫情流行的大背景下,美国的国会议员多次提出议案,要赖这个账。
美国民间也多次有人向法庭提出诉讼,要求中国因为新冠疫情而赔偿,赔偿的渠道之一就是,美国人欠中国的这1万亿美元的钱,不还了。
我还提出过一个非常雷人的观点,那就是,即便中美不发生冲突,即便美国也不赖账,那么从美国国债整体规模的角度上看,美国不可能还清美国国债。
目前总额是30万亿美元,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1万亿美元。
简单的说,我认为,美国国债未来的前途只有一个,那就是赖。
所不同的是他用什么方式来赖账。
当然这里所说的赖账,是指对所有人来讲,不是单指对中国一家赖账,包括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国内的民众、企业,也包括美国的美联储(因为美国国债的相当一部分是美国美联储买走了)。
我为什么说美国国债从总体上不可能偿还呢?
我们可以算个账。
首先要明确,所谓债务,也就是欠别人的钱。
那么,所谓国债,就是指国家欠别人的钱。
然而,这样说美国国债还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国家又分政府和民间。
民间包括企业和个人,而政府又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而美国国债往细处说是谁欠的钱呢?
回答是:
美国中央政府,他们叫联邦政府。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文章把美国国债和美国GDP做对比,这也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指标,有它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误导性。
因为如果这样对比的话,会容易让人误认为美国国债是美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集体欠的钱。
因为GDP的含义就是指美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一年总共挣的钱。
可问题是,美国的国债,只是美国中央政府欠的账。
所以考虑美国国债的偿还能力,不能拿美国国债余额和美国GDP做对比,只能把这个余额和美国中央政府的收入做对比。
换言之,美国的地方政府不会帮美国的中央政府还这个钱,美国的企业、个人等老百姓也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帮美国中央政府还这个钱。
把这个逻辑捋清楚了,就能够推导出美国不可能彻底偿还美国国债。
我的意思是永远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这话说的有点满,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反正我就这么说了,供朋友们参考。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美国中央政府2021财年的收入才4.05万亿美元,而美国中央政府欠的钱、也就是美国国债是30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简单打个比方。
每年4万亿美元的收入,却欠了30万亿美元的账,我们把这个单位稍微换一下,把万亿美元换成万元人民币,于是这个事就变成了,一个每年4万块钱收入的人,欠了30万块钱的账。
一个每年收入4万块钱的人,每月收入是3400块钱,可是他欠了30万块钱的债务。
这样一来就很直观了,这个人很难还钱。
当然,如果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个人,他可以靠省吃俭用慢慢还,我们还不能绝对的说他还不了钱。
可是美国中央政府不是普通老百姓,美国中央政府一年收入4万亿美元,年年都不够用。
其证据就是,他每年实际花的钱都比他挣的钱要多,这中间的差额就叫财政赤字,而美国财政赤字的数字是年年增加的。
你指望这样的人突然一下竟然不搞财政赤字了,每年还节约一点钱去还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有的朋友可能就有些疑惑说,美国国债没有出现违约的情况啊?
只要到期了都还了啊?
没有你说的这么严重啊?
他的诀窍是什么呢?
他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借新债还旧债。
也就是说,美国每年都要到期一部分国债,但他都还钱了,那是因为它又在借钱。
我这样说的证据就是,美国国债的总额在不断上升。
比如,在疫情爆发之前的2019年,美国国债的余额是23万亿美元,到现在变成了30万亿美元,两年当中它的国债增加了7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可以把它抽象成这样一个场景:
截止到2019年底,有一个人对外欠账23万元,到了2020年,有2万元到期了,必须要还,那么他怎么还呢?
他又借了6.5万块钱,其中2万元钱用于还账,还有4.5万元钱用于他当年的花销。
算总账,他的债务总额由23万元钱增加到27.5万元钱。
到了2021年,又有3万元钱的债到期了,他必须要还。
怎么还呢?
他又借了5.5万元钱,其中3万元钱用于还账,2.5万元(音频有口误,以文字为准)钱用于当年花销。
算总账,他的债务总额由27.5万元钱增加到30万元钱。
所以,本质上,它是一分钱都没还。
不仅一分钱没还,而且欠的钱越来越多。
欠的钱越来越多就叫做债务总额在不断增加。
虽然,具体某一年到期的某一笔债务他确实还了,没有违约。
美国国债就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庞氏骗局,和中国的P2P后期的乱象是一个逻辑,一点都不错。
简单的说就是,借新债还旧债,借的新债超过偿还的旧债,所以债务总额不断增加。
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就这样滚动下去,从根本上还清债务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我认为是0。
更为重要的是,这不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短期现象,而是从建国以来都是这样。
美国中央政府从1790年开始借钱到现在,债务数据总体上是上升的,也就是一直是借新债还旧债,而且借的新债要多于还的旧债,只有个别年份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对于美国国债有这样三个基本认识:
一是,一旦中美发生激烈冲突,他大概率会赖掉这笔钱。
二是,即便中美不发生激烈冲突,他也有可能要赖掉这笔钱。
三是,即便他不赖掉这笔钱,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讲,他也没有能力还钱。
这样说来,我也和很多中国人一样忧心忡忡。
中国目前持有的这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最终咋办?
1万亿美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
2021年,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17个。
那中国为什么还要持有这么多的美国国债,为什么不早点处理掉呢?
这是国家大事,官方没有权威解读,我今天跟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买美国国债。
原因有两个:
一是,由于中国的经济体量大,中国对外贸易的体量也很大,所以需要大量的美元。
而大量的美元拿在手上,要尽可能的让它保值增值,这就跟我们手上有点闲钱之后去买点中国国债,每年挣点利息的意思是一样的。
二是,一定程度的维护中美关系。
美国以武力行天下,以霸权立国,直至今日,仍然如此。
所以,维护中美关系,就是争取中国发展的时间,也是争取从美国那里获得市场、科技等我们需要的东西。
去年,美国有舆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离不开美国的帮助,还说中国应该感恩美国,还污蔑中国不知道感恩。
必须要承认,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与美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从美国那里获得了市场,也就是指中国的东西可以在美国卖。
再比如获得了美国的一些科技。
但是,我们不欠美国的。
因为,这是一种交换,美国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美国从中国这里得到的东西很多,其中就包括我们购买了美国国债。
反过来说,如果中国没有持续地让美国得到,美国怎么可能让中国迅速发展40年呢?
同样的道理,我们中国人也没有必要认为买美国国债是丧权辱国。
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你肯定要有付出。
天上不会掉馅饼,尤其是美国的那片天空,不会掉馅饼到中国的土地上。
这事儿算是扯平了,既不要觉得美国占了便宜,也不要觉得中国吃亏了。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现在,美国不仅不给中国发展所必要的条件,比如市场他不想给了,所以跟我们打贸易战。
比如科技,他对我们的高科技实体实行大范围的制裁,目前受到中美国制裁的中国高科技实体达到400多个。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围剿,目的就是不想让中国崛起,对老百姓来说,这就是不想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
2010年6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当面对澳大利亚媒体,直言不讳地说:
“如果超过10亿的中国人也过上与澳大利亚、美国人同样的生活方式,那么,全世界都将处于非常悲惨的境遇,因为地球会无法承受。”
2014年底,英国《经济学人》发表了题为《猪的帝国》的文章,污蔑中国人吃猪肉,说中国对猪肉消费“贪得无厌的欲望”,是对全世界的危害。
既然美国不想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在国债的问题上再给美国输送好处了。
这样说来,今天开头提出的问题又冒出来了,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持有高达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为啥不卖掉?
我的回答有这样几个观点:
第1个观点是,我们一直在卖。
2013年的时候,我们持有美国国债的金额达到顶峰,数字是1.3万亿美元,现在是1万亿美元,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减少了3,000亿美元。
我这样说,肯定有的朋友觉得不过瘾,可能会这样想:
卖,是在卖。
可是卖的力度太小了,8年才卖了3,000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余额还高达1万亿美元。
还有的朋友可能会说:
你看人家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之前已经基本清空了美国国债,我们为什么不学俄罗斯?
那么,我给朋友们分享第2个观点:
8年来,我们虽然只减少了3,000亿美元,但是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美国国债总数的比例大幅下降,因为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达1.3万亿美元,那时候美国国债总额是16万亿美元,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美国国债总额的8%。
现在,我们只持有它1万亿美元,但它的美国国债总额达到了30万亿美元,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美国国债总额的3.3%.
和2013年相比,下降了大约5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在过去8年里,美国国债总额几乎翻了一倍,但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不仅没翻倍,也没有增加,还下降了。
可以这么说,美国过去8年增加的国债,我们实际上一分钱都没卖,反而把过去买的,又卖掉了一部分。
我这样说,有的朋友可能会说:
噢,表现还不错。
但是,说完这句话之后,可能仍然觉得不过瘾,因为毕竟现在余额还高达1万亿美元,那么我给朋友们分享我的第3个观点:
这事儿,没办法快。
快了,还是是我们自己吃亏。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要处理掉美国国债,那就只能在美国国债市场上把我们的国债卖掉。
如果我们卖得太快了,必然导致什么结果呢?
那就是美国国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
美国国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又意味着什么呢?
又意味着我们接下来再卖的时候,就只能卖个便宜价,或者叫地板价。
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
一方面我们要卖美国国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把美国国债的价格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不能让他价格下跌太狠,这样才能让我们卖的时候有一个相对较好的价格。
而要维持一个相对较好的价格,我们就不能卖的太急了。
卖的太急了,价格就跌到地板上去了。
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自己剁自己的手,自己挖自己的墙根,自己让自己手上的商品价格跌到地板上去。
除此以外,卖的太急,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后果,也就是我要分享给朋友们的第4个观点:
如果中国把手上持有的美国国债卖的太急,必然导致美国国债价格大幅度下降,这又意味着动摇美国的国本,美国经济就有崩溃的危险。
有朋友听到这里,恨不得鼓掌叫好,想说:
那好啊,太好了,我们不就是想打败美帝吗?
可是你不要忘了,目前中美斗争的的基本格局是,敌强我弱。
重复一遍,敌强我弱。
再重复一遍,敌强我弱。
我为啥要把这个事重复三遍呢?
因为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弱者最好不要过早的刺激强者狗急跳墙。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在讨论中美关系,以及讨论台海危机的时候,打过一个比方:
中国国力正处于迅速上升阶段,就好比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
美国已垂垂老矣,就好比是一个70岁的老年。
但毕竟美国纵横江湖几十年,余威尚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如果这个时候让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和70岁的老年决斗,胜负尚未可知,或者会两败俱伤。
可是,如果我们再等10年。
10年之后,十三四岁的少年变成二十三四岁的强壮的青年,而70岁的老年变成了80岁了,那个时候再干他一仗,胜负又将如何?
或者,我们不讨论胜负,我们要讨论一下损失。
一个二十三四岁的青年,面对一个80岁的老年,可能就是碾压式的暴揍。
可能把对方打翻在地,自己基本没损失。
这样的结果,难道不值得向往吗?
一个正在蓬勃生长的十三四岁的少年,为什么要急于挑战一个纵横江湖几十年余威尚在的70岁的老年呢?
而事情它远没有这么简单,这就是我要给朋友们分享的第5个观点:
如果美国国债价格出现非常不正常的下跌,不仅会动摇美国的国本,而且会连带着让世界经济产生剧烈的动荡,让很多国家经济受损,那个时候中国将成为众矢之的。
美国动用他现在在舆论战场上的优势,轻轻松松的就能够把中国描述成罪魁祸首,全世界都会对中国怨声载道。
那个时候,美国就能很轻松的团结全世界对中国进行群殴。
所以,中国的处境将会极其被动。
这就是中国抛售美国国债速度过快,可能导致的三个不良后果。
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抛的慢一点,虽然慢有慢的坏处,这个坏处也是当下很多中国人关心的问题,但慢也有慢的好处,经济领域的很多事情都离不开辩证法,不是非黑即白。
慢有什么好处呢?
这就是我要跟朋友们分享的第6个观点:
这要说到,最近这两年中国和美国舆论场上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那就是:
目前美国打压中国,已经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如果20年前,他就这样下重手打中国,美国的胜算更大。
可是过去的20年,美国干什么去了呢?
他为啥不早点下手呢?
为什么要拖了20年,才开始对中国下重手呢?
我至少有两次专门讨论过这个话题,给出了我的答案。
今天我再给出一个新的答案,那就是:
每当美国动了对中国下重手的决心的时候,中国总是有很多软的武器让他犹豫不决,比如今天谈到的美国国债问题。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场景:
美国于某年某月某日又想对中国图谋不轨,下重手打中国。
中国就告诉他,你小子要敢过来,我就疯狂地卖你的国债。
你掂量掂量,考虑好了再说。
中国这句话,是否能够彻底的扭转乾坤呢?
那当然不一定,美国也不是吓大的,也不是能被这一句话就给震住的。
但是,类似这样的很多个因素向美国扑面而去,美国必然要犹豫。
犹豫过来犹豫过去,想过来想过去,讨论过来讨论过去,这事就拖下来了,就不了了之了,于是中国就获得了宝贵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
发展时间。
阿基米德曾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我今天想借用阿基米德的这个表达方式说:
“给中国一点时间,我们就能成为地球上的巨人。”
对中国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就好比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最宝贵的就是,让他正常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巨人。
我们经常看到媒体上说,中国的发展又面临着一个窗口期。
窗口期这个词,就是指发展的时间,当然别后的本质是这段时间里面所孕育的机遇。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窗口期,上一个窗口期过了,下一个窗口期又来了。
一个窗口期,接着一个窗口期,总是有窗口期,这么多的窗口期,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咋这么幸运呢?
是上天眷顾我们吗?
不是的!
这一个一个的窗口期,既有客观的条件,更有我们主观的创造,很多窗口期是我们人为地创造出来的。
比如,当上一个窗口期过了,美国准备下重手打压中国的时候,中国拥有美国国债这样的威慑手段,跟他慢慢谈判,让他慢慢的去犹豫,尤其是他们国内喜欢扯皮,于是他们去思考,去争论,去写文章,去研究,去撕裂,去斗争,去投票……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还要关心整个世界的民主问题,还有人权问题、自由问题。
如果别人人权没问题,他们还要编造一个人权问题,然后大造舆论,然后去关心这个子虚乌有的问题,他们的事情多得不得了……
在他们忙乎这些事的过程中,中国又赢得了一个新的发展窗口期。
中国这么多年,就是这样艰难而又巧妙的过来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运筹帷幄!
手上拥有巨额的美国国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负担,但同时对美国又是一种制约,是一种谈判的筹码。
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是在中国和美国没有撕破脸的情况下。
如果真撕破脸了,美国直接赖账,它就不是一种我们的筹码了,反而成了美国要挟中国的筹码了。
这也是当下中国人特别着急的问题。
那么我接下来给朋友们分享第7个观点:
假设我们把美国国债清空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
我们来好好的捋一捋。
把手上的国债全部卖掉,就叫清空了,卖掉之后我们获得了什么呢?
获得了美元。
获得了美元之后,是不是就安全了呢?
请看:
俄乌冲突以后,美国冻结俄罗斯的外汇储备。
特别提醒朋友们注意,俄欧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已经基本没有美国国债了,但就是普通的美元,当然还包括欧元、英镑啥的,仍然有一半被美国和西方共同冻结了。
所以说,即便清空了美国国债,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怎么解决问题。
问题还在那里,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什么叫美元霸权?
我们趁机具体感受一下。
那么,这事儿就无解了吗?
我们就彻底被美国掐住脖子吗?
接下来我向朋友们分享第8个观点:
这个首先要回答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就是:
我们手上不持有美元,行吗?
因为如果可以不持有美元,那么我们把国债卖了换成美元,再把美元用各种方式交出去,这事就万事大吉了。
可是,不持有美元,行吗?
回答是:不行,
再补一句:不仅不行,而且,门儿都没有。
给朋友们提供一个数字:
目前在国际上凡是与钱打交道的事儿,美元的占比是40%,欧元大约33%,英镑大约7%。
我这里说的是比较总体的情况,而不是指每个月的具体情况。
具体到每个月,有的时候欧元甚至还超过过美元。
这就意味着,在国际上只要沾钱的事,有40%都跟美元有关系。
如果我们手上没有美元,那这事就搞不成了,那就意味着我们40%的国际交往归零。
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这个40%的数字包括大体上贸易和投资两大块,如果单把贸易挑出来说,美元的支付占比大约是80%。
贸易,就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买东西、卖东西。
没有了美元,我们大约80%的出口搞不成了,80%的进口也搞不成了。
你说这是什么后果?
什么叫美元霸权?
我们趁机再次体会一下。
什么叫敌强我弱?
这就是。
可以这样说:
美元,就是美国套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脖子上的枷锁。
不过,我们也不要太悲观,我前面说过,经济领域的很多事情都需要用辩证法的思路来理解,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
我前面说了,美国国债既是我们的负担和心病,同时又是我们的武器。
现在说这个美元,既是套在我们脖子上的枷锁,也可以成为我们出击的武器。
这就要说到美国在全世界用美元割韭菜的事儿了。
美国用美元割全世界的韭菜的步骤,大约是这样的:
第1步,通过扩表、降息等手段,向世界提供大量的美元,导致世界经济繁荣。
这其中的逻辑,细说起来很麻烦,今天不细说。
如果粗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个社会上的钱多了,生意自然就兴旺起来了。
第2步,反其道而行之,用加息和缩表的手段,让全世界的美元变得很稀缺,于是全世界经济面临着大萧条的风险。
顺便说一句,5天前的5月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0.75%~1%之间,这是自2000年以来加息幅度首次达到50个基点。
同时美联储还宣布从6月1日起缩减资产负债表。
总之,新一轮的加息和缩表开始了,美国目前正进入新一轮割全世界韭菜的第二阶段,接下来我们看有很多国家会倒下会被收割。
有的国家已经倒了,比如斯里兰卡,已经宣布几百亿美元的债务没法偿还,国内多次爆发游行示威,国家隔三差五就宣布实施紧急状态。
接下来的这一两年当中,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多,美国通常的操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再叠加一场战争,增加世界的动荡。
好巧不巧的是,俄乌冲突爆发了,而且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这一切都是巧合吗?
我们不扯远了,我们说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国家的汇率会暴跌,外债会违约,企业会破产倒闭,工人会下岗失业。
接下来,按照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套路,将进入美国收割全世界的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基于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要有美元还债,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
于是那些面临倒闭的企业,会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对外出售。
总之,很多企业会被贱卖,比如本来价值一个亿的企业,那么就以1/10的价格、1,000万卖掉。
那么,谁手上有钱来买呢?
回答是:
美国。
美国掌控着美元的阀门,他想要美元的时候,分分钟都会有。
于是,未来会有很多国家的企业,以1/10乃至1%的价格卖给美国。
按照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套路,这个阶段过了之后进入第四阶段,那就是等到它以极其便宜的价格买到世界上的很多企业之后,它再通过扩表、降息,为全世界提供大量的美元,于是全世界经济一片繁荣,他曾经以1/10、1%的价格卖到的企业,就能挣到很多钱,或者他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再把它以10倍或者100倍的价格卖出去,大大的赚一回差价。
到这里,收割全世界的一个完整流程走完。
接下来再进行下一个完整流程,套路和上一个流程一模一样。
如此循环往复。
目前美国正在进行第2个阶段,通过加息和缩表,减少全世界的美元,在全世界制造危机。
这一阶段准备妥当了之后,进入第三阶段,用美元,便宜地买进那些出现了危机的国家的产业和企业。
这说的好像有点远了,好像已经偏离了今天的主题。
其实没有偏,马上就扯回来了。
因为在这个第3阶段,谁手上有美元,谁就可以便宜买到那些出了危机的国家的产业和企业。
那么谁手上有美元呢?
谁手上美元多呢?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美国一家。
可是,世道变了,中国崛起之后,又增加了一家。
是谁呢?回答是:中国。
前面已经说了中国手上有很多美元。
本来,中国手上有很多美元是没办法的事,我们不想有,可是,这个必须有。
美国制造的危机让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企业不得不用1/10乃至1%的价格卖掉。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他拿着美元去买。
可是,对不起,不仅美国可以买,中国也可以去买,因为中国手上有大量的美元。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我有点想当然,甚至异想天开,自欺欺人,是不是有点阿Q精神胜利法?
那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说已经发生的事。
今年2月7日,也就是俄乌冲突爆发的17天之前,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访问中国。
正事儿谈完之后,专程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瞻仰,这一个象征性的行为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跟阿根廷两国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
很多媒体都在议论,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给朋友们提供一个答案:
2018年,阿根廷的巨额债务到期无力偿还,货币大幅贬值。
按照美国的如意算盘,阿根廷必须在政治上倒向美国,在经济上向美国求援,甚至是跪求美国以便宜的价格购买阿根廷的企业。
可是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中国宣布向阿根廷贷款125亿美元,中国还跟阿根廷扩大了货币互换规模,规模从700亿元人民币扩大到1,300亿元人民币。
这样一来,阿根廷从中国这里获得了美元,就可以还钱了,就没有必要受美国的制约了。
同时,这等于阿根廷把原来的美元债务换成了人民币债务,因为中国给阿根廷的125亿美元贷款,可以用人民币偿还。
这样不仅救了阿根廷一命,而且让中国跟阿根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阿根廷要偿还人民币债务,那自然要多跟中国做生意,把东西卖给中国才能挣到人民币啊。
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又必然导致政治上的靠拢。
因为2018年中国截胡了美国,帮助阿根廷不像过去那样受制于美国,所以在这一次俄乌冲突中,阿根廷非常坚决的没有跟随美国去制裁俄罗斯。
由此我们发现:
当我们担心我们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哪一天会被美国赖账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卖掉美国国债,可是,且不说卖掉美国国债,这事不容易操作,即便卖掉了,我们把美国国债换成了美元,我们仍然没有逃出美元的枷锁。
继续持有美元,既是现实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我们反抗美元霸权的武器。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败也萧何,成也萧何。
不过,我们不得不说,这都是在美元霸权的乌云笼罩之下的无奈之举,那么,有没有最后的保障呢?
尤其是,美国国债也罢,美元也罢,一旦中国跟美国彻底翻脸,他全部给我们冻结了,怎么办?
办法已经准备好了,请朋友们不要着急,放宽心。
这个办法也比较野蛮,因为,毕竟,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敌人在野蛮的对待我们。
以野蛮对野蛮,和以文明对文明一样,是中国人的道。
如果美国对中国国债赖账,或者把包括中国国债在内的所有外汇储备都冻结,这就是一种抢劫行为,那么,我们对待这种强盗抢劫行为的方式,也这能是以强盗对强盗,以抢劫对抢劫。
问题是:
我们抢美国的啥?
美国及其盟友,有东西被我们抢吗?
回答是:有。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是美国和西方在中国大约1.9万亿美元的直接投资。
二是西方投资者持有的超过1.2万亿美元的中国市场上的股票和债券。
三是中国的大约2.7万亿美元的债务。
这几个数字加在一起是5.8万亿美元。
算个账,美国,或者再加上可能他的西方盟友加入,可以抢劫中国资产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
3.2万亿美元的外汇,加1,45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和83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
算在一起,大约是3.4万亿美元。
美国及其盟友能抢我们大约3.4万亿美元,我们能抢他们大约5.8万亿美元。
看来,咱们不吃亏。
这就是最后的办法。
好了,这件事,终于,彻底,说清楚了。
不容易!
最后发点小感慨:
咱们对某一个事情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更不能在一个问题上死钻牛角尖,而要把很多事情联系起来考虑,而这种联系的最要命的地方是,把中国、美国和世界各国,捆绑在一起。
我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中国在跟美国拼刺刀,这个时候美国要想发一发炮弹来炸死中国,可是他同时还会炸死他们自己,因为我们跟他们纠缠在一起,我中有他,他中有我。
所以,在美国、以及美国的企业对中国做了很多不地道的事情之后,我们不要动不动就高喊着跟他们脱钩,不要动不动就想着把这个赶出中国,把那个赶出中国。
你提前都把他们赶出中国了,将来美国抢中国的东西时,中国咋办?
更为重要的是,我并不主张走到那一步,具体来说就是,我不主张最后抢劫西方的财产。
这样做确实不地道,而且后遗症非常大。
我这样一说,可能本来被我今天说明白了的朋友,马上又有点糊涂了。
因为有这么一个问题:
不打算抢别人,那中国控制的美国和西方的财产,在我今天所讨论的这个话题当中,还有意义吗?
回答是:
意义很大。
因为,美国和西方作为抢劫的老手,资深的强盗,他在抢劫之前总是要算账的,他肯定要算帐,他抢了中国,中国再抢他,最后谁划得来?
其实,他们已经开始算账了。
几天前,美国华盛顿的知名鹰派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就介绍了他们对于抢劫的推演。
他们推演的结果就是:
他们可以抢中国3.4万亿美元,可是中国可以抢他们5.8万亿美元。
具体揭秘一下,我刚才给朋友们介绍的数字,其实是这个对华鹰派智库提出的数字,不过我对他们的这个数字进行了核实。
比如,他们在文章当中说,中国可以拒绝偿还2.7万亿美元的外债,我就查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21年底中国外债,总额还真是2.7万亿。
说明他们的数字没算错。
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算了这一番账之后,他们认为这样搞两败俱伤最好不要真这样搞。
他们还打了一个比方说,这相当于双方在经济和金融层面互相扔核弹,最终的结果是确保双方共同毁灭。
最后文章还引用了一个曾在美国国务院研究经济制裁问题的顾问人员的一番话,这个人的话最终的落脚点是:
如果美国真的和中国闹起来,局面可能不会像西方对俄罗斯那样遍地开花,而只会集中在尖端科技等特定领域。
那言下之意就是,经济制裁这事就不一定搞了,因为划不来。
我们当然不能假设他们不抢。
但是,这篇报道反映了美国在考虑制裁中国时候的犹豫不决。
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篇报道是美国的鹰派智库发布的。
什么是美国鹰派?
就是一心想搞死中国的那帮人。
这种人都开始犹豫了,这不正说明在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个问题上,美国已经陷入了战略困境,或者叫左右为难了吗?
反正,他们抢不抢,是他们的事,我们不幻想他们不抢。
如果他们不抢,我们欢迎,欢迎强盗被迫从良。
如果他们抢,我们就对抢,看谁抢得赢谁。
为什么美股暴跌 美元会大涨
为什么美股暴跌 美元会大涨呢 美元为什么会大涨 还有 为什么人民币会对美元大幅下跌呢 这就涉及到汇率市场的问题 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概念 美元的暴涨的根源是什么 美元暴涨的根源加息缩表 这是表面上的原因 其实更主要的原因 更根本的原因是美元环流机制底层有问题
美元环流的最基本的一个结构 美联储相对于爷爷 在美元储 美联储自然负债表的负债方 是银行的准备金 那么美国的银行业相当于儿子 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上 准备金相当于他的资产 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相当于他的负债 那么在银行中间 准备金相当于他的资产 负债当然就是美元m2 这是爷爷和儿子 还有一集是孙子 孙子什么是海外美元 我们很多人在研究这个美元汇率问题时忽略的 而这个孙子的存在 什么叫孙子 就是美国的银行 和全世界欧洲银行亚洲银行 中国银行在内 在海外 在美国司法管辖权之外 美联储管辖权之外 每家银行都能创造美元信用 这个问题被绝大多人所忽略 前不久出了新闻 说中国的这个银行降低外汇贷款 外汇存款准备金降了一个百分点 然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回升 这个消息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为什么 人民银行降低中国银行体系外汇存款准备金降一个百分点 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呢 其实这背后的本质原因很简单 因为中国除了32,000亿的这个国家外汇储备 那是外管局管的了 还有1万亿是银行体系之内的外汇 这一外汇在哪里 可能在美国的银行体系之内 比如说你用摩根大通做你的清算行 中国银行肯定存钱在那 或者工商银行肯定存钱在那 另外还有在欧洲 比如说欧洲某家银行 德国某家银行 你还有美元的头寸存在那 那么这些银行 在部分准备金的框架之下 是可以创造美元信用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银行可以印美元 欧洲的银行可以印美元 日本银行可以印美元 全世界的银行 都可以印美元 部分准备金制度是一个放大器 你给我黄金我给你十倍放大 你给我人民币我给你放大十倍 你给我美元我也给你放大十倍 准备金是什么不重要 重要是他有放大功能
想想看海外美元市场或者叫欧元 欧洲美元市场这个规模有多大 美联储不知道 这个本来应该统计在m3中间 格林斯兰在2006年下令停止统计这个数 因为统计不出来 美联储不知道 海外的各大银行创造了多少美元信用 这些国家印了多少美元 美国是不知道的 而且美国在欧洲美元市场中 完全没有管辖能力 美联储制定了货币政策 准备金率在欧洲上等于0 所以 在欧洲美元市场就是海外美元市场 准备金可以是0 2000年以后一直是0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国际贸易所需要的美元 90%都是海外银行自己创造的美元 来满足国际贸易的要求 而整个海外美元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 数十万亿 这个2019年国际金融银行专门做过统计 三年之后他现在应该出新的统计了 当时就有20万亿美元左右 是海外银行创造出来的 现在这个数恐怕要翻倍了 因为在疫情之后 这个数量可能变得非常大 所以我们看到 爷爷这一辈他的他的准备金数 就他在他的资产负债表上 准备金数量很小 才3.3万亿左右 而美国银行创造了20万亿美元的m2 而这20万亿美元 在孙子辈 在海外美元给你创造了40万亿 甚至更多 每一家海外银行都能够创造美元 这个问题是大家没有想到 所以我们想想 对于爷爷这辈 准备金是你的负债对于儿子这辈 准备金是你的资产 对于孙子这辈 银行的负债是海外银行 就是所谓的外汇又是他的资产 那么以美元 他的这个在美国银行体系 这个美元这个数 在海外银行他就叫外汇 就是你创造新的信用的基石基石
这三级创造下来得创造多少美元 美国的货币成数现在是4左右 海外这个这 这个美元的创造货币一直成数是多少 天知道 美联署也不知道 大概估算了一下我觉至少是4倍 所以四次是16倍 美国现在开始缩表 你缩1块钱 海外美元的信用就被迫收缩16块钱 你要缩1万亿 海外就得收缩16万亿 这么多海外的负债怎么办 美元负债怎么办 就会塌方
这个问题已经比2019年要严重的多了 这个是问题的要害 所以美联储的缩表要比加息厉害的多 而且在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 海外美元市场有多大 更没有意识到 海外的银行可以创造美元 这是最基本的认知误差 我们不知道中国银行可以印美元 大家知道吗 没谁知道建设银行可以印美元 或者他们做账的记账员想 我怎么可以用外汇来创造美元贷款呢 这是本月贷款算什么呢 是算美国的m2吗 实际上是算美国的m3 只不过这个m3 2006年之后不统计了而已 这就导致了美元的负债极大 在海外的负债规模极大 美元资产的规模和负债规模极大 你这边要收缩准备金 会1比16或者1比20的倍率往回收缩 那会产生严重的紧缩效益 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次 美联储刚刚开始动 还没有开始真正缩表的时候 美元就会冲了这么冲了这么猛 冲到了104 20年以来最高的数量 为什么是因为 整个美元的孙子辈的 海外美元市场太大 已经大到了美国失控的程度 所以美元走强 很多说是美国经济好 错了是美元体系高度脆弱 大多数这些学者 就是这些金学家们在探讨这种技术 非常焦虑 就说美联储石像失去了对美元 海外美元的控制权 也就是说 实际上这涉及到美元主权丧失了 海外银行大家都在印美元 而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 管制美元的人拿他们没有办法 这是一个重大的甚至有人说这是第五纵队 是美元市场中的第五纵队来称欧元 这个欧洲美元上就是海外美元市场 所以我认为这次 收缩表这个这个力度将会产生严重的 海外美元上大混乱 这也是我们原原环流小组一直 一直以来发现的 为什么labor 利率 长期以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意志高于美国联联 联邦基准利率 本来两者是应该是一样 就是因为海外美元负债太大 这次美元收缩最容易引爆的地区 最容易引爆的爆点就在海外美元体系 海外媒体系一旦出了问题 美国不受影响吗 当然会受 2008年你看看美联储救助了这么多钱 不是救美国银行是大头 救欧洲的银行是大头 欧洲的某些银行 美联储向他借贷的钱 要远远多于对美国国内银行的借贷 而这一次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换句话说 整个的欧洲的银行体系 亚洲银行体系 大家都在美元的清算行有自己的头寸 而这些清算行又是美国的核心银行 那么这些海外银行大多放贷美元 每年除一收缩准备金1比16或者1比20倍的缩小 会使这些这些海外银行 资产受到严重的打击 大家都要抛售资产抢美元 抢不到他们就会出现风险 巨大的金融风险 然后会拖垮美国的清算行 不管你大通还是花旗 都会受连累 所以美国必须要拯救海外美元市场 这个负担 是他以前 不想承担的或不愿承担的 但现在 随着海外美元体系越来越大 这个体系越来越脆弱 美联储现在其实日子非常难过 这就是理解的基本的背后底层逻辑 之后你会看到 难怪美元指数会冲的这么猛 但是冲的这么猛的结果 是一定会在海外美元上导致重大危机 而且是海外美元上应该先出危机 然后继而拖垮美国的银行体系 因为他们作为清算行 一定有大量的美元头寸 是他从他那出来的 你的风险对家倒了你也保不住 你保不住美联手就得救你 所以我们看到危机是现实存在的 而且这个危险是越来越大了
一个组织的领导考虑的一定是财政
世卫组织的谭德赛转向不是一两天了,美国退出世卫组织,他就说中国的清零政策好,美国重返世卫组织,他就说美国的防疫政策好。
世卫组织的专家学者考虑的事情是科学,但世卫组织的领导考虑的一定是财政,一个组织的领导要是连财政都不考虑,这个组织就很难存续,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世卫组织,世卫组织没有了,他的领导就当到了头。
为他个人的人生着想,他的理智决策只能是谁给的资金多一点,谁的政策就有效一点。
就像是国际大学排名,我国有个中国科技大学,有一项声望得分不到20,我国还有个南京大学,该项得分刚刚超过20,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不是没有声望,这两个大学的海外校友遍布各行各业,国内的名声也很好。
但是大学的声望只要进了排名,到底是多少就要由人组委会说,东京大学不如新加坡的几个学校,莫斯科大学不如澳大利亚,山东大学的国际声望比南京大学都要高这些现象我们都可以理解。
毕竟日本人不给组委会钱,莫斯科大学在被制裁,山东大学懂得都懂,德国的大学和瑞士的大学因为不给充钱,排名也低的很,这无关昂撒种族主义,因为就算是美国自己的大学只要不给钱排名依旧会很低。
美国的普度大学培养出了邓稼先这样的科学领袖,一分钱不给那几个商业排名机构,它的排名就上不去,还要下去。
一个组织要关注的必然是经费,布林肯主导了重返世卫组织,几句话就是打钱,谭德赛转向攻击中国就有钱,谭德赛不攻击我国的防疫政策就没有,从2021到现在,已经攻击了好几轮了。
谭德赛又出来讲我们的防疫政策,问题不是他为什么要转向,而是他为什么要现在出来攻击?
这一点要结合着马里乌波尔看,也要结合着青储毁麦看。
在国际上重提防疫,能压下去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关注,在国内重提防疫,也是希望给我们造成舆论压力。
毕竟拜登的老婆自己去乌克兰了,她图啥呢?
毕竟国内有人反常出来青储毁麦,他们又图啥呢?
这两个事情现在都是小事,谭德赛用一个烟幕弹来掩盖两件事,不是要掩盖两件事,是搞了一出欲盖弥彰。
故意放出烟幕弹的姿态,让世人觉得他想掩盖马里乌波尔和粮食危机。
欧佩克想要对美国的石油美元霸权保持中立,布林肯要用一点非常手段,把欧佩克绑在美国的战车上。
包括但不限于情报和特务工作。
双重烟幕弹真正要掩盖的东西,是布林肯要对欧佩克动手了。
美联储5个利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0GP-uQdqc
5月4号美联储一期会议决定 联盟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 现在加息之后 美国联邦基准利率 调整到了0.75到1%之间 这次加息一次加了50个基点 这是2000年it泡沫破裂之后 22年以来的第一次 但是这个加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 也早就被市场消化了 但除此之外 一些会议还公布了其他一些利息的变动 比如说第一个IORB准备金利率 就是美国货币市场地图上天花板那个利率 IORB准备金利率 以前叫超准备金 后来美联储把准备金和超准备金合并在一起了 给一样的利率 这个新的利率构成了天花板 IORB上涨到了0.9% 地板利率就是隔夜逆回购 地板利率是0.8 什么意思 每年除了目标利率锁定在0.8-0.9之间 上不会超过天花板 下不会跌破地板 所以美联储的真正的目标利率是0.85 那么现在5月5号 我看这个联邦基准利率波动在0.83左右 非常靠近这个0.85 这是他的目标 所以他把上限和下降 从1收缩到0.9 从0.75上升到了 0.8 在0.8和0.9之间 这是联邦基准利率正常波动的一个范围
除此之外还有个利率隔夜回购利率 隔夜逆回购就是大家把钱存到美联储 美联储给你个理财窗口 这个利率是0.8 不会比这个利率更低了 因为市场拆借如果低于0.8 我还不如借给美联储更安全 所以这是市场的底 那么为什么这是隔夜逆回购 那还有一个隔夜回购呢 隔夜回购是什么意思 隔夜回购就是美联储在这次发生危机之前 在下次发生危机之前 搞出了一个常备便利 以前美联储没有这个常备便利 不是一个常设机制 一旦出现比如回购市场冻结 美联储会新搞一个办法 然后在市场中通过回购 向市场注入资金 然后缓解对冲基金 缓解回购市场压力 那么现在这个东西被定义成一个常设机制 所以他会有一个隔夜回购利率 这个利率是1% 注意他高于IORB 高于天花板 为什么高于天花板 因为隔夜回购利率是一个危机的表现 他如果一旦冲破0.9往上走 有人开始到 隔夜回购这个窗口来借钱了 说明我要对你进行惩罚 你出事了 所以隔夜回购利率常被借贷便利 常被回购借贷便利一旦发现你有交易量 这说明市场中有人出事了 他的利率定的高一些是正常的 另外还有贴线窗口利率 贴线窗口利率现在的这个这个设定值 新的设定值也是1% 贴线窗口就是比如说你银行如果出现 危机了 你到美联储贴线窗口去要钱 你本来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回购市场借钱也好 通过银行拆借也好 你这两个渠道都被锁死 人家不信任你了 你只有去敲美联储的窗口 到那个窗口去借钱 这个叫贴线窗口借钱 这个利率是1% 也是惩罚性的 所以把这5个利率搞清楚 联邦基金利率设定在0.85 IORB天花板准备金利率设定在0.9 隔夜逆回购地板利率设定在0.8 然后是隔夜回购利率设定在1% 天线窗口利率设定在1% 这就是5个利率之间的关系 那么未来加息怎么加 鲍维尔在记者招待会上说 75个基点加息 不在我们美联储开会讨论范围之内 我们不会积极考虑这个事 这已经说明 未来一两个月之内 不可能出现75个基点的降息 然后他接着说 大家共识是什么呢 五十个基点的加息 应该是未来几次会议的重点 所以如果我们把鲍威尔的话翻译过来 用人话说 就是在6月14号-15号 和7月26号和27号这两次一期会议上 每联储将各加息域50个起点 在7月底 美国联邦记者利率将会达到1.75-2之间 然后 这个8月份以后再说 他的话翻译过来 就这样 中间6月和7月出现75个经典加息 没有可能两次都是50个起点
那么缩表呢 缩表计划从6月1号开始 678 3个月是过渡期 这3个月的过渡期 每个月缩表的规模是475亿美元 包括300亿的国债 175亿的这个MBS 注意仔细研究他的话 我认为过渡期的缩表都是属于被动式缩表 就是国债 每个月缩减是靠什么 是靠长期国债到期赎回 就被财政部赎回了 然后这笔债一笔勾销没了 一直一直到达到上限为止 也就是达到上限是300亿 过渡期是300亿 如果达不到上限呢 如果是 295亿还差5亿美元怎么办呢 拿短期国债来拼分 我们上次专门讲过 短期国债专门是用来塞填充这个牙缝 如果超过了 如果这个段时间超过了300亿国债 到期 收回怎么办 那我把 这个赎回这个钱所获得的资金 再到市场上买国债 反正我就让他不超过300亿就好 这是国债 两两房债 MBS 是什么呢 MBS 也是被动式的 我们以前专门解读过 每年处在前几次会议中 有人提出直接卖呀 MBS 赶紧卖呀 但是我们发现6783个月他不会直接卖 nbs 是要也是等 本金长富 我们知道他实际上是一个 帕斯路的这么一个过程 就是持有 nba 4的这个这个债券的人 背后是成千上万个负债的家庭 每个家庭通过银行 然后把这笔钱汇过来 你手持这张债券 这个钱是 成千上万个有房贷的家庭富过来的 穿越他之后来进行偿还 所以 nbs 每每个月都会有大量的还本的钱 然后这些债券也在不断的到期 所以这个过程也是被动等待 不是直接卖 这就是被动 被动式的 被动式的这个缩表 而不是主动式的缩表 从9月1号开始 缩表进入全速运行的 状态每月缩减950亿 国债600亿 nbs 350亿现在我们不知道 他9月1号之后的 具体的手表方式是怎么样 总的来看 我觉得美联储的加息 是符合市场预期的 但缩表是明显弱于预期的 本来市场预期5月份就开始启动缩表 而且是主动缩表 平均每个月是九百五十亿 一年所表 1.2万亿 3年所表3万亿以上 每年除了自然税外 表从9万亿降到6万亿 这是原原先的计划 实际上 宣布的缩表计划是从6月1号才开始 才开始晚了一个月 主动缩表变成了被动缩表 而且还多了3个月的过渡期 而且三个月之内是减半执行缩表计划 这相当于手表被推迟了 而且力度被减弱了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天美国金融市长 美国股市听到了 这个加利索表的消息之后那么兴奋 反常的兴奋的原因就在这 就是大家一听 比我们想象的好太多了 所以大家一激动把股票炒上去了 但是没高兴几天 没高兴一天又跌下来了
只有解除了这个魔咒,我们才能迎来下一个高速发展的20年!
第一部分:从越南说起,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究竟是不是国家的优势?
我们的话题还是从越南开始,最近越南来自全球的订单大幅度增长,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个世界工厂。
2022年第一季度越南出口额达到891亿美元,相当于5842亿元人民币;
而同期深圳出口额为4076.6亿元,越南比深圳多了近43%。
很多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远远的低于广东省,所以,会吸引大量的资本到越南去发展制造业。
事实上这并非重要原因,或者说对越南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好比深圳作为全球手机制造中心曾长达数10年以上,周边很多县城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远低于深圳,也曾搞过工业园区,但手机工厂却并没有离开,是因为深圳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
这种产业集群优势是在深圳集中了几乎所有的零部件供应链、最快捷的物流、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最便利的企业服务机构。
越南短期超过深圳,真正的原因是中美关系的紧张而导致的贸易战,让很多对美国出口的制造企业在越南完成最后一站的「制造」。
如2019年,美国政府对中国几乎所有家居类别征收高达25%的关税,在此背景下,导致中国外贸家居企业开始集中向越南转移。
一年后,越南就迅速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家居供应国。
在2021年,越南受到了严重的疫情影响,经历了长达数个月的封城,但木制品及家居出口仍然达到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
事实上,你可以理解成中国的家居制造企业,依然使用中国的零部件和供应链,仅仅在越南完成最后的组装,打上「越南制造」的牌子,然后销售往美国,这样可以避开美国设置的关税。
也因为如此,越南1/3的出口是对美国,而整个贸易中,零部件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尤其是纺织材料和零部件,56%的纺织、皮革材料、48%的机械设备、42%的电话、手机及零件均进口自中国。
所以,越南的盈利能力很差,只能赚最后一道的幸苦钱。
越南一季度出口高达891亿美元,但是顺差仅仅只有14.6亿美元,利润小到几乎看不见。
对越南仅仅对我们的贸易逆差,却达到了140亿美元之多,相当于是我们给越南分了一杯羹。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越南不会对中国制造构成威胁。
因为在30年前,我们也和越南一样,从来料加工这样的低端制造企业开始干起,从2亿件衬衣换飞机,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世界工厂的地位。
很简单,家居工厂过去以后,慢慢的一部分零部件的工厂也会因为要追求效率而进行转移,越南的供应链会慢慢的用几十年的时间完善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的集群效应。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虽然说越南的规模优势有限,但整个东南亚绝对有能力吃下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制造。
制造业永远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我们不要和美国比,说美国的实体经济占整体不足10%。
如果我们和美国一样,有几千枚核弹和11个航母编队,在全球有几百个军事基地,有无限印钞和发债的DEBUFF,我们也可以抛弃实体产业,发展军工就可以了....但是很遗憾,我们并不是。
服务业乃至金融业,一定是基于制造业之上的,没有制造业,所有的这些都是空中楼阁。
很简单,比如鹤岗,房价够便宜吧,哪怕房价便宜到一百块一平米,服务业也不能凭空产生,首先要有实体经济产业。
我们今天经济遭遇到的困境,一定首先是制造业出现了问题。
那么在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来保证我们的制造业?
很多人说,是因为我们的人口红利消失了。
其实,所谓的土地优势、人口红利,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国家高速发展的长久动力,甚至于,它是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障碍。
我所有的文章都是批判人口红利的,在30年前,人口红利是一种优势,但今天,这种优势早就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人口众多导致的「内卷」,而甘心可以接受低福利低工资,那这样的国家绝对不会去发展科技,人才永远得不到尊重,工厂会拼命的压缩成本,因为遍地都是「耗材」.....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因为制造业的发展,一定会带来地区人工工资的提升,接下来是土地价格的提升。
第二部分:从李嘉诚投资越南,看发展中国家的魔咒;
其实,当李嘉诚最近跑到越南去投资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到了越南的未来。
李嘉诚从来不搞实业,跑到越南去投资,因为他认为越南的房地产在未来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会有一个让他挣暴利的机会。
李嘉诚,最善于制造泡沫.....
也就是说,在未来,越南无论是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会在李嘉诚们的推动下,快速提升,当越南的平均工资从1470元上升到3000元时,当胡志明市的3300美元/平达到1万美元/平的时候,李嘉诚就会带着丰厚的利润套现离场。
而在这个时候,面对平均工资只有1100元的孟加拉,越南的制造业优势还在哪里?
资本因为便宜能选择越南,再越南不再便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孟加拉?
为了争取这个机会的越南,早就开放了自己的金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大概率会等到美国收割的镰刀。
我从来不认可美西方集团的学者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陷进」,我认为真正的陷进是低端产业魔咒:
当一个欠发达国家,具备人力成本优势和土地成本优势的时候,就非常有可能成为低端产业的承接国,在这样的状态下,全球的资金会疯狂涌入,导致制造业的短期内高速发展。
但是,在接下来的10年或20年的时间,伴随着发展,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必然快速飙升,尤其是地产快速出现泡沫,到了这个阶段,低端制造业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举起镰刀进行收割,资本会带着利润快速逃离,选择下一个世界工厂,这个国家将重新陷入贫困。
这是战后近80年的循环,曾经的亚洲四小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最有资格讲述这样的故事。
事实上,这就是美国制定的全球经济游戏规则,金字塔的最尖端的美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
第二层,是技术的持有者和品牌的拥有者,即美国主持下的西方世界;
第三层,是低端制造业的国家,以劳动力优势而承接苦活累活;
最底层,是资源国和酱油国.....
这80年来,金字塔的上层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是第三层是不断变幻的。
资本,在不断的具有土地和人力成本具备优势的国家中选择承接国。
如果迷信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美国秩序永远都没有办法打破,因为永远只有贫困的国家才具备人力优势和土地优势......这是一个无解的循环。
任何一个制造业的国家,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2018年,我们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到今天也不过短短的4年时间,我们绝对不可以说因为我们的产业集群优势和规模优势,就必定能永远坐稳这把交椅。
我们更不能说我们已经打破了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的魔咒。
产业集群优势,是可以用漫长的时间逐步转移的,规模优势,一个越南不够,整个东南亚够吗?
第三部分:如何才能真正的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
打破这样的困境要靠什么?
唯一的方法是科技升级与技术升级,让自己制造业的核心价值提升,这些对于主权国家来说是不能被拿走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伴随中国造船业的高速发展,我们于2008年建设了第一艘LNG船「大鹏昊」,接下来的10年,在技术、效率、设计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针对LNG船我们一直有一句话:
打破韩企的垄断。
2019年4月2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核心企业牵手世界著名船级社DNV-GL,双方签订了共同开发27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的协议,打造世界最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但是,事实上,法国GTT公司才是最大的赢家,我们只是在帮人家打工。
LNG船的核心技术是液货围护系统,也就是存储货舱,需要在-160度的情况下保障天然气的存储。
此项技术,只有法国GTT公司才能提供,在整个LNG船舶的制造中,法国的GTT什么也不需要干,只需要有个公司,也不用出差,坐在那里等项目就可以了,你是亏是赚和他没关系,他只用授权技术专利,我们需要将整条船价格的5%给他。
而我们包括竞争的韩国造船企业,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跑业务、接订单、招募工人、采购原材料,成千上万的工人,提高制造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严控质量.....我们能挣到多少呢。
行业标准不超过7%,多数时候连5%都不到。
整个GTT的员工不超过350人,年度净利润1.43亿欧元以上。
也就是说,我们300个人干的活,人家1个人挣得都比我们多。
只要你成本够低,你就可以抢到低端制造业,但是法国的技术,能靠成本抢过来吗?
这才是制造业最终的方向与未来。
但是多数国家都还沉迷在低端制造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中时,尤其是地产红利时,往往还没开始发展技术,就已经遭遇了失败。
因为低端制造业,来的快,要流失,也很快!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就是东南亚近几十年的历史。
第四部分:2022年,我们的困局究竟是什么?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我们的企业能真正的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最新的问题:
为什么2022年我们的经济这么困难?
经济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房地产不行了,房子卖不动了,从去年恒大开始就预示着今年我们会遭遇困难。
房地产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还是最大的金融业,带动了海量的产业集群和制造业,还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房地产增长出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经济连锁反应。
那么,房地产还会有一波高速发展吗?
不可能了,因为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和自有房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了,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市场已经没有那么多需求了。
说到底,是因为实在找不到接盘侠了!
我认为,在未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省会城市的房价最多能稳定住,但是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人口流出、制造业不振的城市,房价会缓慢下跌。
只不过,这种跌是一个比较缓慢而温和的过程,不会陡然下降,明面上的价格不会有太多变动,但是流动性会逐步锁死,慢慢的让所有人情感上和情绪上能接受真实的价格为止。
房地产为国家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到今天,他的使命已经结束了。
某些专家认为,从6月份开始,在各地政策的引导下,房地产价格会引来再一次的攀升,因为不这样做,经济已经没有办法了。
第五部分:是饮鸩止渴,还是勇于革新,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
说实话,我的信息渠道比专家少得多,但是我认为这一次国家会用坚定的坚持「房住不炒」的理念,会拒绝饮鸩止渴,选择用其它的方式刺激经济。
我这样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市场需求已经非常有限了,即使刺激房地产,达到的效果也非常有限,而且会产生负面价值,用同样多的资源,也只能起到20年前1/5甚至1/10的效果;
第二,不这样做,我们的产业无法转型升级,资本始终集中于短平快的领域,产业集群优势被东南亚拿走就真的有可能会发生!
我们就还是逃不出低端产业循环的魔咒。
第三,即使想饮鸩,也止不了渴了。
我认为,从2022年开始,我们会经历非常痛苦的2到4年,然后用2年左右的时间好转,接下来迎来一个新的20年的高速发展期,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阵痛。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继续饮鸩止渴,越南就真的是威胁。
第六部分:解除魔咒,才能真正的发展;
现在,说回我们的主题,怎样产业升级,怎样发展科技?
在过往的30年,我们的科技发展快吗?
不可否认很快,但是,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对于一个全产业链制造业大国来说,这种速度绝对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也大幅度低于我们的极限。
或者说,对于2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来说,科技的发展速度最多只是正常速度。
我们对科技的投入,是远远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社会层面上对科技的投入!
同样的科技公司,同样的产值,在美国股市和在中国股市,能募集资金的能力,可以差距10倍到100倍以上。
为什么?
很简单,当一个大型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利润还不够在一线城市买一套房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去投资制造业?
还会有多少制造业愿意去投资升级自己的技术?
傻子才会。
明显的,很多普通投资者在一线城市买套房,胜过无数企业家辛辛苦苦的搞事业。
我这里说的还仅仅是制造业,还不是科技,科技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且有较大的失败可能。
最近的某疫苗公司,在挣钱之后,没有想到去发展科技,拓展新业务,居然第一时间准备进军房地产,想抄底....
在这样的状态下,谁还愿意去投资科技?
仅仅靠国家,不行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一定是整个社会资金的涌入,国家,最多能起到方向性引导的作用。
在过去的30年,房产几乎成为了在中国阶层跃升的绝对证明,所有人投资的政治正确。
那,在已知的政治正确和必然赚钱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去投资实业和科技呢?
我再说一次,我认为房地产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在未来如果继续发展,就只能是饮鸩止渴,他不仅抑制了所有资本对制造业尤其是科技投资的冲动,而且,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而选择躺平,放弃奋斗的勇气,且会在未来造成严重的问题。
2022年,事实上,伴随着全球的三大过剩,以及俄乌战争、粮食危机和美联储加息,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全球的日子更不好过,但这也是我们调整经济布局的最佳时间。
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未来的4年的时间,真正让市场去引导所有人形成一个共识:
房子不再是金融工具也不是投资的工具,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只有形成这样的前提,企业才愿意安心去投资实业,投资科技;
大众才能从房地产中解绑,去形成新的消费观念;
地方政府才能真正放弃卖土地挣钱的老观念,全力为科技企业服务。
未来的几年,我们会很痛苦,但是,对比过往30年的高速发展,这种痛苦是值得的。
只有熬过了这段痛苦,我们才会迎来新的,真正的发展机会。
4月15号央行宣布全面降准
降准大概能够释放长期资金5,300亿
全国的所有银行 都需要在央行开设自己的账户 便于央行进行管理 另外便于跨行的资金清算 就是跨行转账 最后清算在央行准备金账户上
央行要求每家银行必须要在 央行这个账户上存上一笔钱 叫准备金
央行账户中的准备金 相当于法定货币 从法律效果来看等于人民币钞票本身
准备金他的性质完全不同于普通银行账户
我们在银行账户中看到那个数字 叫银行货币 跟准备金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如果我们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 便于大家理解的话 准备金相当于黄金 而银行账户上那个数字 只是黄金的收据 收据永远不会等于黄金实物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负债端的这个数字永远不会转到资产端去 我们在正常的生活中 买卖东西都是用着收据来进行支付 无论我们是用微信还是余额宝 还是银行卡 性质都一样 最终都是在银行账户上 进行银行货币这个数字的转账 这个是需要搞清楚的一个概念
用形象来展示这个过程:当一个客户老李 把他的工商银行上的钱 转到建设银行账户上的时候 对建设银行而言 这就叫增加了储蓄 也就是说相当于增加了黄金的收据 当这个收据从工行转到建行的时候 这意味着背后的准备金 也需要进行调整 就是黄金也得换地方 怎么换地方 就是在央行的这个工行账户上 要把这个黄金搬到建行账户上去 所以老李把钱从工行转到建行 增加了建行储蓄 这件事情背后发生的过程是 建行收据增加了 那么工商银行在央行账户中把黄金 或者要把准备金转到建行账户中 这个交易完成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就是我们怎么理解准备金 我们一定要记住 准备金永远是在央行账户上 他永远不会直接流向社会 就像我们不能用黄金在市场上买东西一样 换句话说 银行在央行账户上的钱 除了用于银行之间的借贷 或者叫支付 他没有办法直接用于任何经济活动 银行不能把准备金当钱花 他在市场上不能用准备金买东西
准备金率全称叫存款准备金率
我们来想象一下具体一个场景 还是刚才那个老李 把工行的这个收据转入了建行的时候 根据央行的规定 你每转一笔钱 比如说你转100张黄金的收据 这个每一张黄金收据对应一个金币 其中有8个金币 在央行账户 这这个从工行转到建行过程中 在建行账户中会被扣住 会被冻结住 这个冻结是发生在央行账户上的 也就是说 你100个金币搬过去之后有8个不能用 暂时不能用 虽然名义上仍然属于建行
那么客户老李存入建行的100张收据呢 这个完全没问题 老李可以照样用这些收据来买东西卖东西 可以用于支付和消费没问题 接下来 建行也要做生意赚钱 银行的生意当然是要靠放贷
好这个时候客户来了 贷款客户来了 这个客户比如说叫老王来到建行 这个经理的办公室 银行经理要跟这个老王签署一个贷款协议 这个时候 银行经理知道 他只能最多放贷92个金币 因为另外8个被银行锁住了 所以老王签署贷款协议的同时 银行经理已经为老王在建行 开好了一个账户 刚刚签完字 老王在建行账户中 就出现了92这个数字 这92是什么 当然还是收据 注意这个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这个银行经理在签署协议给他打钱进入他这个账户的时候 他是完全没有到央行去搬黄金的 而前一个客户老李账户上仍然趴着 他存进去了100张收据 而这个时候 老王账户中突然又多了92张收据 也就是说 这个过程发生之后 居然出现了192张数据 但是背后只对应一百一百个金币 在央行账户上 这多出来92张收据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就是银行是以老王的贷款借条为抵押 无中生有的创造出来的 老王当然不懂里面的细节 于是乎他把92张收据用微信支付 给了其他人 比如说给了老张 老张的银行是招行 于是招行增加了92张收据的储蓄 同时指令央行 把建行账户上那92个金币 搬到招行在银行在央行账户上 但按照规矩 这92个金币中 有7个多金币必须要被冻结住 而招函可以用剩下的金币所对应的 贷款能力进行放贷 这个过程一直循环到100个金币所 对应的收据达到1,250张为止 因为我们现在准备经率大概8.1%左右 也就说我们现在出现了 在银行周转了这么多圈之后 真正的准备金 或者叫形象说叫黄金 只有100个金币 而市场中流通的收据达到了1,250张 扩大了12.5倍 这是一种完全反逻辑的做法 这种反逻辑的理论 就叫部分准备金理论 就是银行能够无中生有的创造货币 他的性质是什么呢 相当于主权的法定货币 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被银行变成了银行货币了 所以从这个思想实验中 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来 第一个结论 准备金和银行货币 永远是井水不犯河水 两者无法跨越中间的楚河汉界 准备金永远是待在银行的资产端 准确说在央行 属于银行的资产端 而银行所创造的货币 永远待在负债表的负债端 本质上类似于黄金和黄金的收据两者之间的关系 收据永远不能从银行资产分外表的负债端 跳到资产端 所以 当客户到银行进行转转款存款的时候 比如说从工行转的建行 这些钱这些存款是不可能变成银 不可能变成建设银行的存 资产的 也不会被央行拿走8%作为准备金 因为 这些存款仅仅是准准备金的收据 那么和转账同时发生的是什么 是央行工行账户中 将准备金转给了建设银行账户 是准备金在央行账户中被冻结了8% 这是第一个重要结论 第二个结论 就是银行放贷 并不是从客户那里吸纳储蓄 然后把储蓄带给了客户 而是以贷款白条子为抵押 凭空创造了储蓄存款 所以 是贷款创造了存款 而不是存款创造了贷款 所以当我们听到比如说本季度 全国的银行存款余额 老百姓存款余额又创新高的时候 你脑子里面一定要反应过来 这意味着某些人 在银行的债务也创了历史新高 第三个结论 如果一开始老李是拿着现金 钞票到银行存钱呢 那么 现金钞票 相当于准备金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黄金 银行 会把这些钞票送到银行行的账户中 作为准备金使用 而老李账户中被打进一个银行创造的 银行货币的存款数字 这个数字只是准备金的收据 只不过老李这么干 他把钞票送进去 他获所获得的这个收据 他的含金量 很快会被12.5倍的收据扩张所稀释掉 第四个结论 我们都知道 美联储进行了大规模的料宽松 然后为银行注入了 大量的这个准备金 这个过程发生他的 他的发生方法是美联储 硬货币到银行 或者叫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中去收 债券同时把这些钱打给这些银行 或者说把他们打入 这些银行在央行开设的账户里头 这笔钱3.8万3.8万亿美元 就是准备金 那么这些准备金实际上 全部被困在央行账户上 这个银行除了彼此之间进行 支付和拆解 之外没有办法把准备金 放直接放贷给实体经济 也 不能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购买任何资产 比如说对中基金手上有国债 银行不能动用准备金直 接支付给对中基金 为什么 因为对中基金在央行没有账户 那我怎么把准备金钱付给你呢 准备金永远是在央行账户上转来转去 而对冲 基金或者其他任何一家公司和个人 都在央行没有账户 这意味着银行永远不能直接用准备金 来购买资产 来是在市场中消费或者来进行放贷 所以准备金是不可以直接放贷的 准备金是不可以购买资产的 准备金是不能在市场中 购买任何的东西 准备金的意义是什么 是以他为抵押创造银行货币 只有银行货币才能在市场中买卖 这个是我们需要非常清楚的认识的 所以 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之后 我们才能理解 当央当银行想要动用准备金的时候 他有哪些方法 比如说理论上来讲 他可以要求中央银行 把3.8万亿美元全部给我印成钞票 他有这个法律上的权利 但是这不太现实 因为没有人会这么干 那么他要想动用准备金 只能用间接的办法 比如说他要购买 一家普通公司的资产 而这家普通公司 比如说对冲基金吧手上的国债 手上有国债 银行想用准备金去买 怎么买呢 由于对冲基金在央行没有账户 所以他无法进行直接支付 那么对冲基金实际上 在他自己的开户银行 是有自己账户的 所以当 a 银行 想用准备金 去购买对冲基金手上的国债手 他必须用借鉴办法 也就是说 a 银行需要把自己在央行的准备金融 账户上那那个准备金转给 b 银行 比如说100块钱 b 银行有了准备金之后 为对冲基金开设一个储蓄账户 打进100块钱的银行银行 货币的这个数字 然后对冲基金同时把他的国债资产 转交给划转给 a 银行 这个过程才能完成 所以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交易的细节 了解到记账的方法 你脑子面才能形象展现 这个过程是怎么实现的 然后你看新闻 然后你在做分析时候脑子才不会乱 其实每年处稿料宽松的一个主要目的 就是为了把准备金 大量注入给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通过我刚才所说的间接办法 在市场中去买对中基金 保险公司 养老金手上的国债 绑住美联储 把这个国债收益率给压下来 利率低了经济才能发展 这个才是他的最主要目的 他的次要目的 才是鼓励银行去放贷 还是那句话 银行没有办法直接将准备金放贷出去 他还是只能用间接的手段 也就是在资产端 用准备金作为抵押 在负债端去找个人或公司来借钱 来借贷 才能够创造出 能够在市场中流通的美元 银行货币 这些银行货币 这些 市场中流通的银行货币的这种美元 在本质上 只是准备金 和借贷白条总和的收据而已 我们知道美人丑在2020年的3月以后 已经将美国的准备金率降到了0 所以在理论上来说 美国银行可以无限的发放贷款 来创造无穷多的美元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 这很困难 为什么因为你找不到足够多的韭菜 来申请贷款 所以美国的现在 m 2只能是现在 大概能够达到22万亿美元左右 无法再进一步扩大 因为找不到人来贷款 5月份美联储要缩表 其实 就是要美联储吐出国债和两盲债 回笼银行体育中过剩的流动性 这个过剩流动性是什么 就是指着准备金 所以 搞明白准备金和银行货币的区别 非常重要 准备金是法定货币 而银行货币是准备金和借贷白条总和 所对应的收据 这样一来 我们就会发现 普通人对银行的理解是有很大误差的 我们想象一下刚才我说的老李去存钱 这样一个景象 我们脑子呢会怎么想 我们脑子呢 会想到老李这个人 拿着100元人民币的钞票走进银行 银行柜台收到100元钞票之后 按照规定 按照准备今日规定拿走8块钱 送到央行锁起来 剩下92块钱在柜台上马上转转手 贷款给了客户老王 于是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就只剩下了8块钱 我觉得 大多数人脑子那是这么想问题的 但是如果你要这么想 那就错了没谱了 这就是我们一般人 对于银行体系不理解 你才会产生这种误解 当你真正理解了他的本质之后 你脑子内就会自动成像 你可以想象出他应该怎么记账 应该在哪里发生 这个钱到底是个什么性质 而我们其实最容易搞糊涂的就是 把准备金 跟普通银行创造出的货币划等号 这是所有错 误和混淆的根源 所以当我们把这套体系全部理顺 整明白之后 你再看这些新闻 你就一下能抓住他背后的本质 你就知道这件事情 他背后意味着什么 你比如说有新闻说 年初 说这个有银行出了规定 大家取钱5万以上要受到限制要登记 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这个现象 如果我们理解这个原理之后你会知道 老百姓的现金就是准备金 他跟银行央行账户张那个东 那个准备金是完全等效的 所以当老百姓到银行中去取走 一块钱的时候 这就意味着有一块钱 类似于被冻结住了 他的效果等同于增加准备金率 你取走一块钱 银行作为整体放贷能力就会被压缩7.44 就是你抽走一块钱 拿走一块现金 银行放贷 能力就会萎缩7块4毛四 如果老百姓取走1万 1万亿的这个这个现金的话 那整个银行就会短缺7.44万亿的 货币扩张能力 而我们知道 现在流通中的现金大概接近10万亿 9万多亿 接近10万亿 这就意味着 这些现流通中的现金 是整个银行的放贷能力被压 缩了70万以上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假如老百姓都把钱存进银行 银行将会获得 70万亿的一个更大规模的放贷能力 所以 银行体系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老百姓 取现金的 因为取现金等于压缩他的盈利能力 等于提高准备金所产生的抑制效果
四指標監察金融危機爆發風險
從價格行為(price action)的角度看,金融市場似乎正醞釀新一輪金融危機(姑勿論背後的觸發點)。
正如筆者本周初分析,若然美元維持強勢,港股和A股等新興市場股市將持續震盪,甚至難以擺脫近年頹勢。
到底哪些指標可以監察當前金融危機風險有否上升呢?
踏入2022年,美股走勢每況愈下,標普500指數已由年初歷史高位,輾轉下挫約兩成;
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100跌幅更驚人,迄今回落三成。
截至上周五,兩大指數錄得連續7個星期按周下滑(下簡稱「七連跌」)的紀錄,反映美市弱不禁風。
道指則連續8星期下挫,屬1920年以來最長跌浪。
納指100自1985年2月面世以來,只曾4次「七連跌」(或以上),分別出現於2001年3月科網泡沫爆破、2008年10月金融海嘯、2011年6月歐債危機期間,以及目前這一趟,而之前3次均是發生於金融危機中【圖1】。
由此觀之,近期美股價格行為看似並不尋常,金融危機蹤影若隱若現。
那麼,如何有效監察當中風險?
又或有什麼指標可以衡量爆發金融危機(不僅局限美國)機率高低?
最新情況又是否反映危機正在升溫呢?
筆者相信可從以下四方面找到端倪。
一、金融狀況指數
金融危機往往都伴隨信貸收縮或緊絀(credit crunch)出現,例如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和2008年金融海嘯。
故此,金融市場信貸若明顯抽緊,引發危機的風險便愈高。
坊間有不少的合成指數,透過追蹤貨幣、債券和股票市場的壓力水平,例如3個月美國國庫券息率與美元同業拆息息差(TED息差)和股市波幅指數(VIX)等,都可評估信貸是否緊絀。
彭博美國金融狀況指數(Bloomberg US Financial Conditions Index,FCI)也是類似監察的指標,FCI正數及呈上升趨勢時,代表金融市場處於相對寬鬆環境;
反之,FCI處零以下或呈下行趨勢時,意味市場流動性趨緊,金融危機亦往往在這環境下爆發【圖2】。
值得留意的是,目前聯儲局貨幣政策緊縮,以往當收縮周期持續一段時間後,信貸緊絀情況便開始浮現。
FCI於去年底已率先回落,今年第二季已確認跌穿零水平,即流動性開始抽緊,頗有風暴前夕的味兒。
相信隨着聯儲局今年繼續積極收水(加息和縮表),FCI進一步向下伸延機會甚高,亦即稍後出現金融危機的機率進一步上升。
二、債市波幅指數
今年聯儲局披上「鷹袍」,開始激進收水,加上通脹持續高企,間接擴大債市波幅。
債市波幅指數(MOVE Index)於去年第三季末便沿着上升通道反覆上揚【圖3】,目前處於約110點位置。
債市波幅持續擴大,如高於100點,對金融市場表現並非好事,金融危機往往容易在此環境下爆發,例如2007至2008年,以及2010至2011年等。
此外,MOVE指數與前述美國金融狀況指數有着十分密切關係(金融海嘯後至今關連系數達-0.75甚高水平)。
換言之,債市若維持如目前(甚至更高)波幅狀況,爆發金融危機風險便愈高。
三、美滙及澳元兌日圓走勢
美元強勢對新興市場經濟和股市的影響,筆者本周初已論述(詳見5月24日「資金流向」),不贅,惟須留意,新興市場若出現金融震盪,美元多處於強勢,例如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
故此,如當前「強美元」持續,後市出現金融震盪的風險便不低。
澳元兌日圓方面,澳元是主要大宗商品貨幣,滙價強弱某程度反映宏觀經濟面表現;
反之,日圓是主要避險貨幣,以往金融市場若出現亂子,日圓滙價普遍走強。
故此,澳元兌日圓交叉盤可以反映投資者風險胃納的取態。
若有跡象顯示金融危機正在醞釀,投資者風險胃納萎縮,澳元兌日圓的走勢便會走弱。
事實上,以往金融市場出現大型金融危機時,澳元兌日圓(6個月變化)往往都出現較顯著的跌幅【圖4】。
不過,澳元兌日圓最新變速可見,過去6個月依然錄得達雙位數漲幅(不是跌幅),顯示投資者風險胃納暫未明顯收縮,假設以這指標角度看,爆金融震盪的風險暫不算很高。
反而,近半年以來美元持續的強勢更值得憂心。
四、資金流出債市變化
過去一年,由於預期聯儲局進入收水周期,加上通脹肆虐,海量資金流出債券市場,這間接地令過去一年債息趨升。
根據ICI(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統計,2021年開始透過傳統基金及ETF淨流入債市資金持續縮減,今年以來「走資」速度加快,於1月初時出現淨流出情況,截至5月中已有903億美元(10日累計數字)撤離債市【圖5】。
資金流出若無法止住(機會存在,因為高通脹情況似乎不會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債息(市場息率)高企,甚至趨升的壓力便無法得到緩解,間接加大債市波幅,並對股票估值構成壓力,導致金融市場出現震盪。
總括而言,從近期價格行為角度可見,金融市場表現異常脆弱,似醞釀新一輪金融危機。
這點從美國金融狀況指數反覆下滑(顯示信貸呈緊絀方向發展)、債市波幅維持高企、美元強勢,以及資金流出債市持續,代表今年較後時間出現金融大震盪,甚至金融危機的風險存在,尤其聯儲局6月進一步加息和縮表雙管齊下,預料市場流動性將更快收緊,令後市變得異常波動。
投資者宜收緊風險資產的敞口。
八卦即是揭人或窺探他人私隱
辦平台的機構,一方面謂會保障用戶私隱,但實質上是口惠而實不至,直到法庭判令要認真執行保障用戶私隱時,不少社交平台,如Facebook、Snap等的廣告收入就大減。
其股價就大跌,這個一跌,就跌出個股「禍」來,在三、五、七年後,部分社交平台或要執笠、關閉。
影響所及,美投資者大力撤出科技股,轉投實實在在的能源股。
錢,跑出股市,去了邊?
(1)買債,故美十年債息下跌低於2.8厘;
(2)投入美儲局的RRP暫避風頭。
政策具体
如何稳定经济成为了最紧急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 国常会出台稳定经济的6个方面 33项举措
概括起来 六个方面是什么呢
首先是财政
财政今年可能要退税2.64万亿 小微困难的这些企业 还有困难的行业缓交养老金 社保金大概有三千二百亿拖到年底再说 还有国家融资担保基金 再担保的业务要新增1万亿 这是财政方面的这种刺激
还有金融政策扶持
普惠金融增加一倍 困难的贷款延期偿还
第三项就是稳供应链
产业链和供应链 主要是复工复产 还有保障货物畅通畅通 取消通行限制 有序增加客运的航班 国际国内的一起增加
第四是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
比如说免征车辆购置税 大概涉及到600亿
支持刚性和改善型的住房需求 这其实就是要松绑房地产
还有新增基建
比如说大型的水利引水灌溉 还有交通小区改造 地下管廊等等
还有银行要向这些项目提供长期的贷款
第五项就是保能源安全
这回要开始落实煤炭地方的产量责任制 就是每个地区多少产量 必须要承担责任 还有调整他的增产的一些政策 当然还要新开辟一系列新的这个能源项目
第六当然是做好失业保障
就是低保困难户 这种救助工作要加强 还有要启动这些救助的人员他们的生活水平 要跟物价要挂钩 这要形成联动机制
所以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来看 第一重心 减轻税付 第二加大投资 第三促进消费 第四松绑住房 第五救助基层 这是最重要的五五个抓手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最大头的是减税 减退税2.64万亿 这个规模是相当大 这个对于可能在疫情中苦苦挣扎的长达两年时间的很多人 都是有显著的缓解痛苦的作用 当然中央层面出台这个政策 地方政策也会跟上 所以国常会出台了这个政策之后 现在已经有8个省市已经陆续出台了稳经济的一些地方政策 如果从具体实施来看 其实也跟中央的意思 这个意图是差不多的 首先要保证有效需求 比如说北京提出了要发挥有效需求的重要作用 还有有效投资 有效需求 这是双管齐下的
然后还有促进消费 因为消费是经济复苏的一个主要抓手 所以各个地方也在提倡要注意促进消费 比如说浙江省要说促进家电汽车 还有大的日用消费品的消费 然后要承接疫情之后会有一次大规模的消费反弹 这些要抓住机会等等
湖北鼓励汽车家电下乡 还有加快恢复 地方鼓励这些旅行旅游文化 线上线线下的一种消费全面复苏等等 这个是中央和地方的共识 就是投资加消费
但除此之外 地方政府其实早在国常会召开之前就已经开始为房地产松绑了 房地产也是国常会提出的 就是对于刚性需求 还有改善性需求 这个要提供支持 实际上地方政府早就在做这个事了 今年年初以来 各个地方其实出台了大量的 宽松式的这种地方政策 特别是4月29号 中央政治局曾经定调了 支持各个地方完善房地产政策之后 大量的房地产政策在地方上加速落地 5月份以来那就更多了 现在应该有多达40多个城市出台了各种政策 基本的取向是什么 就是放宽购房资格 降低首付和利率 然后要发展二手市场 促进并举房地产 还有从涉及的城市范围来看 一开始是三四线城市 现在逐渐向二线城市扩散 然后一线城市也慢慢开始松动 所以在5月份我们看到已经有14个二线城市已经出台了房地产的宽松政策 以前是试探型单向的政策松动 现在已经全面升级 成为系统性的放松 最终这个目标已经指三大核心政策 限购 限贷和限价 这三个最重要最核心的调控政策已经面临着可能会被逐渐空心化
所以从地方稳定经济的策略下来看 重点是首推放松房地产 然后是加大投资 然后是促进消费 所以从中央到地方 稳经济政策会发现 凡是各项政策往往会制定的非常具体 甚至具体到某个项目的某个数字 比如说减退税2.64万亿 比如说购置车的购置税 比如说600亿 非常具体
为什么要这么具体 因为要便于执行 政策不是理论探讨
汉武大帝时 霍去病带领大军西征匈奴 打了大胜仗 汉武帝要找人写一个褒奖的诏书 那哥们写的就是开山开天辟地一直说到现在 伟大胜利的现实意义说了很多很多 然后霍去病就听着这皱眉说 当兵的都是些大老粗 诏书不要搞得这么复杂 诏书说明白为什么要奖励 奖励多少就可以了
这句话很深刻 就是因为政策 我们看到各个地方的政策 也是一个道理 如果政策还要分析底层逻辑和背后的经济原理 那么底下执行的人就会傻眼 张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为理论往往是有左有右 往往是矛盾中取辩证好 那底下人执行的人怎么想 搞不清楚上面到底想干什么
所以我们读政策的时候往往觉得 好家伙都是一二三四五 甲乙丙丁 一项一项 照方抓药 都是药方 因为政策就得是这样 当然这不是说原理不重要 不是说理论不重要 其实这些政策背后也都是依赖原理 依赖理论 比如说中央和地方稳经济的各项政策 背后实际上就依托了 三种当前最流行的理论 比如说旧房价的地产主义 旧制造的实业主义 和旧流通的消费主义 它也是有理论基础的 关键是我们如何评价这三种理论
黑格尔的一句话 真正的知识都是必然性的东西 就是你要想得到有价值东西 就得研究必然性 这是小逻辑 中间非常深刻的一句话 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区分 哪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 那些随机性的 暂时的 不稳定的和稍纵即逝的那些变量 哪些是结构性的 底层的 长期的和不易改变的因素 要做区分 你要研究的是底层的 结构性的 长期的和不改变的东西 临时类的东西忽略 因为什么他不会长期存在 真正得到有价值理论是源于后者 有了后者 我们才能够真正分析和审视各种理论 他的内在逻辑是不是能够自强
大宗商品的牛市见顶了
地缘政治会扭曲一些商品的供需关系,但最终供需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
一直喜欢看铜的价格走势来判断大宗商品的整体趋势。
这里有个道理,铜是被国际老钱控制的,但最大的需求来自国内。
铜又不像石油,储存要求有那么高,可以玩交割负油价的鬼把戏。
用铜去套所有的大宗商品,都有莫名一致。
国际铜价在高位盘了一年,一直无法突破,近期隐约还有下杀的趋势。
最近美国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持续下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商品库存指数,现在也开始创了记录。
去年我说过,美国物价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供应链的问题。
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你在淘宝上A店订了货,结果A因为码头拥堵无法发货,你会怎么办?
肯定多向几个商家同时订货。
那么最终出现在零售商那里的统计数据就显示需求很大,零售商也被空空的仓库吓到了,于是赶紧加倍给批发商下订单,一层层传递,这个终端的压力就到了工厂里面。
工厂只好加大力度生产,于是上游大宗商品供应商感到压力,开始提价了。
这就是疫情导致大宗商品暴涨的真相。
当物流恢复正常以后,你在淘宝上收到了好多个商品,好吧有人有囤积癖,可能就屯了,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退货。
在美国,退货那是相当方便且受法律保护的。
于是当美国的港口不堵船以后,批发零售商们纷纷收到了自己加量订购的各种商品,大家都傻眼了,只好放在仓库里存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向工厂下订单吗?
工厂之前恐惧大宗商品继续暴涨,也囤积很多原材料,现在他们还会超前囤积吗?
好吧,还有个不幸的叠加,那就是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
这一波美国大放水,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中产可支配收入在物价面前缩水,世事艰难,于是大家都开始减少各种消费。
毕竟美国政府不可能天天印钞发给大家无差别消费。
美国经济到底好不好,别的不用看,就看看最近美国仇恨性的杀人案越来越多就知道了。
从前世界的格局是欧美负责壕无人性的疯狂消费,我们负责没日没夜的埋头干活,资源国们负责各种卖出原材料。
这波美国庞大的库存压力和下滑的消费力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一层层的传递过来,假如去年年底没有闹停电潮,今年没有疫情耽误生产,最后大量的库存你以为真的只有美国的批发、零售商来扛吗?
2021年疫情后,全球有一波报复性的商品消费潮。
2021年全球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8.5万亿美元,这比2020年增加了25%,比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高出13%。
但全球的GDP增长并没有匹配到这庞大的贸易总额,意思就是花钱的速度超过了赚钱的速度,用句大白话说叫超前消费了。
你信用卡刷爆了是不是得下个月勒紧裤腰想办法节衣缩食还债?
当然了,我这个说法肯定不够严谨,但大概的意思在那里,反正全球性的大放水带来的消费狂潮,现在干不动了,这就是现在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以为啥你们会以为,大宗商品的价格就要涨到按不住棺材板呢?
最近OPEC也开始改口了,同意增加原油产量,请问真的只是因为美国的电话打得好,说动了石油国家?
我昨天在付费里也说过这个逻辑。
世界上聪明人多得很,中东一样有,这帮人即便不够聪明,也有办法花大价钱请聪明的脑袋来参谋。
OPEC就是合谋在一起拉抬国际油价,组成一个垄断供应方,方便控制全球石油价格。
当行情看好的时候,大家当然不愿意多卖石油,但如果实实在在的经济数据都已经开始啪啪打脸了,那么大家会怎么做呢?
大家都没卖过大宗石油,但都买过股票吧,股票上涨长得好的时候是不是大家都舍不得卖?
无论是主力还是散户都会惜售。
但到了企业经营出现了变化,一种即将大跌的危险出现了,那么一定是主力们最早得到消息,但市场上肯定不动声色,说不定还忽悠散户往里面跳。
你可以说这很卑鄙,但所有操纵市场的人都这么玩的。
想想看2019年年初中石油被忽悠高价买入的原油衍生品,为啥亏钱的总是买家?
很多数据人家会告诉你吗?
你知道国内的数据有什么用?
定价权在别人手中,你又能如何?
但无论如何,一切操控价格的玩法,最后都要在现实需求面前摆正姿态。
欧盟之所以敢对俄罗斯石油搞了个打补丁的全面制裁,绝对不是想自杀,多半是跟中东狗大户之间早已经勾兑好了,说不定还能拿个优惠价。
全世界的能源供应链可能面临着全面重整,俄罗斯以后就只好全面转向东方,然后中东的就更多的卖给欧美。
这个调仓的大动作,肯定也会对全球能源价格有个长远的影响。
短期内,肯定是空头占优势的。
所以你们以为的很多股市的逻辑还是以前那样的吗?
还有人在不停的唱多煤炭、有色。
当然了,不排除短期个股还会涨的,长期的趋势肯定没啥大机会。
炒股炒的是什么呢?
是个大概率,概率下的机会,假如明知机会不大,还要往里面冲,这不是拿着自己的钱冒险吗?
干啥不好,非跟自己赌气?
我还是建议大家在选择买入之前做好计划,你到底拿的是短线、中线还是长线?
你的持仓计划到底是什么?
没有计划,没有想好,宁可不要乱动,无非是丧失了一个可能的赚的机会,但毕竟不会白白的陷进去当个冤桶啊!
最近这段时间,我A绝对算是很强的,很多人说没有量,但要是真的放量了,那才应该注意呢。
很简单,放大量意味着多空彼此交换筹码,前面的获利盘都跑路了,场外持币的接盘侠都进来了,再没有人接盘了,那么只有砸下来,才能砸出空间。
还是那句话,即便没有指数行情,个股的行情也是相当不错的,六月份继续是个妖股辈出的时节。
海权时代已达顶峰!
众所周知,现在是海权时代,海运的成本远远低于其他交通方式,导致人类国家进入全球化合作模式,港口城市远远富于内地城市。
靠海吃海,谁离海洋近谁天然就牛X。
但是,持续近70年的海权时代已经达到了巅峰,海运成本已经无法再继续下降,持续至今的海运技术革命已经达到了自然规律极限,进入停滞期。
首先,先解释这个70年的海权时代,然后再解释为什么海运技术革命已经停滞。
大航海时代开启500多年了,英国荷兰争海洋霸主就争了几百年,怎么就变成了70年的海权时代?
因为1814年,人类发明了火车,并与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铁路这东西一经出现就震惊了世界,这是当时全人类运货成本最低的方式,远远低于海运。
当时整个欧美的资本家都在疯狂的到处修铁路,把铁路看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甚至都能跑到大清国这里来修铁路。
铁路低廉的运货成本,让人类从1825年开始,进入了陆权时代。
但欧洲各国都是小国,陆地面积不大,铁路能链接的区域远远不如海洋,所以铁路没能在欧洲发挥出逆天的威力。
但是在美国,这个拥有庞大陆地的国家,铁路成为了新一代的神。
从1850年到1910年的60年间,美国共修筑铁路37万余公里,平均年筑路6000余公里。
相当于每年修建三条京广铁路。
1916年,美国铁路业总投资额达到210亿美元,几乎等于一战前英国一年GDP的两倍。
1916年,美国铁路运营收入达33.5亿美元,铁路公司雇员人数共计170万人,这一数量相当于一战前法国和德国两国陆海军人员数量总和。
在当时,美国拥有铁路线接近60万公里,约占世界铁路总里程的一半。
铁路的存在,让美国拥有了内循环的资本。
鉴于铁路可以进行低成本的运输,海运在铁路面前没什么优势,那对外贸易对美国来说就只是一个补充,而不是命根子。
美国完全可以自己玩自己的,自己和自己进行贸易,港口城市只能说是运输枢纽,但并不是唯一。
美国吃尽了陆权时代的红利,最终默默发展到了世界第一。
但是,二战后,有个美国人发明出了集装箱,把海运成本降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让人类再次进入了海权时代。
刚才说在19世纪,海运的成本比铁路还高,这指的并不单纯是运输成本,还有装卸货及货物沉没等一系列综合风险。
单纯运输成本,海运还是比铁路低,但加上其他一系列的附加成本,就远不如铁路了。
其中最昂贵的,就是装卸货成本。
你如果坐过大船,就知道上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运上万吨货物到船上,那更是一件困难无比的事情。
把这些货物在船里整整齐齐的码好,运到目的地,再卸下来,更困难。
你一艘船占着码头装卸货花了半个月时间,你觉得这个不用付费吗?
但铁路就不一样了,铁路几百节火车皮可以分开装卸货,而且直接在陆地人工操作,装卸成本远低于海船,装卸速度也远高于海船,这造成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然后还有个货物灭失成本。
在陆地上,哪怕火车翻了,你的货还在,还能重新运。
但是在海上,如果船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古代所谓的大航海时代,那些帆船之所以可以成为人类最强运输工具,完全是因为当时人类没有铁路,这种帆船再差,也比马车运的快。
但是在1814年铁路诞生后,这一切都被推翻了。
不过,在1946年,美国人麦克莱恩参考铁路火车皮发明了集装箱,从此推翻了铁路霸权。
集装箱这玩意极其离谱,让海运货船的装卸效率大幅提升,从而导致装卸成本大幅下降。
有了集装箱之后,万吨货物如何运上船不再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算是十万吨也可以轻松装船。
曾经昂贵无比的装卸成本,被集装箱给削弱到只剩个零头的零头。
因为集装箱的发明导致人类设计海船时不用再考虑装卸成本之后,海运领域爆发了技术革命。
既然火车和海船的装卸占总成本的比例都不高了,那剩下的就是比拼燃料成本。
陆地铁路运输,消耗的燃料和重量成正比,系数是滚动摩擦因数。
装货重100倍,那阻力就会大100倍,消耗的燃料成本就会高100倍,这是一个常识对不对。
同时,火车阻力和速度无关,速度只会增大空气阻力,这也是一个常识对不对。
但是海运并不符合这个常识。
海运船只受到的阻力和自身重量的 2/3次方成正比,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什么意思呢?
海船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代表船速越快,阻力越大,所以这注定海船的速度是有上限的,海运成本会随着速度上升而激增,所以海运速度是综合考虑时效和成本来最终确定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火车是速度却是无上限的,增速只会增加空气阻力,两者的自然规律不一样。
另一条自然规律是最有意思的,海船阻力和自身重量的 2/3次方成正比。
这代表在速度固定的前提下,如果船只重量增加1000倍,那么阻力只会增加100倍。
火车重量增加1000倍,阻力就会增加1000倍,但海船只会增加100倍。
这里面,代表了10倍的成本差距,就是这一条自然规律让海船彻底击败了火车,开启了70年的海权时代。
在1946集装箱发明后,装卸成本不再困扰海运业,为了追求极致的成本降低,海船的载货量开始无止尽的扩大。
大就是真理,谁的船大谁有理。
船越大,成本越低,市场份额就越高,大船一定可以吃掉小船,非常的霸道且无情。
一战和二战的时候,几万吨的船可以称之为巨舰,航母有个十万吨排水量就被人称之为超级巨无霸。
但是1946年之后,人类的海船越来越大,造出了几十万吨,乃至于上百万吨的超级巨轮。
船越大,成本越低,铁路的劣势就越明显。
1970年,美国最大铁路公司宣布破产,整个美国的铁路业从此一蹶不振。
而全人类从此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所有的经贸往来都依赖于海运,人类经济变成了沿海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本国沿海地区不够大就拿外国沿海地区来凑。
连美国经济都没办法依靠铁路内循环,经济重心被迫转成了海运,那全球所有国家想富裕,都得要依靠海运。
你再厉害,也无法抗衡自然规律。
但是随着海船的越来越大,另一个自然规律出现了。
越重的海船,吃水深度越深,这是必然结果。
诺克·耐维斯号,目前吉尼斯纪录世界最长的船,船长超过1/4英里,排水量82万吨,吃水深度24米。
这个吃水深度成为了耐维斯号致命的缺陷,因为全世界超过20米的深水港寥寥无几,所以耐维斯号无法停靠绝大多数港口,只能在固定的几个港口之间来回运输。
深水良港,水边下面不可能直接就是悬崖海沟吧,地面入海底总得有个坡度吧。
但是,海轮要靠岸才能卸货啊。
能有20米吃水深度的港口,已经属于良港了,这样的港口即便是中国也没有几个,绝对不是说随便找一处海岸线就能停靠大海船的。
因为深水良港的数量有限,吃水深度有限,所以海船的吃水深度被限制死了,超过20米之后就得不偿失。
如果吃水深度被限制,那我们增加船只的长度和宽度行不行,这一样可以提升总载货量啊。
首先,船只的长度是不能无限长的,目前人类船只的长度已经达到了钢材的性能极限,如果继续增加长度,会导致海船的抗风浪性严重不足,一场风暴袭来也许就能把海船撕成两半。
1/4英里,是目前人类材料限定的船只长度上限,再增加会导致耗钢量急剧增长,导致建造成本和燃料成本急剧增长,最终得不偿失。
而且过长的海船,停靠港口也是个大麻烦,所以没办法再延长了。
增宽,也不行。
人类地球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是海船的必经之路,如果绕路需要多绕一个大洲,导致燃料成本急剧增长,进而失去成本优势。
海船宽到一定程度,就无法通过这两大运河,所以海船不能无限宽。
长度被限定,宽度被限定,吃水深度被限定,所以海船的载货量被限定在了一个天花板,不能无限大。
1981年,耐维斯号下水,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海船,这艘船表现出的种种缺陷让后来的投资者不再迷信越大越有理。
目前,经过认真权衡,人类用来运输的海船大多排水量在10~50万吨之间,30万吨都算大船了,以适配两大咽喉运河和港口深度。
而这些船,装的是密密麻麻的集装箱,也已经把运载能力挖掘到了极致。
随便看一眼照片,你也知道这运载潜力已经完全发挥了,多一个箱子都装不下了。
所以,二战以后的海运技术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海运成本已经被人类降低到了极限。
一吨货在今天的综合海运成本,只有1946年的5%,数据非常离谱,很多经济上不划算的买卖,因为海运成本的降低,变得划算了,世界大分工也变成了可能。
这波海运红利,肥了全世界所有的港口城市,也直接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但即便如此,海运和铁路的运输能耗比,也仅为1:
1.8,铁路属于劣势,但并不是被甩的没影。
不过铁路的基建投资非常大,远大于港口,基建投资比例约为1比3,这就导致铁路的运价最后比海运贵2~3倍。
这种优势极其巨大,所以虽然海权时代已经达到了顶峰,目前依然不可能动摇其霸主地位。
但运输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并不仅仅是成本。
海运虽然便宜,但只能在港口之间点对点的运输,远不如铁路四通八达,而铁路又不如公路更为灵便。
公路的运输成本,又是铁路的2~3倍,但是在运程低于900公里时,铁路面对公路毫无竞争优势,只有在1200公里以上的运输里,铁路才成为首选项。
这就是门对门的优势,在便利性方面,公路大于铁路,而铁路又大于海运。
但公路运输没什么技术含量,谁都会做。
同时,海运技术革命已经见顶,自然规律限制了海运的潜力极限。
按部就班,中国要超越美国花费的时间太长,而世界大多数海运咽喉要道也都掌握在美国海军手里。
如果你是中国领导者,你会选择什么路径去进行突破,以带领中国弯道超车?
在阻力的两大自然规律里有这么一条,铁路运输无论速度多快,同重量下每公里受到的阻力都一样,只影响空气阻力。
而对于动辄运货几万吨的火车头来说,阻力面只有头部一点点,所以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海船提速会导致燃料费大增,但火车不会。
你想到什么没有?
没错,中国拼命发展高速铁路技术,先搞客运,再突破货运。
速度快不会降低成本,但时效性本身就是价值的一部分,消费者愿意为时效性支付代价。
速度快到一定地步,铁路是有可能击败海船的。
同时,运输距离越长,单价越低,高速货车的优势也越明显,这也是自然规律。
你又想到什么没有?
没错,中国在搞一带一路,在搞中欧班列,用欧亚大陆这个人类最长的大陆来试图打造人类最长的铁路线,以最大程度发挥铁路的威力。
美国是曾经最大的陆权国家,但海运革命是美国发起的,因此重新洗牌的国际分工秩序也是美国建立的,美国是最大受益者。
但是,海运技术革命早已见顶,而且是自然规律所限制的极限,不可能再有突破。
而铁路技术出现了突破,高速铁路是新一代的技术革命点。
铁路时速已经达到了350公里每小时,还能不能再快?
科学家的回答是有可能。
依靠扩大海船排水量降低成本的套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还能不能造更大的海船?
科学家的回答是不可能。
海权优势太大,目前陆权依然不可能比拟海权。
但海权只能原地踏步,而我们在铁路方面取得的每一项技术突破,都能拉进陆权和海权之间 差距,两者之间的距离会被不断缩小。
未来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但我们选择的这条技术突破方向是没有错的。
因为,自然规律的限制。
一个更为隐蔽的黑社会江湖
【导读】2022年6月10日凌晨,唐山市某烧烤店发生一起暴力打人事件,现场监控视频记录的恶行,令人愤慨。
目前警方终于抓获九名行凶者。
人们在激愤的同时,也心头沉闷:这起恶劣事件究竟折射出什么?
扫黑除恶在一些地方到底有没有彻底落实?
本文分析指出,城乡基层治理往往面临黑恶势力的挑战,黑社会利用规则和资源,演变为可以影响基层治理的地方势力。
对于黑社会而言,与一些拥有“社会控制力”的地方官员形成特殊的利益与权力的联盟,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混混一旦拥有财富,并且垄断地方特定行业或产业,便摇身变为成功商人。
而以商人身份与基层政权形成结构性关系,则是黑社会老大成为地方势力的最后一步,这无疑威胁着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全。
县域黑社会的生存之道
黑社会是有组织的犯罪集团,组织结构较为严密、犯罪手段带有暴力性、反侦查能力较强,使得其社会危害性也比较高。
认定一个犯罪团伙具有黑社会性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即便某一犯罪团伙的社会危害性够得上“严重”,其组织特征也不一定符合黑社会性质。
因此,公安机关在打击黑社会犯罪团伙的时候就会非常困难。
在警务实践中,几乎没有一个黑社会团伙是在其内部组织状况被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受打击的,公安机关恰恰是从普通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侦查、打击,最后以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对其加以清除的。
为什么这样说?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业,乃至犯罪团伙,要有效率,都会很自然地采用等级制、部门制等科层组织的管理手段。
因此,一个“成功”的黑社会团伙也必定是“企业化”运营的。
但是,一旦黑社会团伙达到规范的企业化运营水平,也就意味着它基本上摆脱了暴力等低水平、风险高的谋利手段。
而一般的犯罪团伙最多只是松散的犯罪联合体,根本够不上“组织”要件,也不能被认定为黑社会组织。
因此,真正能够被公安机关认定为黑社会组织的犯罪集团并不多。
要准确认识黑社会的“生存之道”,需要有一种生态学的视角。
黑社会不是单个犯罪集团,而是由众多犯罪个体、松散的犯罪团伙、有经营头脑的组织者整合而成的体系。
黑社会与正常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必定嵌入在市场社会、人情社会、权力网络之间,并从中汲取营养。
因此,一个完整的黑社会体系必定有一个联系色谱:黑、灰、白等成分都有。
犯罪集团生存的秘诀在于,它努力保证其底色是灰色的,而不是黑色或白色。
一个县域社会有几十万人口,但真正有权有势的或许只是几百个人。
这几百个人里面有两三百个科级以上干部,然后有几十个较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的老板,再有就是几个有头有脸的江湖人士。
笔者在县城调研时感触非常深的是,这几百个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网络,他们之间即便不熟悉,也大致了解各自的底细。
身处网络中的一个人,如果碰到什么事需要找到网络内的任何一个人,一定就可以不费力地找到。
事实上,笔者的调研之所以较为顺利,恰恰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圈子里几个关键人物的支持,由此可以不用过于费力地找到想要访谈的对象。
公安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权力的交汇点,也是信息集散地。
说它是权力的交汇点,这很好理解,因为它是县城里唯一合法掌握并可施展暴力的机构。
县政府如果要强力推行某项工作,就必定需要借重公安力量;
而社会中的各方势力如果要顺利活动,也必须有公安局的保驾护航。
说它是信息集散地,是因为公安局是唯一可以毫无阻力地接触社会各个角落的机构,它本身就是一个情报中心。
在这个意义上,黑社会的一些情况不可能不被公安局知道。
笔者访谈了多个公安局的中层干部,他们在掌握信息上绝对是专业的。
关键在于,信息要呈现为无可辩驳的证据,就变得复杂了。
一般情况下,黑社会老大不会以犯罪分子头目的脸面示人,他们都注册有公司,或从事一些正当职业,许多老大都是跨行业经营者。
这些老板也因此交游甚广,肯定可以进入这个县的经济圈子,和正经生意人相熟。
他们也会因为从事经济活动,和地方政府领导、公安部门相熟。
事实上,仅仅从生意的角度上说,黑社会老大也必须嵌入到地方权力精英网络中。
黑社会生存的基础当然是暴力,但纯粹以暴力为生的黑社会,则几乎是不存在的。
因为黑社会的终极目的仍然是获取利益,而暴力获利的成本实在是太高。
黑社会要长期存在,必须有赖于产业支撑;
只不过,其产业利润很大程度上来自由暴力威胁所维持的垄断市场。
从笔者的调研来看,在地方社会中,黑社会从事的产业具有一定特点。
黑社会成员基本上都是草根出身,不太可能出自大资本,也没有多少文化知识,这就注定了这些黑社会组织只能从事一些低端产业,比如经营宾馆、娱乐场所,从事建筑等行业。
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和各方打交道,黑社会组织因此具有一定优势。
比如,宾馆、娱乐场所往往是黄赌毒等黑色产业的聚集地,一般生意人不愿意冒风险。
排除干扰的最好办法是,和那些有势力的地方力量合股经营。
再比如,这些年城市资本开始大举下乡,各个县城都在搞房地产、工业园区,实力雄厚的老板们做一些资本运作,进行产品营销即可,也不在乎低端产业的一点小利益。
但这些高端行业要在地方社会顺利发展,又少不得低端产业的配套。
典型如碰到征地拆迁问题,大企业当然不愿意碰这个矛盾,而将相关业务“转包”给那些具有黑社会势力的拆迁公司是最保险的做法。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必定有黑社会主动或被动地介入其中。
黑社会从事的产业大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这个垄断产业或者是由于地域闭塞造成的,或者是由于产业单一性造成的,抑或是由资源稀缺性所形成的。
笔者调研的这个县还没有星级宾馆,但有名的一家宾馆就是一个有名的“混混”开的。
总之,只要稍微耍点暴力威胁之类的手段,黑社会便可以方便快捷地控制这个产业。
笔者调研的这个县,由黑社会控制的产业大致有三个:长途班线、米粉批发、土石方工程。
长途班线的营运需要交管所颁发客运许可,这就决定了每条线路可营运的客车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客运利润非常有保障。
交通局当然只能把客运许可颁发给具有营运资格的客运公司,可绝大多数客运公司自己并不投资购买客车统一营运,而是让一些大大小小的老板“加盟”,客运公司获取管理费,而客车老板则自负盈亏。
有资金实力营运客车的老板不少,但能够有效管理线路的老板却不多。
为了避免被滋扰,绝大多数老板都愿意和黑社会势力合股。
他们之间分工明确,台面上的老板负责规范经营,黑社会势力则负责维护垄断市场秩序。
2010年,该县交通局引进了10 多台出租车,但营运没多久,就被庞大的三轮车市场挤垮了,大部分出租车司机改走长途,尤其是从县城到市区之间的线路。
很显然,这对长途客车市场是个巨大冲击,从而导致两个行业之间冲突不断。
笔者调研的时候,就发生了出租车司机围堵县政府大楼的群体性事件,原因是一位出租车司机被一位客车乘务人员打了。
很多人都心知肚明,这位乘务人员的行为是当地黑社会势力授意的。
米粉批发也为黑社会所控制,这多少让人奇怪。
不过,仔细分析发现也符合常理,因为米粉市场太适合黑社会势力介入“管理”了。
笔者调研的这个县的人喜欢吃米粉,尤其是早餐市场,米粉的销量极大。
可以想见,米粉虽然不起眼,但利润却可观,也有保障。
然而,全县大部分米粉都来自县城几个较为大型的批发店,这就意味着,只要控制了这几家店的米粉销售,全县米粉的垄断利润就容易获得了。
这就为黑社会势力创造了空间:
当地黑社会势力派人上门给这几家店的老板“做工作”,要求每斤统一提价2毛钱,这2毛钱的额外利润给黑社会。
2 毛钱的差别,对老百姓而言几乎没什么影响,批发店的老板也没什么损失,黑社会势力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可观利润。
于是,当地一些见多识广的人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该县的物价和周边县没什么区别,唯独米粉价总是要高个几毛钱。
土石方工程的利润上升,则与近些年来县城房地产热有直接关系。
县城房地产除了一两家外来大资本,很大一部分由本地资本投资。
而无论是本地资本,还是外地资本,其大多数下游产业土石方工程都由具有黑社会背景的公司承担。
土石方有两个直接相关的垄断业务:河道砂石开采和拆迁。
河道砂石开采是土石方工程的重要基础,它之所以容易被垄断,与这一产业的资源稀缺性有关:它同样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控制,一般老板难以进入这一领域。
至于拆迁业务,大家心知肚明,因为只有暴力才能“突破”钉子户抗争难题:
在政府对于使用暴力越来越慎重的情况下,黑社会的非法暴力已经成为一些地产商的依靠。
黑社会的两条“底线”
黑社会要长期生存、“发展”下去,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来自黑社会内部的斗争,团伙之间、老大之间,如果竞争失序,就有可能两败俱伤;
二是来自精英网络内的变化,一个老大过于嚣张,或其保护伞意外落马,都有可能招来灭顶之灾;
三是来自产业经营格执行八项规定,对于这个内陆县城的娱乐业而言,这无异于釜底抽薪。
直接原因是,当地公安部门严厉打击黄、赌、毒,使得这个行业的风险极高。
但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当地黑社会势力在前两年元气大伤,势力最大的团伙老大被抓,他们所控制的娱乐行业当然也再难成气候。
一般情况下,公安局的主要领导(局长、政委)都必须是异地任职,这会对黑社会势力的生存网络造成冲击。
如果新局长实力雄厚,且很想有一番作为,当地黑社会团伙要么屈就,稍微收敛一些;
要么就想尽各种办法,尽量与其勾连上关系。
在笔者的调研中,负责治安的干警和派出所所长就直言,他们刚上任的时候,都有团伙头目通过各种熟人关系前来套近乎、请吃饭。
甚至有头目明确请求,每年自愿缴纳一定费用,但要让其经营的色情场所少受检查。
这当然遭到了严词拒绝。
除了公安干警无法被收买之外,这个团伙承诺一年缴纳的费用,还不如被抓一次罚的款多。
在公安局内部人士看来,完全将黑社会根除困难重重,因为黑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网络很难拔出,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和高超的博弈技巧。
一个管理得当的黑社会团伙,马仔们犯事一定不会供出其小头目,而小头目犯事也不会供出老大,大多数老大被抓进去了,也会尽力保护其保护伞。
为什么 ?这得益于黑社会内部的组织保障机制。
有经验的团伙成员都知道,供出其同伙很难减轻自身刑罚,严守秘密却会得到“组织”的奖励:
不仅其家人会受到团伙的优待,出来后本人也会受到重用。
而老大们之所以不会供出其背后的保护伞,主要是基于维护团伙的生存网络考虑。
老大们如果出来还要混,就不可能做出损人利己之事,否则有谁还愿意提供保护 ?因此,江湖义气并不仅仅是黑社会的意识形态,更是团伙生存的技术要求。
前些年,该县最大的黑社会势力被端掉,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团伙组织失败所致,而是黑社会生存网络剧变所致。
这个团伙被端掉的导火索是团伙的一个小角色犯了命案,公安局掌握的证据无法指向团伙老大,但从逻辑上看,这个命案肯定是团伙的“组织”意图。
命案发生之时,刚好新市委书记到任,于是他很快将此案件作为典型,掀起了打黑除恶的运动。
市局和县公安局联合破案,花了很大精力将这个团伙所有犯过的案子整理出来,先以开设赌场的治安处罚为名将“老大”抓起来,然后放出风说这个老大因命案被抓起来了。
被抓凶犯信以为真,终于招供了。
至此,该黑社会团伙被连锅端,但却没有涉及一个政府公职人员。
这个团伙的覆灭虽然不是组织失败的结果,却是技术失败的典型,因为他们破了这一行的两条“底线”:
一是不要犯命案,二是不要影响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
只要发生了命案,地方政府很可能将之从普通的刑事案件上升为政治案件来处理;
而只要没有命案,就很难有这个可能性。
从技术角度上说,黑社会团伙如果不犯严重的刑事案,安全性就会大大增加。
从公安局破案的内部视角看,案件的不同类型决定了破案力度的不同。
治安案件和较轻的刑事案件一般由派出所和治安大队管辖,他们办案的技术条件有限,不可能深入追踪普通案件的背景。
而如果让刑侦大队来主办案件,则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各种刑侦技术(如调取犯罪嫌疑人的所有信息,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很容易掌握案件背景,并挖掘出案中案。
理论上,只要刑侦大队不计成本地投入,绝大多数案件是可以侦破的。
因此,老道的黑社会团伙,一般都会尽力避免采用非法手段来做事。
即便不得已采用暴力,也会有效规制暴力程度,尽量不发生刑事案件。
他们都知道,一旦出了人命,就会把事情搞大,后果便难以预测。
黑社会团伙也要懂政治。
现在一些普通的政治常识已经融入公安局的办案规律中,这个大多数黑社会团伙都知道。
比如,在“严打”时期,大多数黑社会团伙都懂得这个时期要收敛一些。
一些善于经营的团伙势力,甚至还会主动给公安局提供合适的“战绩”。
但一些更深层次的政治,就要考验老大的智商了。
在笔者调研期间,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正下决心把该县的一个黑社会团伙打掉。
因为他们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干预征地拆迁工作,一方面怂恿村民做钉子户,另一方面又和乡镇政府接触,要求承包园区土石方工程,试图“吃了政府吃村民”。
这种染指重点工程,影响县里中心工作推进的做法,等于是在公然露头,挑衅政府权威。
结果必然是引发公安机关集中兵力侦查,找到更多有力的证据,加快打击的进程。
90年代就注定会有中美贸易战
尽管农村农民对国家有如此巨大的贡献 但是在90年代以来 出现了一系列的其他问题 导致本来是创造了巨大的增量 承载这个国家现代化代价的农村 再度走向衰败 中国迅速的纳入所谓的全球化 然后靠外需拉动增长
80年代内需拉动转为90年代的外需拉动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基本常识都知道 经济增长三驾马车 什么叫三驾马车呢 内需是驾猿的 外需和投资是拉套的 这时候你突然把驾猿的换出去了 让那个外需变成了驾猿的 让内需变成 当然内需也没了 那个年代既没有投资了 也没有内需了 结果迫不得已就把这个外需 变成了个驾猿的 中国的3驾马车变成独马拉破车 各种问题都爆发了 那时候中国崩溃论 没谁认为你还能长起来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西方舆论 都是中国崩溃论 所以你离开你这辆破车 就剩下外需 因此掐死你是极容易的 只要把外需掐断了 你这破车就垮了 这90年代一一段时间 中国三农问题是愈演愈烈 乡村衰败 小农破产这种局面再度发生 于是乎又出现了民国中期出现的大量外流 这种大量的外流 今天人们把它当成好现象 民国的时候你怎么不当好现象 那时候民国只有2,000万外流农民 民国就受不了了 我们后来达到什么程度呢 将近3个亿外流 比如说乡村社会的3个问题再度发生 这些我已经有大量的文章发表 著作发表等等我就不多说了 只是告诉大家在这个阶段 三农问题越演越烈 再次出现了什么呢 农民的负担转化为母军负担的话是36%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这个现象只在战争年代发生过 那当然农民负担过重他就没有购买力 没有购买力就没有内需 同时又出现了城市下岗 对吧他没有购买力没有内需 工业就上不去 工业上不去企业就倒闭 倒闭就工人就失业 当时不叫失业叫下岗 于是乎 当时是几亿农民落落入贫困 还有4,000多万城里职工下岗 4,000多万职工下岗 对应的是1亿多的城市人口 所以几亿农民的贫困 1亿多的城市贫困加在一起 你们想想中国还有内需吗 这套做法 其实是90年代中国进入全面危机 使他被西方认为你将出现 就是中国崩溃 这并不是没有根据 那我们再看进入新世纪 中国又怎么让农民 救了他一把 大家知道这个 2001年 中央 主要领导人接受了山东问题的这个 提法我们提的呀 我们说你这样90年代你这么 这么一系列的这个严重问题 已经造成了 这个农民近乎于贫困化了 对吧乡村经济近乎于破产了 你单纯讲的这个农业本身 也是一个不断恶化的局势 所以必须把它当成重要问题 我们提出的时候受到很多人的批评 哎呀 这个中国极具转向西方主导的全句话 所以我们当时被批评的帽子 一个帽子扣的你反市场化 一个帽子扣的就 是反全句话 当时我戴着两顶帽子 甚至一段时间内就是 因为我这个倾向有问题吗 所以不让我工作了 但是毕竟三农问题最终还是被 中央主要负责人接受了 接受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调整 什么调整 加强三农 家乡投入 而这个家乡投入 是从2002年 2001年接受2002年换届 新一届政府开始强调什么呢 两个反哺 就是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然后 接着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 开始把财政金融投资向三农倾斜 所以这个这个 向三农倾斜这个过程中间就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 这个基本建设的这个高潮在农村经起 于是说 农村先是实现了行政村这一集的5通 进村通路通水通电话 通宽带 通气等等这些东西都通通到了农村 这个你们中间有人告诉我说 他在老家农村里边 上网的速度比在城里还快 因为农村用网的人比 不像城里这么多呀 他少点所以他那个网速比你们还 比在城里还快 大量的向农村做基本建设投入 其实客观上带来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就是 农村中那些上千人口的大村比比皆是 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什么撤村 民政之后 相当多的村集中 集中规并 变成大村 注意哈 大村的人口其实在西方就是城市 西方很多的城市的人口 根本赶不上中国一个村的人口 他几百人上千人就是个城 就是个城市了 我们几百人上千人还是村 我们现在有几十万个这样的村 我们还有 上百万一百大概180万左右的自然村 长期大量的向农村投入 我们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就是农村其实是一个创业创新的空间 尤其是中校企业 这再加上这些年普及教育 那就是说 现代知识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有 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 发展的一个一个一个趋势 当这大量的向农村投的时候 我们首先是 这个追求全球化的这个这个这个主流 90年代紧追全球化这个主流 在新世纪陡然遭到全球化的主导 国家对你过 快的去赶全球化的这样一个发展态势 实行战略阻断 人家挡着不让你走了 最简单的就是今天大家都看得到的 属于贸易战 贸易战背后人家说的很清楚 我们这叫做新冷战 人家要干嘛 就是你们必须放弃什么制造业2025 人中国要想使自己的产业 资本升级到 可以达到现代水平的这个产业 高度的时候 人说这是威胁 没有道理 就是你不许让你的产业升级到 可以直接和AI技术和IT技术结合 可以完全互联网化 你可以实现所谓的现代产业 不许就是目的不是别的 就是不许你进入现代化 原因什么其实也很清楚 人家早就讲了 你们如果注意一下就知道 在90年代后期当中国开始崛起的时候 完成的产业结构调整了对吧 农村的内需拉动的才起来了 但是于是乎人家就开了一个会 叫华盛顿共识 人华人同共是说的什么呢 说全球的资源不够用 我们20%的白 人进入现代化 就已经造成如此严重的环境破坏 如果我们再允许20%的黄种人 也进入现代化 那世界上恐怕还得再增加两个地球 才能维持 但是又不可能增加两个地球 那怎么办呢 只能不让他们现在化 这个道理我想人家是说的很直白的 所以华伦顿共识其实代表的是 白人精英的种族主义 但他却是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 用了一套自由主义的 民主主义的什么什么这套 益生态包装 包装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你们因为你们属于齐全国家 因为你们不是自由主义 所以不能让你们进入现代化 因为你们的制度不好 其实背后呢是因为你们人种不对 所以我们如果把这个道理 就是人家华盛顿共识 早就跟你讲过的道理 你们只不过自己不愿意接受 你们也不愿意说 这个其实人家早就跟你们说过了 宣布过的 而且人家奥巴马上台的人家就说了 如果要是这个世界 有色人种 特别是像这个中国要进入现代化 印度也要进入现代化 那这个世界需要增加4个地球 而如果要是其他的 什么拉丁美洲什么你们都要现代化的 增加6个 还不包括非洲 人家早就讲过了 所以人家现在掀起了1一种一种运动 当然这个运动内在有正义性 比如说环保运动 等等等等这些呢 发展的国家就跟他争 说 你们先把这些东西都消耗了 然后你们定一个标准压制我们 不许我们上 我们等达到你的水平 我们再往下压行不行 双方争论 对方说当然不行 怎么能让你达到我的消费水平 你对于资源环境的消费水平 绝对不许达到我的水平 那好了 现在你的产业要升级到跟他同等 层次竞争 这怎么可以呢 这不是什么市场不市场的问题 也不是什么民主不民主的问题 而是你们如果要这样干 世界不够用 这必须做战略性阻断 那这就是一场综合性战争 当然人家也说了 保证美军不踏上你的国土 因此一定是用所谓所有的现代化手段 当然也包括意识形态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想继续沿着全球化的所谓 康庄大道 你训跑吧等等这些就已如 好梦破碎一样 在面前你睁开眼的时候一地鸡毛 还能这么走的下去吗 当然我们很多主流仍然抱着这个幻想 我一点都不不奇怪 我也不想批评 我只是告诉大家 那条路其实已经被人家阻断了 不是你主观愿望上 还要不要走得下去的问题 而是人家不让你走了 那我们就在这个阶段其实处处受阻 比如说你要一带一路 人家说你是新帝国主义新人民主义 弄得几乎发展中国家都跟着一块喊 因为你意识形态你没有话语权 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制度权 意思在所有的国际制度中 你都没有参与的可能 即使你算是金融资本大国了 你能加入IMF有投票有决 有决定性的投票权吗 没有 所有的这些中国认为他应该按照 所谓的国际惯例所做的事情 几乎全部都被阻断了 甚至 你做了巨大让步 加入WTO也要被人家放弃了 人家在退 人一个一个退群呢 尽管你费了很大劲 你说我跟你是一样的 人说你跟我不一样 有各种各样的 制造出来的你跟我不一样的说法 所以我们说在这种情况下 进入2010年 中国再度遭遇到了其实是试图 积极纳入全句话 却被全句话主导 国家全面做战略阻断的 这样的巨大困境 这时候我们说这叫2010困境 比80困境 50困境还要严重的多 并且 因为你在意识形态上不能自圆其说 因为你的意识形态的思想 理论体系是照搬人家的 人家可以改变人家的话语表达 你照着人家的那套体系来 形成自己话语 你却只能跟着他 你行不成跟他能够 正面交锋的话语 这就是中国现在最大的被动但好在 我们还没有真的把乡村社会破坏完 如果按照少数 但是其实也不是少数 相当一部分比较激进现代化的主张 那中国就应该是消灭农村 消灭农民 幸亏这种激进的主张 在2005年被上一届的中央执政团队 中央领导班子把它改造成了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并且开始加大了大规模对农村的投入 形成了农村的双创空间 创业创新空间 于是乎当你不能向外走的时候 当你所有的加入全球化的努力都 相继遭到 阻断的时候 那你开始眼光向内了 这时候眼光向内就什么呢 就是所谓的乡村振兴战略 但这个乡村振兴战略是继承着 2005年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的 那就是靠广大的农村地区 来吸纳 中国已经形成的庞大的金融资本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当你不能对外消化的时候 尽管这个世界也需要 比如拉丁美洲 非洲亚洲等等很多都需要 但是对不起 人家不让你这么干 人家宁可让他他的需求空着 也不让你去填补这个需求 从这一点来说对他们是不公正的 那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公正的 但是谁让你意识形态已经没有任何 斗争能力了呢 这人家不让 你又没有国际制度的建构权 你只好 人家不让你就跟着不去 或者你去人家让你损失 让你失败 你也只好接受 这就是失败 好在你还能对内 而对内我们还有一个实际上 户籍人口高达8亿的农村 尽管按照统计人口 我们现在农村剩下的不到6个亿 但是户籍人口你还有8个亿 并且 随着你的所谓沿海的低端制造业 不断的向外转移 还会有大量的返乡人口 那就看返乡人口向何处去 我们2010这个中国农民再次救了现代化 是因为2008年华尔吉金融海啸爆发 2009年全球都进入衰退 于是乎呢 中国这个沿海的出口的这些企业 倒闭了6万家 2,000多万打工者失业 而就在这个时候 因为2010年 中国出台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策 就是家电下乡政策 家电下乡政策的核心 是把过去补贴海外消费者的 叫做13%出口退税 转变成了对农民只要你登记为农民户 口你就直接享受13%的价格折扣 就是财政还是这13%的开支 与其补贴外国消费者 不如补贴中国农民 于是我到2010年的12月底 农民购买那些不能出口的那些工业品 就变成了一个高潮 农民没百户买彩电104台 那彩电不能出口的就被国内消化了 那这些彩电生产企业可以继续生产了 汽车不能出口了 因为你把道路修进农村了 于说农民就买汽车了 你把宽带修进农村了 农民买了彩电 他能用机顶盒 他能看电视剧 他能玩游戏了 你把自来水修进农村了 农民买洗衣机了 对吧你把电力修进农村了 农民买冰箱了 所以大量的不能出口的就是你90年代 迅跑着追求全句话 突然被人家卡住了 那怎么办 转向内需 这时候如果没有前些年 大量向农村搞基本建设 你转内需的可能性没有 所以中国在2010年再次出现了 农民旧现代化的一个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那好了农民钱从哪来的呢 注意哈 如果你没有大量向农村做基本建设 投入你就不 可能给农民创造 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吗 我刚才说到 2009年就出现了2,000多万打工者失业 他们哪去了 为什么没见在街上示威游行呢 为什么城里的打工者失业 就出现阻断交通 包围政府大量的群庭事件 为什么 那些打工的农民就是在沿海打工 搞出口加工品的那些 基本上内地留下来的农民 那为什么这些农民当他失业的时候 没出现社会动乱呢 是因为你在农 村已经开始大规模基本建设了 每1万亿投资投的农村 就意味着 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得到就业机会 多少呢 1,000万以上 1万亿投资能带动1,000万到1,500万就业 所以2005年以来 连续向农村的这个大规模投入 带动了回流农民得到就业机会 他得到就业机会他的收入增长 收入增长 就能买这些不能出口的工业品 于是乎中国几乎玩了个帽子戏法 帽子戏法了 政府把出口退税13% 帽子戏法变成农民消费折扣13% 这不帽子戏法吗 对吧政府把不能用于对外的 不能加入全球化的工业生产能力 转向对农村的基本建设 还是个帽子戏法 农民在沿海打工打不到了 得他转到家门口去干基本建设了 他就业了 于是我们说2010年 中国真正的经验 是农民第3次挽救了现代化 这个现代化可是全句话拉动的 当你的全句话被阻断的时候 你靠谁还是靠中国呢 8亿户籍农民人口 尽管被你们这些激进现代派 认为他已经 应该被消灭了 但他们实际上没有被消灭 他们因为没有被消灭才救了你们 所以请你们这些人千万记农民一句好 别逮着便宜卖乖 你们得理解 中国每每一次所谓的现代化高潮 都带来巨大的代价 巨大的成本 如果没有农民 尤其是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农民 我们是过不了这些危机的 每个坎都能把你摔的不是说鼻青脸肿 至少是要你半条命 所以我记得很多年前 当中国开始全面提出要加快 城市化的时候我曾经给过一个警语 也就是相当一个越 一个预言一样的说法 我说如果我们的城市化率 真实城市化率哈超过50% 如果我们金融资本主导的这个 产业结构 已随第三产业 服务业超过50% 那对中国来说就意味着危机加深 甚至很可能过不去 那现在呢 基本都超过了 第三产业以金融为主的超过50%了 我们的城市化率超过50%了 这当然都是统计意义上的 为什么说统计意义上呢 因为农村中大量的这些 实际上和资源直接结合的生产 并不进入GDP 因为他没有货币化 农民互相之间的这个借贷等等这些 不进入金融资本交易 也因此我们说 中国将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贯彻所谓乡村阵营战略 使农村资源 货币化 这样呢 我们就有可能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 当全球危机全面爆发的时候 幸免于难 所以还是三农救中国
新一轮金融风暴引爆点又在何方
2020年的3月 美联储以两万亿美元的准备金无法维持全球一个巨大的倒金字塔负债的规模 那么现在2022年 美联储计划将准备金从3.3万亿 收缩到年底的2.7万亿 同时利息提高到3% 那么海外美元的体系环流 包括巨大的海外美元负债 能不能承受这种压力呢 这就需要我们观测海外美元环流的一些重要指标
对于美联储缩表影响最敏感的 首先就是海外美元
海外美元的准备金
我们知道 美国准备金是在央行账户 美联储账户上
海外美元的所有银行所创造出的美元 他的准备金什么 是他们所开户的美国银行负债项 每一家外国银行如果要接收美元存款 或发放美元贷款 或者支付美元 都必须要找到美国的上家 美国银行体系中的上家 要么是摩根 要么是花旗 要么是美林等等 你得到那开账户 否则你无法收美元 你也无法付美元 你也无法创造美元的贷款 那么所有这些美国金融体系 美国银行体系中间的负债项下 比如说伦敦a银行的账户 然后那边有一个德国b银行账户 法国c银行账户等等等等 这些账户中的数字 在美国银行账户这些 这些数字构成了海外美元的准备金 你在海外美元在海外你创造美元 贷款同时创造美元的储蓄 这些储蓄是会被转走的 是会从法国的巴黎转到英国的伦敦 实际上你等于发出一条指令 让美国的银行体系帮你做转账 从花旗给我转到美林 或者从美林转到花旗 等等所以 海外美元创造了贷款 同时创造了美元的存款 他的支付 都是通过美国体系来做调整 账户上加减数字而已 那么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当美联储在顶端开始收缩准备金 就会对美国所有的银行 资产负债表构成紧缩的压力 他就会同时紧缩负债 和资产好我这边负债如果紧缩了 那么所有我给美 给美国以外海外银行那个准备金账户 也就被压缩了 如果这个账户被压缩 就意味着 海外美元的全部准备金在减少 而且这是个放大比例 美联储那边三点 三点三万亿收缩一点点 在美国体育这边会放大很多倍 然后对于欧洲美元或者海外美元 银行体系 资产代表压力会 好几倍或者10好几倍的增加 所以在海外的美元体系 会率先承受美元缩表 带来的强烈的紧缩压力 这就是我们看到了 如果说这个开始6月1号开始 我们将首先在 海外银行体系中 海外美元流通中发现苗头 好 当这种苗头出现了 当海外没这个海外营养体系受到自 然分裂表的压力越来越大 他们怎么办 卖资产如果手中持有债券 我就卖掉这些美元计价债券 如果我手上有贷款 我就试图把这个贷款给取消 然后我在市场中这么做 其他人也在市场这么做 大家都卖资产 这个资产就会暴跌 好这就带来了更强烈的美元手速 这个时候几乎就到了美元慌的程度 那么这样一来 就会迫使很多人需要美元资金的周转 要不然我的债务 因为我借的是20年债务 我需要不断的滚动我滚动不了了 因为银行这边在收缩资产 出代表我这边在获得美元新的贷款 变得越来越难 我就会违约 因为我拿到美元现金我会违约 我1违约 会进一步重创银行资产 使得他收缩手表收缩了 压力会变得更大 然后呢 全球正式陷入美元流动性紧缩 陷入这个泥沼之后就会自动加强 从6月到年底这个这个势头 紧缩势头会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候我们 最先看到的苗头 就是全球美元荒的征兆出现了 那么当我们观察全球美元荒 应该从哪里去观察呢 最早出现信号就是货币击杀互换 咱们核心课64-65讲专门讲过 货币击杀互换 我们知道 他相当于现货交易加远期交易 再加利率互换 3者的结合 由于整个美元海外美元变得更稀缺 所以击杀互换将会呈现负值 就是美元更稀缺 欧元和日元都得求着美元 所以美元说 我借给你可以我得收一个手续费 这就叫机 叉这个机叉如果向下向负数走的越深 说明美元越稀缺 所以我们需要 首先观察货币加互换中间的这个负值 美元负击他会负到什么程度 如果是个极具的下滑 就像我们在核心课展现出来的二008年 2014年 2019年 还二020年 这几次你会看到机场呼唤都是一个 向下的尖峰 一旦出现这个尖峰说明坏了 全球美元荒爆发了 所以我们看到 这是第一个指标 货币击杀互换中间的美元击杀负值 会不会突然恶化 另外一个指标是什么 是美国远期合约的利率 和美国国内美元的OS利率之差 远期实际上是 海外美元对于liberal利率的预测 所谓library利率 library 利率背后的美元利率是怎么产生的 不就是海外美元形成的吗 海外美元形成的liber利率 实际上它真正市场是在美元 是在美国的金融体育之内 是在美国的资产负债表上 他是对应自己的头寸的 这个紧缩程度 就像准备金市场是一样的 那么远期是对莱 伯尔利率的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测 oys呢是对联邦基准利 这个这个联邦基金利率的一种预测 两个两个预测如果差距巨大 说明海外美元非常的短缺 这个利差越大 就说明海外美元进入了紧缺状态 如果出现了尖峰 说明爆发了美元荒 海外美元荒 这都说明我们看到了一些 一些金融市场的一些指标会率先 闪现出红灯 如果你脑子面有这个准备 或者如如果你知 道这些知识之后 你在看金融新闻 你在看这个分析数据的时候 你会非常关注某些特定的数据 你会对他超级敏感 就是因为你知道背后的原理是 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结论什么 就是由于美元环流机制 体现出一个典 型的道金子塔型的结结构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死穴 美联储的准备金余额是观察 就是这个金卡底部 这是观察金融风暴爆发的关键指标 这个准备金的余额线是3.3万亿 参照历史经验 当准备金余额下降到3万亿以下 二点几万亿的时候 金融市场将会出现严重的不稳定情况 就像我们上周看到了美股 不管纳斯拉克smp还是盗琼斯 还是比特币还是任何包括黄金 包括任何这种资产价格 都会出现大幅下跌 所以我们在炒股票时候 你一定得对全球的货币体系 对全球的货币流动得有一个 大体的认识 你得知道现在 是处在热还是冷的基本的开始之下 然后才能做清楚判断 那么当准备金下降到3万亿以下 我觉得市场将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将会连续出现上周那种情况 如果真的按照美元处 缩表计划严格让这个计划来678三个月 试运行减半执行每个月475亿的缩表 也就是消灭475亿的准备金 9月1号开始依照年底 每月消灭950亿美元的准备金 如果真的是以这样的速度来执行的话 到今年年底准备金将下降到2.7万亿 这还是个保守数字 因为还要发国债呀 发国债也会 吸纳很多准备金进来 因为银行 24个一交一商 他们是用准备金账户的钱 来购买国债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 美国财政部的七阶账户 在美联储的通用账户中 他的数字上涨 和银行准备金下降是同步发生的 所以这两个因素每年除自己在缩表 同时美国财政部还要发债 2.7万亿可能是个保守数字 应该下降的更快 那么全球金融市场到 降到2.7或者2.5万亿 还不发生重大灾难的话 我认为这将是个奇迹 如果非常非常幸运 也就是鲍维尔确实是杂技演员出身 祖孙三代都当杂技演员 恐怕才能做到这1点 否则的话他想软着陆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不要说明年 再持续1整年缩表一万亿 后年再来一万亿 好家伙准备新账户中 连续3年 最后准备金还剩多少 还剩个零头 怎么支撑全球美元的 80万亿以上的负债呢 因为所有负债的变动都涉及到支付 所有支付最后都会通过 准备金来进行支付 大环流套小环流 小环流套中环流 这个支付怎么怎么进行 所以明白这点之后你就知道 随着缩表和加息 全球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 将会与日俱增 而海外美元市场是最有可能 最早爆发的 他是个 这个引爆点 借贷海外美元最多的是谁呢 是新兴市场国家 我们看到土耳其 看到了这个南非等等 这些国家是借贷美元最多的 因为他们需要美元贷款 需要美元融资到哪去 借到伦敦去借到新加坡 去借到香港去借 所以这些海外的美元集中在 欧亚这几个重要的金融城市中间 所有新上国家都当然要去建美元 有了美元他才能够进行贸易 才能进行结算 才能进行投资 好现在突然发现山东美元不好借了 包括中国房地产商 可能也在香港借美元 现在突然发现美元变得突 变得很稀缺 我找也找不到 成本太高 那我还美元就会出现问题 我要出现问题出现了违约 那不也同时害了银行吗 银行如果海外的银行出了问题 不也害了你的美元清算华清算行吗 花旗这个摩根大通不也会受影响吗 那美元楚到底救不救 肯定得救 到时候要救通过什么央行互换 还有飞马 就是所谓国际的回购的常备接待便利 这些工具都会用得上 你都能看到这些数据大幅飙升 那就是已经发生了危机了 那么新市场国家他的他们的股市 债市会市3杀的危机将会陆续出现 观察 整个这个事态的 领先指标是什么 货币级差互换 其中的美元负极差的程度 还有海外美元的远期合约和ois之差 还有 如果你想观察危机是不是已经爆发 就观察美联储资产资料表中 那个飞马海外回购 这个海外回购工具 还有SRF美国的常备回购工具 还有 他的央行货币互换 这几个数变还是不变 现在是基本都是0 如果有一天这三个数据一起往上飙升 坏了进危机已经爆发了 任何这几个数据的突然变化都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增長股
所謂增長股,在不同投資期,應有不同的股類。
如在70年代,在香港的增長股為銀行股;
在80年代,在香港的增長股為地產股;
而今時,應為科技股、新能源股、醫療股。
哪些科技股值得投資?
簡單,目前已有利潤、派息者;
無利潤、無派息者,屬於增長股- 的行列。
除非閣下錢多,不然就不宜沾手了,因為是underperformer,股價表現會不如人意。
有盈利的科技股、能源股、醫療股都有長足升幅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全球发行量超过了1,000万 当然这就会有很多评价 来自国际的和国内的 好坏评价都有 甚至有一度成为英国金融时报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 这些国际大媒体的一个关注的焦点 现在15年过去了 我自己呢 从来没有去跟别人 辩论过书中的这些观点 因为我相信一部作品的真正的价值 只有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我对孔子这句话 可以说是深信不疑的 那么货币战争系列究竟说了些啥呢 为什么会引起很多的这个关注呢 我想把这一系列的丛书 用一个词来概括 就是这本书探讨的是 货币权利这4个字 借用美国货币史学家杰克 这个维斯韦斯福德的这个话来说 就是控制货币是一场伟大的斗争 控制货币的发行和分配 就是为了控制财富 资源和全人类 我觉得他把 货币权利概括的非常的准确 第一本书 货币战争 2007年出版的 我称之为是这个货币权利的导论 核心论点有3个 第一 货币的发行权 第二货币的创造权 第三货币的分配权 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 就是发行法定货币的权利 究竟应该属于谁 是属于国家呢 还是属于私人 我想 这应该是这本书最具爆炸性的一个 提问 因为在2007年之前 中国的普通民众 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所以当人们知道美国的中央银行 美联储的这些12个储备银行 居然是私有银行的时候 我们可以想象 这些读者的内心的震惊是多么的强烈 我记得当时有有有一些领导吧 找我聊的时候就说 其中有一位就说吧 他80年代在美国工作的时候 就已经了解到美联储是私人的 结果他回国呢 跟这个很多 金融界的人去说 结果大家觉得他脑子进水了有毛病 因为怎么可能中央银行是私人的 这还是 研究 或者说 这个从事金融行业非常深的人 连他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中央银行可以是私人的 所以普通老百姓更可想而知了 我想知道今天这个理论界也没有 真正的能够证实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到底 国家拥有货币发行权更公平合理呢 还是私人拥有货币发行权 更加有效率呢 我们想想看 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教科书中 是没人探讨的 或者说这个问题探讨起来 是有些不方便的 那么这个呢 就是 第一个可能比较有爆炸性的一个提问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谁拥有货币的创造权 我想 普通人吧都有一些误解 就是 如果说国家拥有货币发行权 那当然货币创造权也是属于国家的 当然很遗憾 这并不是现在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在发达国家 货币供应的总量中的97% 是由银行创造的 并不是由国家发行的 国家发行的只有指钞 钞票流通中的现金那个量是很小的 绝大部分货币供应是银行创造 出来的 如果银行是私有的 当然就是私有的银行体系 创造了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的 绝大部分 那么在中国呢 银行 大概创造了我们全国货币供应量的95% 这就 很多人就觉得有点想不明白 银行是怎么来创造货币的呢 实际上 银行是通过贷款来创造存款的 也就是所谓的债务货币制度 就是这个国家要有拥有货币 必须得有人向银行去借 必须要把自己的白条留在银行 作为资产 所对应才能创造出货币 形象说银行 就好比是印钞票 去买进 别人的白条 然后放出货币 所以我们来看 很多生活中 大家经常说的一些 在我看来是逻辑上呢 有点问题的一些提法 比如说 房地产是流动性的池子 因为货币超发很严重 所以用房地产来吸纳超发的货币 在我看来这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或者叫逻辑反了 实际上人们越是买房 越是借款或者叫贷款买房 银行以你的欠条为抵押 创造出了货币就越多 当然结果是房价涨的就会更快 所以我们平常的很多这个人在 了解货币竞争之前 其实对货币有很多误解 所以这本书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 银行体系所创造的大量货币供应 这件事情有没有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你不管是买房买车 还是刷信用卡 一切的这种行为你没有遇到 你刷卡的行为 借贷行为本身就在创造货币 所以这个货币的增长跟经济发展的 比例有可能是不 协调的 比如说你如果在沈阳买一套房子 你要借款300万 当你签字签这个借款协议的同时 银行就无中生有了 创造出了300万的货币供应量 而当时社会中在那个时刻 并没有增加这么多商品 那你不是超前了吗 超前当然就会导致 所有的货币已经存在了 货币每张的购买力都会变值 实际上 我们的上一辈人 完全不懂这个概念 所以他们认为存钱能够致富 那么你会看到 在现代的货币发行制度之下 谁存钱 死存钱 不借贷实际上是最终 非常的吃亏 就是因为别人在借钱 别人在创造货币 使得流程中的货币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贬值 而你却在存应存 当然你的购买力就被稀释了 或者某种人应该说你的财富 被别人拿走了 而你自己不知道 在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器学的这4年吧 我觉得对我来说 最大的帮助是逻辑训练 这种逻辑训练是非常有价值的 刚才我说了这个银行创造货币 这种债务货币制度 如果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的话 比如说我们假设 全国的各级政府 所有的公司 包括所有的个人 大家商量好 在今年的6月1号儿童节 所有人一起到银行偿还全部的贷款 那么全社会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这就需要 逻辑推理 因为这种现这种现象 在真实真实事件中是不会发生的 所以我们需要推理和逻辑 帮助我们来实现 假如大家1起在6月一号早上9点 到银行还掉所有贷款 那么社会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际上除了社会中 大家手上还有的钞票之外 全社会的货币都将同时消失 每个人的银行存款户头上的这个数字 理论上都将被清零 因为早在这个之前银行就已经倒闭了 所以形象说 货币就是债务白条的收据 偿还贷款就等于用收据换回了白条 效果是什么呢 效果是在摧毁债务的同时 也摧毁了货币 我们思考一下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个国家将自己的经济发展 就是将自己的货币和债务 思索在了一起 他说明一个问题 如果经济要发发展 债务就必须增加 否则这个社会就将缺乏足够的货币 经济如果无限发展呢 这就要求债务必须无限的扩张 而且债务扩张的速度往往 超越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当然这就带有强烈的通货 这个通货膨胀的这种压力 就是货币贬值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而所有这些债务 所产生的利息的压力 这种负担吧 永远是压在老百姓身上的 当然有一天老百姓会发现 实在扛不动了 还就是还不上贷款的利息了 还不上本金了 这个时候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 所以一切金融危机的本质 都是债务危机 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想一想了 为什么货币创造了机制 要设计成这种债务货币机制呢 为什么不能 创造出一种没有债务的货币呢 我们知道没有债务的货币 显然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 也更有利于社会的财务分配的公正 这也是个重大理论问题 到目前为止仍然无解 因为全世界采取的都是西方开创的 债务货币制度 所以有的时候我在想 中国在经济不断的发展情况之下 财富越来越多 然后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有一天我们可能在经济上 在实力上能够超过西方很多国家 但是我们在思想上在理论上 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具有 创造新理论的能力 我们仍然 在仰视西方他所创造的货币金融理论 我们认为这就是金科玉律 这就是不容质疑 无法颠无法颠覆的 天然的真理 而没有用逻辑 用理性思维的力量去 推演这个东西到底合理不合理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 更加深入的去认识问题 当然也要了解历史 因为历史会提供给你纵深感 通过历史研究 通过逻辑的推演 你会发现 现在这种货币 债务货币理论 并非一开始就有 比如说货币创造 中间 两大派 一派是商品货币理论 一派是债务货币理论 从亚当斯密遇到马克思 提出的都是商品货币理论 就是一切的货币是商品的收据 所以这个社会不会短缺货币 因为商品不会被摧毁 只要有商品对应了货币 那么债务货币就不是这样 债务货币是在20世纪以后逐渐 占据了上风 就是一切的货币创造必须要依赖债务 没有债务就不可能有货币 这套理论体系 真正占上风是在20世纪以后 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银行逐渐垄断了全社会 的 资金托管 资金的清算 资金的支付 当他拥有这3大权利的时候 资金托管 包括记账 支付和清算 这几大权利被银行垄断之后 银行就拥有着更加强大的 就是贯彻他们的理论的1 一种实力和能力 导致整个理论界偏向于 银行货币理论 所以这都是我们现在 我们知道 全世界现在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底层的经济秩序 表层的地缘政治都在发生巨变 实际上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包括理论体系也需要发生变化 来适应新的这种形式 所以货币战争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 创造货币的机制 他到底合不合逻辑 如果不合逻辑有什么新的办法来取代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取代 这个也是一个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理论创新的一个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货币了分配权 我们知道 银行是通过债务来创造货币的 创造出来的货币呢 当然谁离金融体系近谁就先获益 所以金融体系是最大的获益人 然后呢是申请贷款的这个人 比如说你申请了300万在沈阳买套房子 你首先就享受到了 因为你获益了 那么贷款获得 这个货币这些人当他花钱的时候 全社会的物价当时还没有发生变动 也就说物价保持不变 因为社会还没有反应过来 这个时候他花钱当然就会受益 但是随着货币的逐渐扩散 向社会中不同的领域进行扩散 物价会慢慢的开始发生 发生响应 所以在 这个体系中越晚获得货币的人越吃亏 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当时学的专业课 自动控制理论了 我们知道在一个系统中 当你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 外部冲击 内部的自动控制体系 要发生反应是需要时间的 会有滞后 经济体系也一样 当有人创造了更多货币通过借贷 那么当这个钱 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了一个刺激之后 整个经济体相当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要置后一段时间才能发出响应 所以这套游戏规则的设定 我们来看谁是这个游戏 玩法的失败者呢 最老实最爱存钱的人 因为他得到货币最晚 所以当他去买东西时候 东西变得更贵了 房子变得更贵了 这就意味着 这些人 将会成为这个游戏规则的牺牲者 或者叫受害者 也就是储蓄的人 在债务货币体积之下 处于特别不利的地位 这就是我们这个看到这个书 其实提出了3个 货币权利的核心问题 货币的发行权 货币的创造权 货币的分配权 在任何社会在任何时代 这3大权利都具有着普遍性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 所有国家都一样 谁会有这三大权力 这就是非常巨大的 控制社会的能力 当然我们知道 任何权利 都会引发争夺 更何况是 控制全社会财富这么巨大的权利呢 而在我们的货币金融教科书里面 只有数学公式和理论模型 而这教科书 回避了权力争夺 还有权利背后争夺的人性 所以让我们其实看不清楚 货币的另外的一面 就像月亮一样 我们只能看到正面 光彩照人里面 而月亮背后那块呢 始终处于黑暗 因为大家没有办法去探测 或者不想去真正去观察 那么在第一本书里面 主要提出了几个预测吧 第一个就是美国 2007年 那个时候吧 他的金融体系正在面临重大的危机 但是这就是2008年我们看到一年之后 所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全球 金融海啸 第2个预测 就是 我在书中提到 欧美这些国家正在 准备搞 环保的货币化 通过环保货币化 来控制未来的全世界的货币发行权 也就是控制货币的权利 但是现在15年之后我们回过头去看 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 这个迹象是西方正在大力的 这个推碳货币这个概念 我觉得跟15年前提的环保货币货币化 本质上是一样的 就是这么巨大的权利 怎么会没有人去争 当我们提到碳货币的时候 你想想看 怎么这个概念 就会有人推的这么厉害呢 当然是有受益者的 除了冠冕堂皇这些理由之外 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动物机制是什么 这难道不应该成为理论 研究的一个方向吗 第三 第三个是一个建议 就是建议 2007年时候建议中国的 外汇储备中应该大力增加黄金储备 当然15年之后我们现在看到 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 欧美冻结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 只有他的黄金储备幸免于难 其实现在外汇储备安全问题 已经上升到了 各国家中央银行 外汇储备怎么进行分散 怎么进行配置才能保证他的安全性的 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尤其外汇储备多的国家 这个挑战性就更强 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或者在 观察现实的时候 其实我们应该有一种思维习惯 这种思维习惯就是 你要真正能够区分什么是临时性的 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因素 什么东西是背后结构性的 长远的不会发生变化的因素 我们应该集中注意力去研究那些长 期的本质性的 能够影响长久的这样的一些因素 如果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切 真正的知识都是必然性的 知识 就是研究必然性 如果你的逻辑对 如果你看到了 抓住了这个必然性这一点 那么你的分析和预测 就会受到时间的检验 时间最后会证明 这种合乎必然性的东西 它的推论是合理的 第二本书金权天下 我称之为是货币权利的西方历史论 因为这本书主要是 把三大货币权利 提炼成了一个更高的概念 就是金权 所以这本书主要是分析 西方历史上18世纪以来 德国法国 英国美国 这些玩金融的家族是怎么崛起的 300年这些人是怎么起家的 在他起家过程中 这些权利在跟各个国家的政治权利 比如说三权 行政立法和司法之间 这3大权利 跟金权之间是怎么进行博弈的 而这种博弈的关系 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 到底发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所以第二本书的结论是 金权在西方已经后来居上 现在已经凌驾于 所谓的三权了 行政立法司法实际上赶不上金权 具有一种超越他们的这样的一个地位 第3本书 金融高边疆 我称之为是货币权利的东方历史论 第2本是研究西方历史 第三本是在研究东方历史 其中主要是分析通过货币权利的视角 来分析中国和日本 近代史发生了一系一系列事件吧 比如说 为什么大清国的洋物运动会失败为生 为什么日本的明智维新会成功 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就是在与 西方争 夺一个国家金融高边疆的斗争中 清朝失败了 而日本成功了 当然进入20世纪之后 我们看到国共两党 不管是在几次国内战争 还是在抗日战争中 他是如何通过 货币来展开斗争 还有建国初期 中国是如何利用货币的这种工具 来稳定物价 恢复和发展经济 这些历史内容 也都是在第3本中进行了集中的论述 因为在我们传统教科教科书中吧 尤其是历史 我觉得往往局限在历史内容的本身 而缺少一种化学科的综合的尝试 所以第3本书 我是试图通过货币权利的斗争 这是一个新的视角 通过金融和货币视角 来重新解读 历史上很多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我看来 货币权力的斗争本身 就是历史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的结论是什么 任何一个政权想要做到稳定 都必须一手要抓紧枪杆子 另外一手要抓牢钱袋子 这都是政府稳定的基石 第4本书 就叫战国时代 实际上是货币权利的战略论 主要分析了历史上 美元是如何崛起的 美元一开始并不是世界储备货币 他是怎么在斗争中 一步一步打垮了英镑 特别是在二战中 特别是所谓租界法案 还有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会议 你会发现美国和英国之间 所发生的关于美元和英镑谁 能够成为世界霸主的1 一种非常复杂和尖锐的较量 非常有意思就是当你明白了美国 在整个二战中 包括二战之后到50年代 一直试图的不断试图在削弱英镑 你才会发现 英美两家也会争货币发行权 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会议 大量的出现 都是美元和英镑之间的较量 砍字方案 还有美国的方案之间所有细节的差异 都体现出美国药 就是美元要制约英镑 但除了这个之外 还有美元和卢布的冷战 冷战的起因 在我看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是货币对抗 这个货币对抗 实际上是冷战爆发了一个主要的线索 比如说著名的冷战电报 其实就是 这个乔治凯南当时作为 美国驻苏联大使的一个代表 重点追踪 莫斯科方向什么时候同意签署加入 这个货币 这个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如何把卢布拉入美元区 实际上一直在等这个答复 没有等到 才发的8,000字的冷电电报 冷战的电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冷战的起源 其实跟这个事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还要介绍欧 元的崛起 欧元的诞生 他的崛起 以及他的困境 所以第4本书提出 未来的世界发展必然走向一个 货币的战国时代 就是多极化的区域 货币将占主要的形式 中国一些应该提前思考这个问题 就是在后美元时代如何 推进中国的货币战略 比如说我们需不需要搞亚元体系 还是重点推人民币国际化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实际情况是 俄乌战争 已经不可避免的打出了一个 多计划的货币体系 以及背后所对应的金融和贸易体系 可以说2022年 全世界 已经正式进入了货币的战国时代 而俄罗斯呢 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 搞出新的货币结算体系 因为他被美元制制裁 还被欧元和其他发达国家货币制裁 所以他必须要打出一片新天地 这实际上是俄罗斯搞了一个重 大的货币战略举措 第5本书山雨欲来 其实是讲的货币权利的未来论 准确的说是从历史来展望未来 那么从历史回顾中 我主要分析了 当年的古罗马和中国北宋 这两个兴盛的帝国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在由盛转衰过程中发生的细节是什么 实际上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 滥用货币权利 是两个帝国衰亡的根本性的原因 滥用货币权利 就必然会导致 一个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 而后来发生的所有的变法 都是在试图缓解 财富分配严重恶化这样的一个进程 如果变法失败了 这个帝国将会迅速衰落 如果变法成功了还能再延续几百年 所以我们看到一切 王朝亲父和帝国的崩溃 最终都体现为什么呢 体现为这个国家这个帝国的统治精英 是不是过度贪婪 因为过度贪婪 就会导致严重的财富煎饼 历史上叫土地煎饼 这种煎饼就会失去节制 而国家税富 就是怎么收税 在财富兼并过程中 富人总是有办法逃税的 所以国家税富会更多的压在了 普通穷人身上 而民众普通人 他的承受力会逐渐发生崩溃 恶化和崩溃 最后政府收不到税 所以导致国库亏空 然后呢国库亏空之后 政府必然会通过贬值货币 来弥补亏空 然后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过膨胀 结果是老百姓的消费力进一步枯竭 最后诱发是内忧外患 内乱外敌入侵 所以我们观察一个国家 观察一个王朝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 都能看到一个共同的规律 就是 这个国家的货币是不是足够的坚挺 越是强大的国家 越是崛起中的这种王朝 越是要捍卫自己货币的坚挺性 比如说历史上很多崛起中的国家 比如大英帝国吗 大英帝国在崛起过程中 英镑的购买率是高度稳定的 从英国开始有记录的这个物价记录 164几年一直到一战之前1914年吗 中间有250年的时间吧 英国的英镑的购买力是高度稳定的 就是250年前 你用一英镑可以买到多少土地 买到多少鸡蛋 买到多少肉蛋奶 250年之后 一英镑还能买到同样多的东西 这就叫牛逼的货币这就叫强大的国家 当然例上还有很多其他的 比如说拜占亭 拜占亭的金币 长期保持稳定 他的币值800年不变 含金量捍卫他的含金量 主要原因是他是个贸易帝国 如果我要允许货币贬值 那么实际上我就相当于纵容 这个伪劣的这种货币 纵容假币 因为假币到我这换走我的好东西 我就亏了 所以他在800年中 捍卫了拜占庭金币的高度稳定性 所以东罗马帝国持续实验 要远远超过西罗马 当然历史上这种案例太多了 所以这个说明一个问题 当一个国家生产 创造财富能力非常强大的时候 他是天然倾向于让自己的货币很坚挺 的 因为如果我允许别人用 这个贬值的货币跟我进行交换 我一定吃亏 所以观察一个国家货币的监警程度 就像我们学自动化仪表专业中 用仪表检测过程变量是一个道理 我们用仪表检测会发现 钢炉中间温度的变化 我们会发现钢管运动中速度的变化 等等等等 实际上我们通过观察货币的坚挺程度 能够发现这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的 最基本的运行状态是不是稳定 是不是可靠 有没有出问题 当然这个就是我们 其实通过 这么多年吧 1就是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就是货币其实是一种 探针或者叫仪表 或者叫指示记 帮助我们在分析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历史时代中 这个国家是在往上走还是往下走 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或者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通过这个指标我们就能够 大概摸这个 摸准这个国家的发展的脉络 就是迈向就能摸的准 这就是我们 在我看来吧 就是 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一些货币的基本 知识 都需要对货币有些 有些常识 这样的话我们在生活中 或者在工作中 或者在看国际新闻 在了解身边的大事的时候 你会有一种新的视角 或者说更加接近问题本质的 这样一种分析能力 就是一看 首先观察一个国家观察一个社会 看他的货货币 探准了货币 摸准了他的脉 你基本上对这个社会发展 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两千年来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什么?
用老故事来聊一下央地矛盾。
01
众所周知,自从秦始皇以来,中国就是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国家。
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都是概念性的东西,要支撑起这样的顶层建筑,必须有一些配套措施,而这些配套措施主要有四种:
地理方面的统一和集权、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和集权、经济方面的统一和集权、地方人才向中央流通的渠道。
因为要保证地理上的统一集权,大气候上便有了百代皆行秦政法,郡县制在海内铺开,中央任免地方官吏、郡县无条件服从中央。
而在小气候上便要削藩,汉朝的推恩令、明朝的杀功臣废藩王、我国的五马进京都是此例。
因为要保证意识形态上的统一集权,便有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南宋的理学和八股文,把意识形态的解释权牢牢掌握在中央的手里。
现在则是党组织才有马列主义的解释权,体制外的野狐禅们根本不能插手。
因为要保证地方人才向中央流通,便有了汉朝的举孝廉、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直到隋唐确立了科举制。
那些地方上的人才,都能通过读书考试进入中央,然后经中央分配到各个岗位任职,至此中国的顶尖人才几乎都向中央汇聚。
唐太宗李世民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就很能说明问题。
现在的科举制,已经演变成考公了。
这三个配套措施,基本上成为中国人的共识,即便遇到军阀割据的乱世,中国始终是向统一和集权方向走的。
可唯独经济方面的统一集权,两千年来始终没有形成共识,那些执政者们一直在纠结,到底用哪种方式完成经济方面的统一集权。
可以说,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线就是经济方面的矛盾。
02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种经济模式。
首先出现的是商鞅版本。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也就是把主要经济活动放到农业里,然后用战争输出。
至于贩运、开店等商业经营活动,不是不允许做,而是用连坐、实名、重税等政治手段极力打压,尽量把商业活动维持在最低限度,日子能过得去就行。
商鞅版本的经济模式就是消灭大部分、控制小部分。
其次出现的是汉初自由经济模式。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并且农业上保持低税率,休养生息。
简而言之,汉初的经济政策就是有水快流、大干快上,只要有利可图的项目,汉朝人民都可以做,中央基本不管,甚至连皇家园林都放开管制,给人民去开发了。
在宽松的自由经济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起来,富商大贾遍地都是,卓文君家族以冶铁致富,汉文帝的男宠邓通以炼铜铸钱致富,“潘驴邓小闲”的邓说的就是此人。
而汉朝也进入“文景之治”的辉煌岁月。
最后出现的是汉武帝的国企垄断模式。
汉武帝讨伐匈奴要巨额资金,便把利润极高的盐铁行业收归中央,建立起国企垄断经营,直接控制了生产制造、销售渠道和定价权。
汉武帝和桑弘羊还推出平准均输法,均输是中央进行统购统销,平准是中央控制各地物资平衡物价。
如果说汉初是民间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那么平准均输法就是中央直接下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两者的区别在于,民间统一大市场的利润归民,中央统一大市场的利润归国。
而为了得到全部的利润,汉武帝又必须彻底清理民间商人。
算缗令向民间商人征收10%的财产税,告缗令是鼓励检举揭发,谁要是举报不交财产税的商人,可以得到其一半的财产。
经过汉武帝的清理,汉朝“中产之家皆破”,也就是把利润渠道全部收归中央,民间基本上均贫富。
这些内容以前写古代史的时候都说过,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03
那这三种经济模式,各有什么弊端呢?
秦国用商鞅版本的经济模式,确实实现了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但商鞅版本属于战时经济,有效归有效,代价就是没统一的时候秦国人民生活枯燥,统一以后又找不到火力输出目标。
所以竞争激烈的战国乱世过去以后,商鞅版本的经济模式就显得不合时宜,后来的王朝再也没有重新启用过。
汉初的自由经济模式,虽然搞活了市场经济,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弊端就是自由经济的模式,和中央集权的顶层建筑完全不匹配。
因为大一统要在经济方面统一,中央集权也要在经济方面集权,而在自由经济的状态下,经济利益必然掌握在地方豪商的手里,经济权力极度下移。
比如吴王刘濞在国内煮盐、冶铁、铸钱,号称富甲海内,可以暴兵50万,只要刘濞不想听中央的号令,就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礼。
那些没有官方身份的商人,手下也有数千乃至数万的工匠,在军事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人穿上盔甲就是战士,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
司马迁称这些地方商人为“素封”,即没有爵位封地的权贵,这个称呼和孔子的“素王”是同样的性质。
这种事实上的诸侯割据,本质上是把汉朝地方经济碎片化,那么中央集权也就无从谈起。
而汉武帝的国企垄断模式,无差别横扫了地方豪商,彻底完成“利归中央”的中央集权大业,但弊端就是利益收归中央的同时,腐败也跟着利益回到中央,形成汉朝版的官僚权贵经济。
因为利在哪,争夺就在哪。
以前利在地方的时候,地方上腐败滋生豪强横行,中央相对比较清廉,当利归中央的时候,地方出现一片朗朗乾坤,中央层面却出现激烈的争夺。
比如执行算缗和告缗的官员,原本穷的叮当响,三年后便积攒了千万家财,成了汉朝有数的富豪,还不会出现在富豪排行榜上。
比如汉武帝的国库原本都空了,经过一番整顿,上林苑里堆满了财物,放都放不下。
在没有技术爆炸的时候,经济总量是有限的,不在民即在官,不在朝即在野。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焦点便是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和政策,能获得利益最大化,进行最大限度的财富转移。
04
两千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方面的统一集权,始终没能形成共识,历朝历代都在自由经济和国企垄断之间摇摆。
每当民间穷困的时候,中央就将经济权力下放地方,借助自由市场的力量繁荣国家经济,为了达到目的,宁愿承受官吏腐败、豪强崛起、地方政府坐大的代价。
在这个时期,腐败可以是搞活经济的润滑剂。
到了国家经济繁荣以后,在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顶层建筑支配下,中央便没有经济权力下放的必要,而且地方政府坐大和官吏腐败,又给了中央充足的理由来收回经济权力。
于是便开始新一轮的国企垄断改革。
汉唐宋明清,无一能逃脱这个“放权收权”的循环,可以说,如何实现经济方面的统一集权始终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中央和地方矛盾始终解决不了的根源。
原本按照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顶层设计,新中国配套的经济制度就是全民公有制,和前三十年一样把,所有经济资源都收归中央支配,一声令下万里奉行。
但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前三十年的全民公有制是公权力达成的,于是在经济和社会层面均贫富的同时,体制内外的人又在权力层面出现不公平,而在体制内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也幸亏是教员治国严厉,那代人的觉悟也很高,要不然的话,很难说没有三年成富豪却不上排行榜的人出现。
即便如此,体制内的利益集团也是有的。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搞活国民经济,经济权力逐渐下放到地方,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消解了体制内的利益集团,代价就是体制内外的新既得利益者合流,消解了经济方面的大一统和中央集权。
后来中央发现不对劲,便以分税制改革为起点,开始了漫长的收权。
这个过程的冲锋号是反腐败,收尾工作是反垄断。
到现在收权基本完成,而汉朝出现过的结果,也在慢慢显露出来。
那为什么地理、意识形态、人才流动的统一集权可以确定下来,唯独经济方面的统一集权始终在摇摆呢?
我觉得是原因在于地理是固定的,意识形态是可以长时间影响并驯化的,人才流动渠道是依附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总结起来就是,这三项都是有确定性的。
而经济的关键是供需,供需的衡量标准是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可能你前几年想要的是房子车子,今年能有两袋大米就满足了,这就是人心影响了供需。
所以经济方面的统一集权,面对着人心的不确定性。
既然人心不确定,那制度也就不可能确定,于是中国两千年来都不能建立经济的统一集权,一直在左右摇摆。
那么中国的央地矛盾也会一直博弈下去。
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汉朝的自由经济没有海外联系,汉武帝灭了也就灭了,但现在美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大本营,也是全世界所有自由经济支持者的后路,导致国内的自由经济支持者和豪商,往往和美国深度联系在一起。
所以中国以经济制度为核心的传统央地矛盾,又增加了国际矛盾的因素,局面更加复杂,处理起来更加棘手。
历史上遇到类似的问题,明清的解决办法是躺平不解决了,自我退回小农社会,画一条线和外界进行有限交流,保证中国的所谓纯粹性。
而我们现在是无路可退,问题再复杂,也得想办法解决。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代表了自由经济的历史终结论,苏联代表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终结论,中国代表了混合经济的历史终结论。
未来的路,还长。
摩登通脹
美國公布3月消費物價只微升,已說明這類通脹壓力或過慮。
真正的通脹壓力,應來自我們未所經歷的二十世紀新通脹:
資產通脹。
過往的通脹可以因工資、原料價等上升,導致成本上升,從而使售價(物價)上升,但在今時這種通脹成因已減弱。
共產主義政權解體、開放,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交通進步,使到這些地區的廉價勞動力,能加入世界勞工界的搶飯碗行列。
六、七十年代,香港接了不少美國單,此即香港工人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
八、九十年代,中國亦接了不少美國單,此即中國工人又搶去了香港工人,從美國工人搶過來的飯碗。
一級搶一級,工資愈搶愈低。
這個全球無產階級團結起來,互搶飯碗,一旦開啟,便很難停下來。
可以說全球工資廉價化是主流。
一般的香港打工仔,哪敢再奢望薪金年增三十巴仙?
當薪金增幅只能追及通脹率時,由工資上升而引發出來的通脹,實屬有限。
在今日事事講包裝的社會中,商品的原料成本,可能不及包裝或宣傳費的支出。
加上交通發達,運輸費較以前相對平得多,甲地貨貴,可以由乙地輸入頂上。
大家到超級市場看看罐頭的產地來源便知。
所以,這幾年來全球的消費物價指數,相對地穩定,亦間接說明原料成本不易促使物價揚升。
不濫印鈔通脹不來
另一個誘發物價狂升的原因,是政府濫印鈔票。
人民一旦對貨幣失信心,物價可在一日內數升。
這種通脹在金融制度相對健全的美、港等地區,不易發生,故亦不足慮。
不過,在二十世紀中,我們將面對一種我們在之前未見過的通脹:
資產通脹(Asset Inflation),如閣下能掌握到這個通脹的趨向,財富將可滾滾而來。
社會財富帶來通脹
自二次大戰以來的和平,和戰後出生一代步入中年,使到社會上累積了一定數額的財富。
就算打工仔今時加薪少了,但打工仔的財富仍較十數年前為多。
一旦這些財富集中投向某些資產,這些資產價值便會急升。
股票、郵票、樓、古董、紅酒等都可以是這類被「投中」的資產。
一般的食品、衣服物價,漲極也有個譜,因為食飽了,便不會再食;
衣櫃塞滿了,便不用再買衫。
但只要有錢,股票、郵票、樓、紅酒等的需求量,可以是上無止境。
亦因為如此,這些物品的升幅是以倍計,而斷不像通脹率那樣,只以百分點計。
不同年齡不同需要
人在不同年齡中,對生活有各式各樣的需求。
後生之時重物質,故牛仔褲、Walkman、名牌服飾等,會被追捧。
中年之後重視退休保障和消閒,故金融投資、玩藝受重視。
由於中年人掌握較大量的社會財富,當他們將財富投向這些金融資產時,這些金融資產便有升幅,即其價格貴了。
所不同的是,牛仔褲價格貴了,買的人會愈來愈少,但金融資產價格貴了,會吸引愈來愈多的追捧者。
因此,牛仔褲的價格升幅有其自制性,金融資產的升幅可以無自制性,故近年美股升完又升,港樓價升完又升,請不要笑買者癡,而是世界變,二十世紀的資產通脹出籠。
資產通脹易升難跌
金融資產價格上升的制約性,有三條:
一、資產價不升反跌;
二、收益大幅回下至零;
三、中年人步入老年,再不手握財富,又或因退休而要估出已持有的金融資產。
無論你是否參與這個金融資產的買賣,可以肯定的是,你的生活、財富,定受這個世紀的新通脹:
資產通脹所影響。
在這種通脹的肆虐下,你該怎辦?
(iStock)
資產通脹的大限(1997年4月18日)
未來十年,全球的資產通脹雖會大盛,有機會為大家帶來財富,但凡通脹都不是好東西,大限一到,凡脹的,都會爆。
這個大限在何時?
物價通脹熾烈時,每一個人都受害。
就算是貨物供應商,也會因來貨愈貴,顧客愈少而終無生意,故人人都樂意去消滅物價通脹於萌芽狀態,這類通脹的為禍,相對不烈。
但資產通脹則不是,凡參與者都愈來愈富貴。
過往數年有買股、買樓者便知資產通脹有多好。
故人人都喜見資產通脹坐大,而不去防範,一旦爆發,其害至烈。
公元2020年,即距今二十三年許,會是當前資產通脹的爆煲年。
資產通脹及急跌原因
如我們承認,戰後出生第一代,步入中年,在擁有較多財富後,會將財富投資,誘發當前的資產通脹,則當這些戰後出生第一代退休,要沽出之前購入的資產,去維持其生計時,金融資產便會由被吸納,轉為被沽出,這些金融資產的價值,將難免急跌。
長揸股票未必行得通
樂觀的人會認為,年輕一代,可以買入這些資產。
事實上,並不容易。
一、戰後出生的第一代,人數較戰後出生的第二代多,故第一代人的總資產會較多;
二、當金融資產愈來愈漲時,每個人終身工資所可購得的金融資產,會相對地少。
二十多年前,初畢業大學生的每月薪金,能買到逾六平方呎的樓,但今時只可買到三平方呎的樓。
再二十年之後,能買幾多呎的樓?
要戰後第二代承接第一代的全部資產,如不是靠遺產承繼,一就是戰後第一代要賤賣資產,一就是戰後第二代要賺多很多。
哪一個可能性較大?
目前美國最多人的年齡組,是35至39歲,香港最多人的年齡組是30歲至34歲。
換言之到公元2018年,大部分美國人會屆60歲退休。
到公元2023年大部分香港人亦屆60而退休。
是故2020年可以是資產通脹的大限。
不過這個大限是可以提前來臨。
如戰後第一代提前退休,便要提早變買金融資產。
一個可能的誘因,是美國經濟變壞,使較年老一輩,亦即戰後出生的第一代,出現大量失業。
又或者投資者對所追捧的金融資產項類,有所轉變。
就是因為多了這兩個變數,長揸股票或某類金融資產的策略,未必再行得通。
目前美股的牛市是受大量退休供款的支持,一旦因廣泛失業,而導致退休供款大減,美股的跌勢可以慘厲。
以前投資者較喜投資於美債,取其能保本。
但當投資者變為只爭朝夕,只望賺取短線利潤,定愛股而棄美債。
由於股票不一定可保本,對退休者言,買股不一定是好事。
由例如近年本港樓價急升,亦是受到中產階級把其財富投入所致,當樓宇被視為投資工具,而非民生所需時,其價格必脫離一般人的購買力。
從長遠言,這些現象都不是健康的。
保有本利才跑贏通脹
作為投資者,最大目的是攫取利潤,種種長線的「不健康現象」不能不被擱在一旁。
要講社會道德良心,便只好接受在環球資產通脹浪潮中,變得愈來愈相對貧窮。
要維持目前生活質素,又或更上層樓,便不能不加入這個資產通脹行列。
對於有良知的投資者,這是個苦惱的選擇。
但無論有良知還是無良知,凡參與這個資產通脹遊戲的投資者,定要留意大限之期,及上述那兩個可以使大限提早來臨的變數,因為能保有本利而退的人,才是真正跑贏資產通脹的人,不然其輸將更慘。